兴洲历史文化
京城北行百余公里,即为河北省滦平县城。
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
康熙皇帝曾以“土肥水甘,泉清峰秀,三庚无暑,六月生风,地脉宜谷,气清少病,诚为佳景”形容此地。
大清皇庄所在地大屯乡兴洲村,就坐落在这天然美景之中。
兴洲位于滦平县城北偏东十公里处,地处兴洲河西岸。
春秋时为东胡地,战国时为燕国地。
秦属渔阳郡。
西汉为渔阳郡白檀县,北魏属安州广阳郡广兴县,西境为御夷镇地;后并入厍莫奚。
隋唐因之,属饶乐都督府辖。
辽为中京道北安州兴化县地,西境为奚王府地。
金为北京路兴州兴化县、宜兴县地。
据《钦定热河志》载:“宜兴故城,在滦平县(今承德市滦河镇治所)西北七十五里,金初,为兴化县白檀镇,泰和三年(1203年)置宜兴县属兴州。
元初因之,致和元年升为宜兴州,以旧有兴州,故俗称此为小兴州。
”由此可知,金、元时所说的小兴州,即今日的兴洲。
“州”字演化为“洲”字。
历史上的秦汉时期,现今的小城子村就是白檀县县治之所在。
史料记载,汉代名将飞将军李广镇守渔阳时曾弥节白檀。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踏查古濡水,亦曾就白檀故城、兴州河(古称大要水)有过详细注疏。
从北魏到元明,几百年间兴洲村所在,一直处在城镇核心位置。
先后为‘兴化县’‘宜兴县’‘宜兴州’‘兴州卫’的县府、州府、卫治所在地,古城遗址尚存。
明朝初年进行的19次大移民。
其中从古北口外宜兴州所辖范围内先后向保定、良乡一带移民3次,6万户,到了明成祖朱棣时的永乐朝,出于防御的需要又将长城以外
宜兴州所辖各卫所10万众,悉数迁入长城以内。
长城之外‘欧脱地’自此形成。
同时也成为了明代大移民时期的著名移民集散地。
如今‘古北口外小兴州’已成为与山西洪洞齐名的“十大寻根问祖地”之一。
清朝于当时的滦平境内修建了八座行宫,其中只有兴州行宫至今犹存,在兴州行宫,有御赐红白牡丹各一株,历经300多年至今仍逢春盛开。
兴洲“牡丹梦”——康熙皇帝与村姑的爱情故事,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顺治皇帝敕封的兴洲皇庄,是大清皇宫内务府直管的专属御用皇粮供应基地,并敕令设皇粮庄头管理。
兴洲行宫位始建于清朝顺治八年,历经康熙、乾隆年间两次扩建,包括宫殿区、贞节牌坊、观音茶三部分,总面积1.2万平方米,是一座有相当规模的建筑群,兴洲行宫是古北口外唯一幸存的清代早期行宫,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是研究大避暑山庄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1年被省政府定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熙皇帝北上围场狩猎,曾两次下榻于此。
大屯乡兴洲村内有兴洲城古城遗址,兴洲河西岸,距滦平县城约15公里,海拔高度475米,承丰公路贯穿南北。
清顺治七年,顺治皇帝巡典滦平,敕命设立兴洲等23个皇庄,直属皇宫内务府,负责为宫廷生产御用粮米、畜禽、蛋奶等食材。
随后,兴洲行宫开始肇建。
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北巡木兰围场,曾90次巡典滦平并多次驻跸兴洲行宫。
在这里,康熙皇帝策马射猎、读书理政、沐浴和风暖阳,品味天然美馔,留下了道不尽的历史故事,“兴洲牡丹”就是皇帝与村姑的爱情见证,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清代早期,康熙皇帝为了平定漠南蒙古布尔尼和漠西蒙古葛尔丹的版乱,同事要绥抚蒙古诸部。
经常北巡到围场举行木兰秋狝活动。
康熙三十一年(1692)七月,康熙带着大皇子、三皇子、四皇子、五皇子、六皇子、七皇子、八皇子等七位皇子去木兰围场,九月初八回銮时驻跸滦平县兴洲皇粮庄头于司马府宅,皇帝与当地大户家姑娘于桂香邂逅相遇,一见钟情。
于桂香奉命“陪嫁”,一夜之后成了于娘娘,第二天,皇帝留下了一件信物:一杆“盘龙枪(拐杖)”,并共同栽下了红、黄、白、粉四株牡丹花。
并答应于娘娘回朝后安排妥当,再接她入宫,朝暮相伴长相厮守。
康熙皇帝日理万机,国事繁忙,遂将此事遗忘,而于娘娘日夜思盼,门户不出,守在后花园与牡丹相伴,浇水施肥,牡丹花娇叶茂,小姐却此情难忘,终日茶饭不思,最后满头白发郁郁而死。
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听闻此事,下诏为于娘娘建立了一座行宫,并为于娘娘立了“贞节牌坊”并亲手题额“石固松青“四字。
承德兴洲地处塞北,纬度甚高。
能有牡丹盛开,实属稀奇,且存活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
据介绍,兴州古城占地面积139830平方米。
地处交通要冲,是金代的军事重镇。
城址为长方形,城墙夯筑,北城墙东西两端建有翼墙,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
城内曾出土大量砖、瓦等建材和生活用品。
进入兴州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座废弃的门廊柱基一字排开,并列于门前,上面粗糙的刻有龙鳞、水纹和荷花模样的纹理,中有凹槽,据说是安插门柱所用。
进入大门,是一块刻有“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兴州行宫”字样的石碑。
石碑四周,地势平坦,庄园整齐。
与时代不相协调的是班驳的墙体还残留着六十年代的痕迹,仔细辨认,上面题的是:“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大意。
”落款是:毛泽东。
石碑的右侧就是被铁栅栏圈护起来一红一白两姝牡丹。
此两姝牡丹是康熙年间所栽种,具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观音寺
观音寺距“兴洲行宫”东南约100米处,占地3亩多,坐北朝南,平面布局是汉传佛教寺院伽蓝七堂建筑风格。
滦平县观音寺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清康熙行宫的组成部分,是滦平县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早期建筑风格的古刹,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牡丹
牡丹,是中国的国花。
据刘博士介绍:牡丹原产我国西北部,秦岭和陕北山地多野生。
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南北朝时已经成为观赏植物。
唐时盛栽于长安,宋时称洛阳为牡丹为天下第一,故牡丹又名洛阳花。
《群芳谱》中记载牡丹有180多种,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载培史。
牡丹为花中之王,有“国色天香”之称。
每年4-5月开花,朵大色艳,奇丽无比,有红、黄、白、粉紫、墨、绿、蓝等色。
花多重瓣,姿丰典雅,花香袭人。
我国人民把它作为富丽繁华之象征,称之为“富贵花”、“百两金”。
早在唐代都城长安栽植和观赏牡丹之况极盛,白
居易诗曰“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目前,除洛阳之外,以山东荷泽赵公社牡丹最盛,每逢4-5月间牡丹盛开之时,五彩缤纷,香艳各异,吸引着全国园艺工作者和无数国际游人。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中国是牡丹的故乡,洛阳更是牡丹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洛阳牡丹以花大色艳、端庄富丽、品种繁多闻名天下。
它雍容华贵,端妍富丽,是吉祥昌荣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