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大意,背诵课文,感受古人对读书的认识。
【教学难点】
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会凭借语感,阅读简短的文言文。
知识 链接点
教学
准备
课件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重点问题指导
及补充修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那么古人对读书又有什么看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人谈读书》
2.介绍资料: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物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号“文正”。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中国近代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第一部分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2.学生对照文旁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3.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4.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5.同桌互相说说句子的意思。
6.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背诵第一部分,并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给下列生字注音。耻诲谓诵岂恒窥皆缺
2.把课文自由地诵读两遍,力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顺。
三、精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课文第一部分:
1.简介《论语》及孔子。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书籍,是研究孔子及其弟子的重要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生于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单元
主题
课题
《古人谈读书》
授课
教师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矣、岂”等生字,会写“耻、诲”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了解句意,感悟道理。
3.情感与价值
体会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教学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第二部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不集中,只能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第三部分:
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胆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的人一定不甘心处于社会下层;有胆识的人则知道学无止境,不会因为有一点收获而满足,就像河伯看海,就像井底的青蛙看天,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的人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了。这三个方面,缺一个都不行。
三、复述内容,背诵课文
四、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2.在班上交流自己的读书方法及自己积累的关于读书的名言。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古人谈读书
一谦虚
二用心
三有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