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8-03-28[作者简介]丁伟东(1967-),男,江苏泰兴人,讲师,主要从事法律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玉华(1968-),女,江苏泰兴人,社会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社区建设与管理研究。
第30卷 第1期2009年1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 OURNAL OF HARBI N UN I V ERSITY V o.l 30 No.1Jan .2009[文章编号]1004 5856(2009)01 0058 04论美国产品责任法的缺陷认定及对我国立法的启示丁伟东,李玉华(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泰州 225300)[摘 要]产品缺陷认定是产品责任法的核心问题之一。
美国产品责任法起步较早,发展较快。
文章对中美产品责任缺陷认定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美国产品责任法对我国产品责任立法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缺陷认定;产品责任法;严格责任[中图分类号]D 901:D908 [文献标识码]A一、产品缺陷及其认定概述产品缺陷认定(以下简称 缺陷认定!),是产品责任法的核心问题之一。
缺陷认定最初起源于罗马法,但在当时侵权法不发达的情况下,对缺陷产品造成消费者身体和财产损失并没有什么保障,当时的 买者自慎!法则要求买者应自己承担检查商品缺陷的责任,出卖人无须对产品缺陷负责,除非以明示保证此责任。
近代工业革命后,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迅速发展,日益复杂的产品大量出现,由产品缺陷造成的事故也不断上升,但此时法院为了保护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极力避免对企业经营者和产品制造者的责任。
所以近代法院往往采取 契约关系!原则来限制受害人可能对产品缺陷提起的诉讼。
现代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消费者所处的消费环境日益复杂,尤其是那些技术含量高、性能复杂的产品对消费者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危险,并且,在现代社会经济中,消费者相对于生产者的弱势地位更加明显,传统的过失侵权责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加强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保护,就出现了严格责任制度。
此为美国首创。
二、美国产品责任法发展中的三次突破在国际产品责任法中,美国产品责任法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在其历史发展中,出现了三次重大突破,它们不仅是美国产品责任日益成熟的重要标志,而且对世界其他国家产品责任法的产生、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1.突破契约关系理论之约束,将产品责任纳入疏忽责任的范畴产品责任形成初期,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既简单又比较稳定,产品的买卖主要是通过合同契约进行的,契约条款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早期的产品责任被纳入合同责任的范围。
但契约关系原则逐渐不再适应公平处理产品责任问题的需要。
美国产品责任中疏忽责任扩大了产品责任的适用范围,把侵权责任引入产品责任领域,在理念上实现了从要求买方注意!到要求卖方注意!的转变,从着重保护生产者和销售者转向着重保护消费者。
2.突破疏忽责任理论的局限,将产品责任纳入严格责任的范畴疏忽责任,是指产品的制造人或销售人在产品或销售过程中因主观上的疏忽导致产品有缺陷,而造成产品的消费者或使用者遭受损害所应承担的责任。
严格责任也就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它要求只要受害人能够证明产品有缺陷,产品的制造人和销售人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这是比疏忽责任更完善、更进步的一种制度。
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时代,要求受害人去证明被告的疏忽也是非常不合理的。
而实行严格责任后,消费者只需要证明以下三点:(1)产品存在缺陷;(2)产品出厂时缺陷已经存在;(3)损害是由产品缺陷所造成的。
显然,后者体现出了很大的优势,它适用于一切产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并大大减轻了受害人的举证责任,不要求产品的制造者或销售者对产品作出明示或默示担保。
3.防止产品责任绝对化,将严格责任作相对保守的变革严格责任的确认并被广泛适用,既是注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结果,反过来又促使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的加大,但产品责任的绝对化的严格责任逐渐暴露出其缺点:(1)严格责任对制造者和销售者有时显得过于严格,明显有违公平原则;(2)在某些情况下,仅依赖严格责任原则对受害人又难以提供合理的补救。
所以,美国产品责任法对严格责任制度作了必要与合理的限制,比如美国法律认为制造者可以把自己不能避免的风险通过保险的方式分散到社会中去。
我国亦应防患于未然,在规定动作足以保护消费者权益并能够对生产者构成足够威慑的高额赔偿时,也应适当考虑生产者的利益。
我们应该从美国产品责任危机中吸取必要的教训,将赔偿数额进行合理限制。
[1](P451)三、中美产品责任法的比较分析(一)有关缺陷定义的比较美国∀第二次侵权法重述#第402A节规定:销售任何对使用者或消费者或其财产有不合理危险的缺陷产品,应对由此引起的最终使用者、消费者人身伤害或其财产的实际损失负责。
!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6条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证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分析我国相关规定,我国在认定缺陷时采用的是不合理危险标准和生产标准二者的结合,且以不符合该生产标准为优先适用。
对于前一标准,借鉴了国外立法的先进经验,避免了因具体罗列缺陷种类而可能导致的法律疏漏。
但这样的规定不利于保护消费者。
因为按照现行规定,当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却仍对消费者造成损害时,无疑会使消费者无法获得损害赔偿。
而问题在于,在这些标准的制定和修改过程中,生产商们往往通过对标准的制定施加影响以尽量减轻其责任,从而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另一方面,科技水平的发展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都使得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具有滞后性,故而无法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
因此,应把国家或行业标准作为产品进入市场的行政许可的最低要求,若产品违反了该标准,则成为产品有缺陷的直接证据,生产商应承担责任;若产品已符合该标准,则是产品无缺陷的初步证据,受害人如果按其他标准证明产品确实具有缺陷,则生产商仍应承担责任。
可见,中国和美国的产品责任法都承认不合理的危险!这个基本概念,但是同样是这个概念,中美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美国,不合理的危险!的概念并没有得到其国内所有州的法院接受和认可,因为有的州法院认为不合理的危险!定义会导致让遭受损害的原告承担举证责任,来证明听起来纯属过失的因素!。
说明美国在消费者保护方面大大超过了中国。
在中国,立法中虽然承认了不合理的危险!的概念,但没有对这个概念做出相应地具体解释。
(二)产品范围的比较产品是导致产品责任产生时的客观物质对象,它是构成产品责任法体系和确立产品责任实际承担的基点。
因此,各国立法虽都采用产品一词作为产品责任客体的代用语,但在认定59第1期丁伟东,李玉华:论美国产品责任法的缺陷认定及对我国立法的启示何为产品时则存在不同。
美国的产品范围较我国的更为广泛。
∀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将产品界定为产品是具有真正价值的、为进入市场而生产的,能够作为组装整件或作为部件,零售给付的物品,但人体组织、器官、血液组成成分除外!。
该定义用概括的方式界定了产品的内涵。
出于保护产品使用者的基本公共政策的考虑,法官们的态度倾向于采用更广泛、更灵活的产品定义。
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物品,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
!采用的是概念式规定,产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必须经过加工、制作。
这就排除了未经过加工的天然品(如原煤、原矿、天然气、石油等)及初级农产品(如未经过加工、制作的农、林、牧、渔业产品和猎物)。
其次,用于销售。
这是区分产品责任法意义上的产品与其他物品的又一重要特征。
这样,非为销售而加工、制作的物品被排除在外。
对比之下可以看出,我国的产品范围则最为狭窄。
总体看来,产品!的范围在逐步扩大,这符合现代产品形势迅速发展的客观趋势,亦有利于保护消费者。
我国应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实际状况逐步扩大产品!范围。
在司法实践中,可以考虑确定这么一个弹性标准,即如果某一商品主要是以正常的商业方式进入流通,生产商在防止损害发生和分散损害风险方面处于较使用者更有利的地位,就应当认定为产品!并承担产品责任。
[2]四、美国产品责任法对我国产品责任立法的启示(一)扩大产品!的范围我国∀产品质量法#中的产品!范围不够宽泛。
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对产品!作扩大化解释是非常必要的。
将无形物(如电等)、智力产品(如书籍、电脑软件等)、天然产品(如药材、天然食品等)确定为产品!,是全面保护消费者权益所必需的。
(二)实行严格产品责任我国∀民法通则#和∀产品质量法#对生产者、销售者产品责任采用的两种制度共存的规定,显然不利于充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不足以威慑缺陷产品的销售者和其他提供者。
对销售者也适用严格责任,将更加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当然,考虑到产品缺陷主要和多数产生于制造过程,在消费者向销售者提起严格产品责任之诉后,法律应赋予销售者向制造者追偿的权利。
同时,规定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或其他提供者对缺陷产品负连带赔偿责任,将会使消费者有较大的选择权,因而就有更多的胜诉机会。
(三)扩大产品责任主体的范围将在缺陷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或以其他方式提供给消费者的整个过程中,应该或能够对缺陷产品承担赔偿责任的所有人都规定为责任主体,而不仅仅限定于生产者、销售者或供货者、运输者或仓储者,方能对消费者权益进行充分保护,也能促进设计、制造、销售链条上的所有人更加谨慎小心,从而减少产品责任事故的发生。
(四)合理规定产品责任赔偿标准和数额第一,考虑到产品责任事故发生后,往往会给受害人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有必要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及其标准。
第二,为了减少有缺陷产品投放到流通领域的机会,应该加重对生产者、销售者的处罚,美国的惩罚性赔偿不失为一种有效办法。
当然在惩罚性赔偿数额的确定上,应该根据我国国情确定一个合理的数额,做到既能对生产者形成威慑作用,又不至于影响其生产能力和继续经营能力。
(五)以市场份额补充产品责任归责原则严格责任有时也会无法解决受害人的赔偿请求,因此,美国的市场份额说!不失为对严格责任补充的好办法。
但为了防止市场混乱,必须对其适用范围进行必要的限制,否则,不利于调动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积极性。
只有特殊情况下,才可考虑适用市场份额!原则。
此外,其所适用的责任主体应与严格责任不同,仅限于制造商,而不能扩大到销售商等责任主体。
(六)扩大保护对象的范围产品责任法保护对象的范围,直接影响到消费者权益受保护的程度。
我国产品责任立法有必要借鉴美国的做法,除将产品消费者、使用者作为保护对象外,还应将消费者、使用者的亲属、客人、同事、雇员乃至旁观者、过路行人均列60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为保护对象。
[3][参 考 文 献][1]沈四宝.国际商法论丛:第4卷[C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Ja m es A.H enderson ,Jr and T heodo re E isenberg ,TheQ uiet R evo l uti on [J].Ang l o -Am erican L .R ev .188(1990).[3]孙波.论美国产品责任法的几个重大突破[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1).责任编辑:李新红On t he Defect Ide ntification of Am ericanProducts Liability Law and Its I mplicati on on Chi na ∃s Legisl ationD ING W ei dong ,LI Y u hua(Ta izhou H i g her Teachers Co llege ,Ta izhou 225300,Ch i n a)Abst ract :The identification o f product defect is one o f the core proble m s of products lia b ility la w.Am erican products liability la w starts early and has deve l o ped rather rap i d ly .This thesis m akes a co m parati v e study of t h e identifications of products liability defect of Am erica and Ch i n a ,and ana lyses the i m plication of Am erican products liab ility la w on Ch i n ese leg isla ti o n .K ey w ords :defect i d entificati o n;products liability la w ;strict responsi b ility61第1期丁伟东,李玉华:论美国产品责任法的缺陷认定及对我国立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