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

1 / 4
图形的旋转
唐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旋转现象的广泛存在;
(2)掌握旋转的有关概念,理解旋转变换也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
(3)会找出旋转前后图形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旋转中心、旋转
角;

(4)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是由旋转中心、旋转角和旋转方向所决定的,探
索和发现旋转后图形上的每一点都绕着旋转中心转动了相同的角度,但图形的
形状和大小都没有变化;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旋转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难点是概念的形成过程与性质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现代教学认为,在正式进行发现过程前要让学生对探索的目标,意义认识得十
分明确,并从内心产生巨大的动力,做好探索的物质和精神准备.

情景创设:(用课件显示现实生活中部分物体的旋转现象)
通过这些画面的展示
(1)切身感受到我们身边除了平移、轴对称变换之外,生活中还广泛存在着转
动现象,从而产生对这种变换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2)为本节课探究问题作好铺垫。情景问题:这些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
同特征?
2 / 4

(二)探索新知,形成概念
1.建立旋转的概念
(1)试一试,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以下旋转.
观察了上面图形的运动后,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第一个学习目标:图形旋转
的概念;

(本环节学生先独立尝试,再同学之间讨论交流、总结,在此过程中以培养
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随后,给出旋转
的定义:)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
(rotation).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重点突出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2.应用旋转的概念解决问题:
(本环节教学中,教师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碰到学生中的
普遍性问题,在进行适当的探讨后,利用谈话讨论的形式进行解决。)(三)实
践操作,再探新知

做一做:
如图,在硬纸板上,挖出一个三角形A’B’C’,再挖一个小洞O作为旋转中
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
(△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
(△ABC),移开硬纸板。

问题:请指出旋转中心和各对应点,哪一个角是旋转角?
1.从我们看到的旋转现象以及你所完成的实验中,你认为旋转主要因素是
什么?

2.在图形的旋转过程中,哪些发生了改变?哪些没有发生改变?量一量线
段OA与线段OA’的关系怎样,线段OB和OB’,OC和OC’呢?AB与A’B’呢?
3 / 4

3.你能通过度量角的方法得出旋转角度吗?你准备度量哪个角?(本环节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利用度量等方法发现规
律。教师提供给学生动态的旋转图形,进行指导并参与讨论交流,而后归纳出
旋转的特征。)

1.
2.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四)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层层递进,逐步形成技
能。

(五)回顾反思,深化提高
利用提问、解说形式,xx共同进行小结。
学生小结:自主小结和交流知识学习的收获,过程经历的感受,数学思想
的感悟,学习方法的体会等,或提出疑问进行讨论;

教师小结: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究学习的过程
和方法,领会数学的思想。

(六)分层作业,促进发展
最后布置作业,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好的因材施教,我准备了两

分作业:必做题和探究题。
教学设计说明
我按以下思路设计本课:
4 / 4

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
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由
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突出以下构想:
(1)创设情景,引人入胜
首先播放一组生活中熟悉的体现运动变化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
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
问题的能力。

(2)过程凸现,紧扣重点
旋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旋转性质得到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所以本节突出
概念形成过程和性质探究过程的教学,首先列举学生熟悉的例子,从生活问题

抽象出数学本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归纳,然后提出注意问题,帮助
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再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并及时反馈。同时在概念的形
成过程中,着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运动、
变化的角度看问题,向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动态显现,化难为易
教学活动中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不仅叩开学生思维之门,也打开
了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欣赏、享受中,在美的熏陶中主动的、轻松愉快
的获得新知。

(4)例子展现,多方渗透
为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俗易懂,本节列举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培
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