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之句子【考点解说】《考试大纲》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对“句子”的理解提出两条要求: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二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前一条要求,往往是糅合在其他项(尤其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中,间接作考查的。
句式和用法属于语法范畴。
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大致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等方面;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和形容词的活用等。
文言句式和用法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文言句子的翻译和对文章意思的理解。
【试题解析】例题1 (2009年高考福建卷第4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张自新传(明)归有光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
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
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性方简,无文饰。
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
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
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
且命已至此,何以书为?”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
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
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县吏怪其意气。
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
”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
吴中子弟多轻儇③,相聚集,以亵语戏笑。
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
议论古今,意气慷慨。
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
补学官弟子员④,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
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
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
笑骂纷集,殊不为意。
其自信如此。
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
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①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
②青紫:古代公卿绶带之色,这里借指高官显爵。
③轻儇:轻佻,不庄重。
④弟子员:县学的生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题2 (2009年高考浙江卷第19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B.凶其身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锦囊妙计】一、从成语中学习文言句式(一)宾语前置1.疑问句宾语前置。
比如: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皮之不存,毛将附焉”,代词宾语“焉”提到“附”之前;②何去何从:即“去何从何”,代词宾语“何”提到动词“去”、“从”之前。
2.否定句宾语前置。
比如:①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宾语“我”提到动词“待”之前;②人莫予毒:即“人莫毒予”,宾语“予”提在动词“毒”之前。
3.通过“是”、“之”强调宾语前置。
比如:①何罪之有:即“有何罪”,宾语“何罪”提到动词“有”的前面;②唯利是图:即“唯图利”,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
(二)介宾短语后置比如:①绳之以法:即“以法绳之”,介宾短语“以法”置于动词“绳”之后;②业精于勤:即“业于勤精”,介宾短语“于勤”置于谓词“精”之后。
(三)成分省略1.省略代词。
比如:①习以为常:介词“以”后面连着动词“为”,中间省略了代词“之”,完整的结构应是“习以(之)为常”;②羞与为伍:应是“羞与(之)为伍”。
2.省略介词。
比如:①自投罗网:“投”后省略“于”,应为“自投(于)罗网;②投桃报李:省略了“以”,应为“投(以)桃报(以)李”。
3.省略连词。
比如,志大才疏:中间省略了“而”,即“志大(而)才疏”。
4.省略谓词。
比如:①一发千钧:它的完整结构是“一发系千钧”,省略谓词“系”;②一日三秋:省略谓词“如”,它的完整结构是“一日(如)三秋”。
二、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比如:①不经之谈:经,常理,在这个成语中是“合常理”的意思(以下只指出活用后的意思);②不期而遇:期,“约定”;③密云不雨:雨,“下雨”。
以上都是加了副词“不”而使原来的名词用作动词。
又如:①如覆薄冰:覆,“踩”;②衣锦还乡:衣,“穿”;③经天纬地:经、纬,“规划”。
以上都是带有宾语,名词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使动(意动)的。
用作使动的如:①汗马功劳:汗,“使……出汗”;②损人利己:利,“使……得利”。
用作意动的如:①自相鱼肉:鱼肉,“以……为鱼肉”;②幕天席地:幕、席,“以……为幕”、“以……为席”。
(二)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比如:①见贤思齐:齐,“与……相等”;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赤、黑,“变赤”、“变黑”。
2.形容词用作名词。
比如:假公济私:公、私,“公家的名义”、“私人的利益”。
3.形容词用作使动(意动)。
用作使动的如:①光宗耀祖:耀,“使……荣耀”;②自圆其说:圆,“使……圆满”;③怡情悦性:怡、悦,“使……怡”、“使……悦”。
用作意动的如,人贵有恒:贵,“以……为贵”。
(三)动词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
比如:①推陈出新:出,“使……出现”;②降龙伏虎:降、伏,“使……降”、“使……伏”;③破釜沉舟:破、沉,“使……打破”、“使……沉没”。
2.动词活用为名词。
比如:患得患失:得、失,“得到的利益”、“失去的利益”。
(四)名词作状语1.表示行为、动作的状态的。
比如,狼吞虎咽:“狼”、“虎”作“吞”、“咽”的状语,“像狼一样地”、“像虎一样地”。
2.表示行为、动作的处所的。
比如:①道听途说:“道”、“途”作“听”、“说”的状语,“在道上”、“在途中”;②风餐露宿:“风”、“露”作“餐”、“宿”的状语,“在风里”、“在露天下”。
3.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的。
比如:①上窜下跳:“上”、“下”作“窜”、“跳”的状语,“向上”、“向下”;②南征北战:“南”、“北”作“征”、“战”的状语,“向南方”、“向北方”。
4.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式的。
比如:①条分缕析:“条”、“缕”作“分”、“析”的状语,“一条条地”、“一缕缕地”;②字斟句酌:“字”、“句”作“斟”、“酌”的状语,“一字字地”、“一句句地”。
5.表示行为、动作的用具的。
比如:①车载斗量:“车”、“斗”作“载”、“量”的状语,“用车”、“用斗”;②刀耕火种:“刀”、“火”作“耕”、“种”的状语,“用刀”、“用火”。
【强化训练】一、翻译下列句子。
(注意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请按(1)名词活用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使动用法、(4)意动用法,将下列加点的词语进行分类。
①粉墨登场②日积月累③一鸣惊人④富国强兵⑤沐猴而冠⑥草菅人命⑦犬牙交错⑧不远千里⑨星罗棋布⑩不可理喻答:(1) (2) (3) (4)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公孙鞅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甘龙曰:“不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
其后民莫敢议令。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
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精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监以让卫鞅让:责备。
B.子何以中吾君中:选中。
C.而循礼者不足多多:赞扬。
D.舍人无验者坐之验:凭证。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卫鞅“口才出众”和“严格执法”的一组是()A.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卒定变法之令B.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C.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尽迁之于边城D.孝公曰:“善。
”/为法之敝一至此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鞅到了秦国后,以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孝公,孝公特别高兴,因为按照商鞅的办法,秦国就可以治理得如同殷、周一样好了。
B.孝公想依从商鞅而变法,但又怕天下人议论他,商鞅就对孝公说做事情不要犹豫不决,还认为只要能强国利民,圣人就不必沿用成法遵循旧制。
C.甘龙认为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杜挚认为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商鞅驳斥了这些主张,得到了孝公的赞同。
D.因公子虔一班人的告发,商鞅受到追捕,后来商鞅发动商邑的士兵攻击郑国以谋求生路未能成功,最终落了个被五马分尸示众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