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考试内容及要求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楔形文字(A);《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B)一、两河流域的地理概况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
古代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两河流域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适合于发展农业耕作。
二、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历史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1、法典的特点:法典严厉打击各种社会犯罪,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通过严刑峻法全面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法典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具有鲜明的等级性;法典是以神的名义进行颁布的,保留着原始习惯法的遗风;法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法典的历史价值:(1)法学价值: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史料价值:比较清晰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考试内容及要求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A);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金字塔与来世信仰(A);象形文字与纸草(A)一、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尼罗河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摇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充沛的水量,适合于农业生产和人类的居住。
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的军队。
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三、金字塔与来世信仰1、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就矗立在哈夫拉金字塔的旁边。
2、象征意义: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也是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观念的具体体现。
四、古埃及的象形文字1、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产生公元前3500年以前,古代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该文字以纸草为主要书写材料。
2、特点:复杂难懂,只有祭司、书吏、官员和商人掌握其读写能力4、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消亡原因(1)内因:文字本身复杂难懂,只有少数人掌握其读写能力;(2)外因:受到外来强势文化(希腊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冲击。
第3课古代印度考试内容及要求:种姓制度(B);佛教的创始、经典、传播(A)一、种姓制度1、形成:雅利安人征服印度之后在氏族制度解体、内部出现等级时创立种姓制度。
2、内容: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3、种姓制度的特点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种姓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4、种姓制度的影响: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大而又深刻的影响。
二、佛教的创立、经典和对外传播1、创立: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创立佛教。
2、经典:《大藏经》3、对外传播:公元前3世纪,开始向外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考试内容及要求: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A);玛雅人对农业的贡献(A)一、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代表: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二、玛雅文化的地位及贡献1、地位:玛雅文化有“美洲的希腊”之称2、贡献:玛雅人长于农耕,从野生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考试内容及要求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A);城邦的基本特征(A);古典时代(A);雅典民主政治(C)一、古代希腊的地位位置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其地理范围除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之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与“古典时代”1、城邦的基本特征:小国寡民(即城邦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2、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古希腊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上达到高度繁荣阶段,史称“古典时代”。
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三、雅典民主政治1、雅典:是古希腊影响最大、最典型的城邦,以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著称2、民主政治的特点: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3、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发展和全盛(1)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2)公元前508年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3)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的“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时期4、评价雅典民主政治(1)历史地位: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2)历史影响:①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②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③雅典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基础。
(3)历史局限:它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能真正享有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被排斥在外。
第7课希腊古典文化考试内容及要求:《荷马史诗》(A);哲学和史学(A)一、《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荷马史诗》中穿插了许多希腊神话和传说的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二、古希腊哲学古代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三大哲人”三、古希腊史学1、古代希腊也是欧洲历史学的源头。
欧洲语言文字的“历史”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
2、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
其产生的标志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
3、希罗多德与《历史》希罗多德,被誉为“史学之父”,他以自身经历与收集的资料为基础,撰写了《历史》一书。
该书开创了叙事体(又称“历史叙述体”)的撰史体裁,对欧洲史学传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第8课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考试内容及要求罗马共和国的开始(A);罗马帝国(A)基督教的创始、经典(A);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一、古代罗马的发展1、罗马共和国的开始: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罗马共和国时期。
2、罗马帝国(1)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开始进入帝国时期(2)公元2世纪,罗马疆域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3)公元395年,在公元3世纪危机冲击下,罗马帝国分裂为两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两大部分(4)公元476年,由于下层民众和奴隶的反抗日,以及耳曼人的入侵,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
这一事件标志着西欧古代历史的终结和中世纪的开始。
二、基督教的创始、经典和发展、传播1、创始:公元1世纪上半叶,相传为耶稣在巴勒斯坦地区创立基督教。
2、经典:《圣经》3、发展:公元392年,基督教正式被宣布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3、传播:古代基督教主要在西亚、北非、欧洲传播,近代随着欧洲人的殖民扩张,基督教也被传播全世界。
第9课罗马法体系考试内容及要求“十二铜表法”(A);“公民法”(A);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B)一、罗马法体系的历史地位:古代罗马法体系是古代世界最为完备的法律体系。
二、罗马法体系的发展1、罗马法体系的源头——“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在平民的强烈要求下,罗马共和国政府先后制定了12个法表,并将全部条文刻于12个铜牌之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因而被称为“十二铜表法”。
它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它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但是,它具有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2、罗马法系的发展——“公民法”和“万民法”(1)“公民法”:随着古代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有效地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的法规和文献。
被统称为“公民法”。
(2)“万民法”:是随着罗马人的对外扩张而逐渐形成的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
(3)“公民法”和“万民法”的统一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罗马人与境内外邦人在法律上的差别逐步消失,“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
3、罗马法系的完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公元6世纪中叶,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着对罗马法的整理和编纂工作的完成,为保存和研究罗马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三、评价罗马法系(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进步性: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
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局限性:奴隶被排斥在法律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
第10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考试内容及要求:伊斯兰教的创始、经典(A)一、伊斯兰教的产生7世纪,穆罕默德在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历史作用: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沟通中西、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
第12课封建制度考试内容及要求: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和确立的时间(A);采邑改革及其影响(A);庄园的特点(A)一、封建制度的产生和确立的时间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公元6世纪下半叶,后逐渐扩展,公元11世纪前后,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
二、“采邑改革”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
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
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通过采邑改革的层层分封,西欧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国王居于最上层,其下依次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骑士位于底层在这一制度下,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
封建等级制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中世纪庄园:1、含义: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2、特点: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庄园领主均是贵族,耕地大致包括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民份地三部分;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农奴和领主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