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书生的几个教育故事

魏书生的几个教育故事

魏书生的几个教育故事
一、找优点
张天是个违纪大王,以前的老师都让他烦透了。

面对这样的坏主儿,魏老师该怎么治呢这天班会课,魏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找优点”。

第二天,本子交上来后,魏老师一查,果然没有张天的。

魏老师把张天请到办公室,问:“张天啊,你乍没交本子呢?”
张天没有吱声。

“怎么,忘记找了?”张天挠了挠头说:“老师,我没有优点。

”“怎么没有优点?我已经看出你有好几个优点了。

”魏老师笑着说。

“老师,我真没有优点,全是缺点。

”张天把头低了下来。

魏老师摸了摸张天的头,说:“那这样吧,你回去再找找,明天来告诉我。

”第三天,张天如约来到魏老师办公室。

他不好意思的对魏老师说:“老师,我找到了,可只有一个——我心眼好。

”“心眼好,这是很大的优点啊。

”魏老师高兴地说,“而且,你不止心眼好,你能遵照老师的吩咐,回去认真找了,这不也是优点么?还有,你非常诚实,有一说一,这也是优点。

还有……”魏老师连着帮张天找了好几个优点。

“老师,”张天脸有点红,“我没有你说的那么多优点。

”听到这里,魏老师话锋一转,严肃地说:“张天啊,你只有七八个优点,不像有些同学有几十个优点,他们随便丢掉一个优点没关系,可你丢不起啊。

优点越少就越要珍惜,你说是不是?”张天懂事地点点头。

自此以后,张天就像换了个人似的。

渐渐地,他的优点越来越多,而他的学习成绩也一点点升起来了。

期末考试,张天门门功课都及格了。

魏老师教的语文,他竟然考了80多分。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魏老师可谓深谙其中真谛。

对于像张天这样的后进生,魏老师没有排斥,更没有放弃,而是戴上了“放大镜”,帮助他们寻找自身的闪光点,进而去放大这些闪光点。

魏老师用激励唤起张天们的自信,用自信来促进他们的成长。

《学记》中有句话:“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最难的是怎样去转化后进生,让这些后进生也能慢慢地前行。

这就需要老师们要学会“长其善”,如此方能“救其失”。

那么,老师们该怎么做才能“长其善”呢?我想,首要的是走近他们,喜欢他们,做他们的朋友;然后尽力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优点,培养他们的自信感和成就感。

孔雀再美,可转过身,我们看到的只能是它肮脏的屁股;仙人掌虽然多刺,可只要给它养料和时间,也能开出美丽的花儿。

让我们记住魏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任何一个后进生,也是一个宏大的世界。


二、“懒”老师
这是魏老师应邀去某校上一节公开课。

魏老师接过学校送来的语文课本时,似乎还闻到了一股油墨香。

新的教材,面对的又是新的学生,这节课,魏老师会怎么上呢?轻轻地推开教师门,魏老师带着微笑走上了讲台。

他先跟同学们唠嗑,熟悉过后,他说:“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47页,我们来学课文。

”下面传来一片“沙沙”的翻书声。

“对照以往的课文学习,大家琢磨一下,这篇课文有哪些是需要我们掌握的?”下面的学生议论纷纷,有的学生已迫不及待地说出了口。

魏老师把学生们提到的学习要求略一梳理,然后一一写在黑板上。

写好后,他说:
“这篇课文共有7点学习要求,下面我们来逐一解决。

先看作者简介,请大家在课文下面的注释或资料上找找,看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话音未落,已有学生举起了手。

魏老师让该生回答。

回答完毕,魏老师问大家:“这个问题还需要我讲吗?”“不需要。

”“那好,我们接着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如此这般,写在黑板上的几点要求都被学生们自个一一落实了。

再看看这些孩子,一个个脸上乐开了花。

这节课快要结束前,魏老师问学生:“大家觉得我怎么样啊?”这时候,有个学生站了起来,说:“魏老师,这节课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回答的,你好懒。

”听了这个学生的责问,魏老师一下笑了起来,“说得好,我确实很懒。

可是,只有懒老师才能培养出勤学生。

你们说是不是?”“是”,讲台下掌声一片。

魏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感悟最深的就是教师的角色变了。

教师不再固守“传道授业解惑”,课堂不再只是教师的“一言堂”。

教师由学生的知识保姆转变为学生的知识导游,起的是一种引导和牵引的作用。

细想一下,不是吗?课堂上,教师讲的少了,学生的思考就多了;教师单向传授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就多了。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思维也被激活了。

这样,他们不但能感受学习的快乐,也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西方教育学者皮亚杰说:“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

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

”既然如此,做一个有思想的懒老师,又有何妨呢?
三、会了,可以不写
课文上完后,又到了布置作业的时间。

魏老师在黑板上开始写这次的作业要求,可还没等他写完,背后就传来学生的嚷嚷声。

不用转身,魏老师就知道是王欢。

这学生成绩不错,可就是有点淘。

看来,得警告警告他了,魏老师想。

“王欢,你嚷嚷什么?”魏老师一脸的严肃。

“老师,你留的作业我不写行不行?”“开玩笑,不写作业,成绩怎么能上去?”“可是老师,你的作业我都会了,非要写的话,这不脑力劳动变体力劳动了嘛。

”“那不写作业,怎么能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老师,我不写您留的,我自己写一些有用的行不行?”“这……”魏老师听了一愣怔,心想,“王欢这话在理呀,自己布置作业时是没考虑到这一点,怎么办?是强压着王欢做作业,还是……”经过一番思虑,魏老师说:“王欢说的有道理。

那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对待老师留的作业呢?”班级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结果大部分学生认为:老师留的作业有时候有用,有时候没用;对于有用的作业就写,对于没用的作业就不写,但是每天要完成一定的作业量。

魏老师尊重学生们的意见。

以后,在魏老师的语文课上,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作业。

“会了,可以不写。

”这是魏老师的郑重承诺。

教育需要民主。

面对学生王欢“我不想写”的挑战,魏老师没有采用高压手段,而是认真反思王欢不写作业的缘由。

在意识到“作业风波”的根源在于自己没有考虑到王欢的个体学习特性时,魏老师及时改变了自己的作业观,把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交流,并尊重学生的意见,从而在这一事件中化被动为主动。

这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增强了作业布置的实效性,同时也维护了教师的权威性。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另一启发是,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失当时,切不可为了所谓的“师道”尊严而“将错误进行到底”。

“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也”,这不只是对学生而言的,也是对我们每一位教师而言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