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ATWE参数

SATWE参数

1)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采取隐含值0,当大于15°根据《抗规》5.1.1-2重算。

2)混凝土容重:隐含值25。

一般按结构类型取值:框架结构25.5;框剪结构26;剪力墙结构重度27。

)3)钢材容重:隐含值78。

4)裙房层数:根据实际情况。

5)转换层所在层号:按自然层号填输,含地下室的层数。

(该指定只为程序决定底部加强部位及转换层上下刚度比的计算和内力调整提供信息,同时,当转换层号大于等于三层时,程序自动对落地剪力墙、框支柱抗震等级增加一级,对转换层梁、柱及该层的弹性板定义仍要人工指定。

)6)嵌固端所在层号:1:判断地下一层侧向刚度是否大于地上一层侧向刚度2倍,当满足顶板嵌固要求可指定地下室顶板为嵌固端,此时一层二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1.5;2:当不满足地下室顶板嵌固时,可指定地下室底板或地下一、二层为嵌固端。

实际工程中如实输入地下室层数,嵌固均选地板(输入1结果偏安全)。

7)地下室层数:根据实际情况。

8)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可取2.0,对于框支结构和其他复杂结构、短肢剪力墙可取1.0~1.5。

9)弹性板细分最大控制长度:10)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计算楼层位移比,结构层间位移比和周期比时应勾选;计算结构内力与配筋计算时不应勾选。

11)地下室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PKPM2010强制地下室楼面板(包括自定义的弹性板)为刚性楼板.因此必须勾选此项。

12)墙梁跨中节点作为刚性楼板从节点:因此必须勾选此项。

13)计算墙倾覆力矩时只考虑腹板和有效翼缘:默认不勾选。

14)弹性板与梁变形协调:勾选。

1)结构材料信息:据实填写。

2)结构体系:据实填写。

3)恒活荷载计算信息:一次性加载:整体刚度一次加载,适用于多层结构、有上传荷载的情况;模拟施工加载1:整体刚度分次加载,可提高计算效率,但与实际不相符;模拟施工加载2:整体刚度分次加载,但分析时将竖向构件的刚度放大10倍,是一种近似方法,改善模拟施工加载1的不合理处,是结构传给基础的荷载比较合理;模拟施工加载3:分层刚度分次加载,比较接近实际情况。

一次性加载:主要用于多层结构、钢结构和有上传荷载(例如吊柱)的结构。

模拟施工加载1:适用于多高层结构。

模拟施工加载2:仅可用于框筒结构向基础软件传递荷载(不要传递刚度)模拟施工加载3:适用于多高层无吊车结构,更复合工程实际情况,推荐使用。

4)风荷载计算信息:计算水平风荷载。

5)地震作用计算信息:计算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

《抗规》3.1.2,“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本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抗规》5.1.6,“6度时的建筑(不规则建筑及建造于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以及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等,应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

”“6度时不规则建筑及建造于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7度和7度以上的建筑结构(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等除外),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验算。

”《抗规》5.1.1,“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高规》4.3.2,“8度、9度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9度抗震设计时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高规》10.2.6,“8度抗震设计时转换构件尚应考虑竖向地震的影响。

”《高规》10.5.2,“8度抗震设计时,连体结构的连接体应考虑竖向地震的影响。

”注意事项:8(9)度地区大跨度结构一般指看度不小于24m(18m),长悬臂构件指悬臂板不小于2(1.5)m,悬臂梁不小于6(4.5)m。

6)结构所在地区:全国。

7)规定水平力的确定方式:楼层剪力差方法(规范方法)。

1)地面粗糙度类别: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荷载规范(GB5009-2012 8.2.1条规定)、高规(JGJ3-2002)3.2.3条规定。

2)修正后的基本风压:0.6。

3)结构基本周期:自动计算。

4)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阻尼比:5%。

5)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6)结构底层底部距离室外地面高度:此列一下默认数值1)水平风体形系数体型分段数:一般情况下分段数为1。

高层立面复杂时,可考虑体型系数分段。

最高层号:结构最高层号当体型分段数为1时,即结构最高层号。

其它情况按分段的最高层号填入。

体型系数:按《荷载规范》7.3节和《高规》(JGJ3-2002)3.2.5条:1)圆形和椭圆形平面,Us=0.8;2)正多边形及三角形平面,Us=0.8+1.2/(n的平方根),其中n为正多边形边数;3)矩形、鼓形、十字形平面Us=1.3;4)下列建筑的风荷载体形系数Us=1.4;i:V形、Y形、弧形、双十字形、井字形平面;ii:L形和槽形平面;iii:高宽比H/Bmax 大于4、长宽比L/Bmax不大于1.5的矩形、鼓形平面。

设缝多塔被风面体型系数:0.5。

1)结构规则性信息:不规则。

2)设计地震分组:《抗规》3.2.2及附录A。

3)设防烈度:《抗规》3.2.2及附录A。

4)场地类别:《抗规》4.1.65)混凝土框架抗震等级:见《抗规》表6.1.2。

6)剪力墙抗震等级:见《抗规》表6.1.2。

7)钢框架抗震等级:见《抗规》表8.1.3。

8)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见《抗规》3.3.2和3.3.3。

《高规》3.9.1和3.9.2。

根据规范条文中有关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是提高还是降低选择或者不改变。

9)中震(或大震)设计:一般不考虑。

10)按主振型确定地震内力符号:勾选。

按《抗规》5.2.3。

考虑扭转耦联时计算得到的地震作用效应是没有符号的,SATWE原有的符号确定原则为:每个内力分量取各振型下绝对值最大者的符号。

该参数可以解决原有方式可能导致个别构件内力符号不匹配的问题。

11)按抗规降低嵌固端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不勾选12)程序自动考虑最不利水平地震作用:不勾选13)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根据抗震规范(GB50011-2001)5.1.1。

1)考虑双向地震:勾选2)考虑偶然偏心:勾选3)计算振型个数:根据抗震规范(GB50011-2001)5.2.2,一般取值一个层3个振型,多层一般取值9个。

4)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活荷载组合值系数:0.5。

按照抗规(GB50011-2001)5.1.3条和高规(JGJ3-2002)3.3.65)周期折减系数:框架结构0.6~0.7;框架-剪力墙结构0.7~0.8;框架-核心筒结构0.8~0.9;剪力墙结构0.8~1.0;对于采用石膏板等轻质隔墙,这些墙的刚度很弱,此处期折减系数可以采用大值或不折减。

加气很凝土砌块可采用以上数值,各类混凝土空心砌块0.9、0.95、1.0。

各类粘土空心砌块可取0.95-1.0。

高规3.3.17,新疆地区规范框架结构取值0.85。

6)结构阻尼比:通常钢筋混凝土结构可取初始值5%,钢结构可取2%,混合结构取3%。

7)特征周期:抗规5.1.4-28)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抗规5.1.4-19)用于12层以下规则砼框架结构薄弱层验算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就是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参见抗规5.1.4-11)柱、墙设计时活荷载:不折减2)传给基础的活荷载:折减3)梁活载不利布置;输入自然层号4)考虑结构使用年限的活荷载调整系数:取1,参见荷载规范3.2.5.1)两端负弯矩调整系数:现浇框架梁取0.8-0.9;装配整体式框架梁取0.7-0.8;调幅系数取值范围0.8~1.0。

初始值为0.852)活荷载内力放大系数:在活荷载信息中考虑活荷载最不利布置时可填写1.0,如若未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建议取值1.1~1.23)梁扭矩折减系数:高规(JGJ3-2002)5.2.4条规定对于现浇楼板结构,应考虑楼板对梁抗扭的约束作用。

折减系数为0.4-1.0,一般取0.4。

4)托墙梁刚度放大系数:1.05)连梁刚度折减系数:0.7连梁刚度折减是针对抗震设计而言的,对非抗震设计的结构不宜折减。

设防烈度高时可以折减多些,但一般不小于0.5,一般取0.6。

6)支撑临界角:207)梁刚度放大系数按2010规范取值:勾选8)中梁刚度放大系数:一般取2。

9)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抗震等级自动提高一级:默认勾选。

10)薄弱层调整:按刚度比判断薄弱层的方式:根据建筑结构类型选取。

1)结构重要性系数:12)钢构件截面净毛面积比:该参数用来描述钢构件被开洞(如螺栓孔)后的消弱情况。

构件连接全为焊接时取1.0,螺栓连接时取0.85。

3)梁按压弯计算的最小轴压比:0.15。

4)考虑P-△效应:不勾选,对于钢结构一般宜考虑p-△效应。

5)按高规或高钢规进行结构设计:不勾选,高层应勾选,多层不需勾选。

勾选则按高规或高钢规进行组合验算,不勾选则按抗规或钢规进行组合验算。

6)框架梁端配筋考虑受压钢筋:勾选7)结构中的框架部分轴压比限值按照纯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不勾选。

8)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设计执行高规7.2.16-4条的较高配筋要求:勾选9)当边缘构件轴压比小于抗规6.4.5条规定的限值时一律设置构造边缘构件:勾选10)按混凝土抗规B.0.4条考虑柱二阶效应:该参数只对排架结构有效。

排架勾选,其它不选。

11)次梁设计执行高规5.2.3-4条:12)柱剪跨比计算原则:13)保护层厚度: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2.1&3.5.214)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15)钢柱计算长都系数:16)柱配筋计算原则:17)过渡层信息:1)恒荷载分项系数:可变(活)荷载效应控制取1.20;永久(恒)荷载效应控制取1.35。

《荷规》3.2.4条。

2)活荷载分项系数:可变(活)荷载效应控制取1.40-1.30;永久(恒)荷载效应控制取0.98。

《荷规》3.2.4条。

3)活荷载组合值系数:民用建筑多数0.7,《荷规》表5.1.1。

工业建筑见《荷规》附录D。

4)重力荷载代表值效应的活荷载组合值系数:0.5。

《抗规》5.1.3。

5)重力荷载代表值效应的吊车荷载组合值系数:0.5。

6)风荷载分项系数:1.4。

《荷规》3.2.4条。

7)风荷载组合值系数:0.6。

《荷规》7.1.4条。

8)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1.3。

《抗规》表5.4.1。

9)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0.5。

《抗规》表5.4.1。

10)吊车荷载组合值系数:0.7。

《荷规》表6.4.1。

11)温度荷载分项系数:1.4。

《荷规》9.1.3条。

12)吊车荷载分项系数:1.4。

《荷规》3.2.4条。

13)特殊风荷载分项系数:1.4。

《荷规》3.2.4条。

14)温度作用的组合值系数:0.6。

《荷规》9.1.3条。

15)混凝土构件温度效应折减系数: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