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含模块综合测试题)单元综合测评(一) 第一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本大题共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时代发展的需求,人民群众对戏曲的热情,使许多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诗人积极参与戏曲创作,甚至自操檀板,粉墨登场....。

②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山仰止....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③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④严冬的巨大雪毡一旦撤去,这时最触目惊心....的便是那暴露在眼前的种种污秽杂乱。

依我们的偏见看来,自然也并非生性好洁。

⑤他这人平素爱出风头,工作华而不实,喜欢夸夸其谈,我任他自言自语,不落言筌....,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⑥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

文工团的青春岁月,不过是他们的黄粱一梦....,梦醒后才知人去楼空,早已面目全非。

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B[①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

②高山仰止:品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此处应用“高屋建瓴”。

③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处语义重复,删去“从根本上”。

与前文矛盾。

④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

⑤不落言筌:不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而有言外之意,褒贬失当。

⑥黄粱一梦:美好的事物转眼成空,也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近期举行的中法领导人会晤中,中方愿意继续本着合作共赢为原则,密切同法方各领域合作,加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

B.当前,企业生产利润如何?投资方向会调整吗?记者日前在多省市展开调查,不少靠实业起家、仍依靠实业创新发展的企业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C.北京冬残奥会会徽设计展现了汉字“飞”的动感和力度,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运动员形象,同时也体现了轮椅等残奥会特殊器械的形态。

D.最终,经过理论分析和试验,黄旭华大胆地取消了用大陀螺保持艇体稳定这种设计,使我国核潜艇的研制没有走弯路。

D[A项,“本着……为原则”句式杂糅;B项,不合逻辑,“肯定的”改成“自己的”;C项,偷换主语,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应是“‘飞’字”。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杂剧通常每本四折一楔子,剧本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B.戏剧是一种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有悲剧、喜剧、正剧之分,也有独幕剧、多幕剧之分。

C.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丹麦伟大的戏剧家、诗人。

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D.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生于天津,现代剧作家,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

C[莎士比亚是英国人。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几十年间《雷雨》不断地被翻新,这让人想起同是人艺保留剧目的《茶馆》。

这部更具经典地位的话剧经历了无数次的重排和无数批的观众后,________。

渐渐地人们不再通过自己的口齿来体味它的苍凉,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穿着整洁的衣衫平静地坐在剧场里,去观看一个故事,好像在完成一门中国人的文化必修课。

A.已经轻易见不到了那些老北京们用正宗京片子学说《茶馆》里台词的情形B.已经轻易见不到的情形是那些老北京们用正宗京片子学说《茶馆》里的台词C.那些老北京们用正宗京片子学说《茶馆》里台词的情形已经轻易见不到了D.那些老北京们用正宗京片子学说《茶馆》里台词的情形已经不被轻易见到C[回答这类问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语段的具体内容,二是空格前后的意思和表述的主体等。

语段主要表述的是过去和如今人们观看话剧的不同。

空格处要表述的是过去人们观看话剧《茶馆》的情形,即老北京学说《茶馆》里的台词。

由前后内容与描述风格可知,此处用正常的陈述句更合适,所以排除A、B、D项,选择C项。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主持人采访嘉宾时说:“咱们已经八年未见了,您看上去一直没变,还是那么年轻。

”嘉宾谦虚地说:“哪里,哪里,献丑,献丑。

”B.某高三教室挂着励志对联,横批是:“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上联:“是,滚回家里。

”下联:“否,滚去学习。

”C.某演员获奖之后发表感言:“我拿到这个奖杯并不代表我的高度,而是代表我刚刚上路,有句话叫‘艺术无止境’,希望与各位共勉。

”D.朝鲜外务省发言人谴责美国副总统最近催促巴西等拉美国家赶紧与朝鲜断交,认为这种强权行为反映出美国的极端自私和傲慢。

C[A项,“献丑”,谦辞,在展示自己作品或表现自己技能时,称自己水平不高。

B项,这副对联暗含的价值观不正确,难道高富帅了就不用学了?难道学习就是为了挣得资本?“滚”字用语鄙俗。

D项,“催促”不符合外交用语的语体风格,改为“敦促”;“赶紧”口语化,应改为“即刻”。

]二、阅读理解(本大题共4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每小题3分)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一点即便不是戏迷的朋友也知道。

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流派繁多,魅力独特,千百年来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戏曲进校园,意义重大。

“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吸收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之精华,展现着独特的审美风范。

教育家蔡元培说过,美育是人类打开心灵窗户不可缺少的工程。

戏曲能帮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见证传统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

除了美之外,还有真和善。

岳飞戏、关公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很多经典曲目讲述是非、善恶、忠奸,弘扬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崇高价值追求。

所以,戏曲进校园,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涵养心灵,从唱念做打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此外,对戏曲本身而言,进校园也是圈粉良机。

看过去,从城里到乡间,处处搭台唱戏;从引车卖浆者到王公贵族、商贾文人,多是戏曲“粉丝”。

比如鲁迅不爱看戏,也难忘幼时看戏的场景。

他在《社戏》里深情追忆:“真的,一直到现在……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但看如今,很多剧种失宠,戏迷锐减——其实很多人只是缺少接触、了解的机会,而戏曲进校园让学生与戏曲文化亲密接触,有望让更多年轻观众“路转粉”,促进传统艺术薪火相传。

不过,戏曲进校园虽易,要达成以上效果却不简单。

为什么?因为校门好进,“心门”难开,戏曲进校园的对手主要是学生的“内心戏”。

很多同学一听说表演传统戏曲,直接敬而远之。

在部分年轻人眼里,戏曲的表演比较“拖沓”,而且唱词晦涩,很多人觉得无法欣赏,所以即便不要钱,也不太愿意去看。

所谓“强扭的瓜不甜”,想让每个学生每年欣赏一场戏曲,这要求戏曲进校园时要“会玩”。

比如在曲目选择上,除了针对不同学龄阶段的特点、由浅而深,还可以提供“菜单”式服务,让学生“点菜”。

当然,戏曲进校园也不能只是观看表演,学校可以“定制”戏曲知识普及读本、引导孩子动手制作戏剧道具、试戏服等。

此外,艺术表演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艺术熏陶也是如此。

它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一年一两次进校园活动即便声势再浩大,其影响力也毕竟有限。

所以,比戏曲进校园更可贵的,是戏曲“在”校园。

早在四年前,广州就每年开展粤剧专家授课、成立小小剧社、交流演出等多项活动。

以荔湾区三元坊小学为例,如今很多学生不仅对粤剧略知一二,有的还学会了吹拉弹唱,能在舞台上体验跌宕的人生。

总之,戏曲进校园是弘扬传统文化、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对学生来说,审美、情操等都是“熏”出来的,它是慢的艺术,不能急,不能“暴饮暴食”。

相信假以时日,“生旦净末丑”能觅得更多知音,戏曲进校园也能带给人们更多惊喜。

(摘编自《每年一场,全国大中小学生可免费看戏!》) 6.下列关于中国戏曲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戏曲尽管流派繁多,但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的整体,有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B.中国戏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范,是包含诗歌在内的多种文化艺术精华的集中展现。

C.中国戏曲有着很高的价值追求,弘扬了高贵、美好的精神,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

D.中国戏曲的表演节奏比较慢,唱词不易理解,让部分年轻人无法欣赏,敬而远之。

A[B项,原文是中国戏曲“吸收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之精华”,而不是“多种文化艺术精华的集中展现”。

C项,很多曲目是经典,而不是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中也有糟粕。

D项,“表演节奏比较慢,唱词不易理解”不是中国戏曲本身的特点,而是“部分年轻人”的看法。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两个角度论证了戏曲进校园的意义,较为深入地阐述了戏曲对受众的影响。

B.文章引用蔡元培的话语,意在说明戏曲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更具说服力。

C.文章举出荔枝湾三元小学的事例,意在强调戏曲“在”校园比戏曲进校园更有效果。

D.文章论证层层深入,针对戏曲进校园的不利之处,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

D[文章没有论述戏曲进校园的不利之处,而是指出戏曲进校园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戏曲进校园既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获益,又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代代传承。

B.如鲁迅这般不爱看戏的人都追忆幼时看戏情景,可见戏曲在当时社会很流行。

C.只有让学生更多接触戏曲文化,而不只是看表演,才会让戏曲艺术薪火相传。

D.审美、情操的培养是慢的艺术,不能“暴饮暴食”,推动戏曲进校园也不能急。

D[文章最后一段强调戏曲进校园不能急于求成,而不是说戏曲不要急于进校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14分)轨迹第一场“就一次”夜,傅燊渊家里,子女都睡了,傅燊渊夫妻还在谈话。

傅妻:(看了一下子女的房间方向)你看今天下午明明来求的那件事,是不是重新考虑一下?傅燊渊:你不怕到时候被一锅端?傅妻:哪有那么严重?傅燊渊:就怕万一呢。

傅妻:别推三推四的了,我看你是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家乡了。

傅燊渊:说到哪儿去了。

傅妻:要不你怎么会狠心泼了明明的冷水?你不想想,当年咱们被赶到乡下时,是谁为我们牵肠又挂肚?傅燊渊:我不敢忘记我大姐的恩情,但你要知道,人坐的位置高,盯着的人也多,要是一个不留神,被人掀翻了,你们怎么办?如今巴望我出事后乘机挤进我这张交椅的人多的是呢。

傅妻:人人都这样干,就你会倒霉?傅燊渊:就怕今年流年不利。

傅妻:你运气就那么差?真是这样的话,你能四十刚五就当了吃香喝辣的局长?傅燊渊:你可别乱说,我能上来,靠的是实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