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板边界层速度剖面的测定讲义2

平板边界层速度剖面的测定讲义2

2009年04月20~22日平板附面层速度剖面与厚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附面层速度分布和厚度的测量方法。

2.具体测定平板附面层层流与湍流附面层的速度分布及其厚度。

3.把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产生的原因。

二、实验原理:
粘性匀质不可压缩流体,测量边界层内的速度,仍利用风速管(皮托管)测风速的原理,即测出某点的总压P0和静压P后再换算成该点的速度,因为边界层很薄,其厚度往往只有几mm到十几mm,因而只能用极细的探针去探测边界层内的压力。

由于在边界层内部满足∂(P)/∂(Y)=0,即静压P沿着平板的法线方向不变,因此,可以用壁面上的静压P来表示边界层内法线上所有不同高度的静压。

于是,本实验将一根微总压管装在一标架上,使微总压管以很小的间距上下移动,测出不同高度处的总压P0(y)后,即可算出法线上离壁面y处的速度。

实验时,把总压管由壁面逐步往上移动,则测出的总压越来越大。

当移动到某一高度以后,再继续往上移动几个间距,这时所测到的总压已不再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记录下数据,经软件分析后可得速度边界层厚度和速度剖面,并与理论曲线对照。

理论分析中总是假定从平板(或物体)的前缘(或驻点)就开始形成层流或湍流边界层。

实际上绕流体的运动常常是组合边界层问题,即在物体的前部分首先形成层流边界层,在它的后部分形成湍流边界层,在它们之间还有一个过渡段。

过渡段从层流的失稳点(层流不稳定点)开始直到流动成为完全湍流之点(湍流过渡点)结束。

性质介于两者之间。

为了读出压力的微小变化,本实验采用压力传感器,采用总压和静压之差,将其采集的压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放大器进行信号放大后,输入A/D转换器,由计算机直接计算出速度值。

由于速度剖面是以无量纲形式画成的,因此,不需要计算一点的速度,只要计算出速度的相对值就可以了。

计算各高度上的u y/v和y/δ的值,以y/δ为纵
坐标,u y/v为横坐标作图(其中v是边界层δ处所对应的边界层外缘处的速度,相当于来流速度),从流速分布图上判断各测点处是层流还是湍流边界层。

三、实验装置
风机,风速管,长平板(静压孔) ,坐标标架,压力探头(微总压管),多通道组合箱(压力传感器,测量放大器),电表。

实验数据记录表
思考:
(1) 测边界层内某点速度,为什么只测该点总压就可以了?
(2) 层流边界层和湍流边界层的特征是什么? 定性说明差别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