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节选)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蘸.酒( ) 牛犊.( ) 鹳.河( ) 泅.水( ) 蚱.蜢( ) 悖.时( ) 欺侮.( ) 俨.然( ) 拮.据( ) 怏.怏( ) 歇憩.( ) 揺橹.( ) 眺.望( ) 糍.粑( ) 棕榈.( ) 镂.空( ) 【答案】 zhàn dú ɡuàn qiú zhà bèi wǔ yǎn jié yànɡ qì lǔ tiào cí lǘ lòu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扛 扛.凳子 力能扛.鼎 (2)吁 气吁.吁 呼吁.
【答案】 (1)kánɡɡānɡ (2)xū yù 2.语境辨析法 (3)你这着.( )真绝,让他干着.( )急,又无法着.( )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 )。 【答案】 (3)zhāo zháo zhuó zhe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呐 屑 门(2) 送 派河 【答案】 (1)唢 琐 锁 (2)傩 摊 滩 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1.明确词义 (1)平淡无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闭口不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事物或文章等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2)指紧闭着嘴不说话或谈论秘密。 2.理解辨析 (1)踪迹·踪影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踪影:踪迹(指寻找的对象,多用于否定式)。前者只用于人或动物,后者除用于人或动物之外,还可用于其他事物。 (2)放肆·放纵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放纵:纵容,不加约束;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后者作动词时可带宾语,而前者不可以。 (3)粗鄙·粗鲁 粗鄙:粗俗。粗鲁:粗暴鲁莽。前者侧重谈吐、举止庸俗低下,词义重;后者侧重性格或行为粗暴鲁莽。 3.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假期里,人们难免会放肆..自己大吃大喝,所以很多人都难逃“每逢佳节胖三斤”的厄运。( ) (2)他的这篇文章写得枯燥乏味,让人读过之后感觉平淡无奇....。( ) (3)照他原来的设想,这种雷厉风行的手段,也许可以收到效果,使工人在暴力下闭口不谈....。( ) 【答案】 (1)× “放肆”不带宾语,应改为“放纵”。 (2)× 强调文章枯燥而非平常,应用“味同嚼蜡”。 (3)× 此处强调工人因畏惧而不敢说话,故用“噤若寒蝉”更准确。 [常识·速览] [识作者] 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沈从文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参加新月社。抗战全面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其文学创作丰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他的《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蜜柑》《老实人》《雨后及其他》,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等。 [探背景] 沈从文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他生在湘西,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特殊的深厚的感情。于是,他便用自己的笔,勾勒了一幅幅湘西风俗画,以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来表现自己所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就边城而言,“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知常识] 文学常识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指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沈从文等。 [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 节选部分主要写了边城民众端午节、中秋节和元宵节热闹欢乐的场景,展现了边城的风土人情,表现了翠翠与祖父的至爱亲情,写出了翠翠和傩送的相识以及翠翠由此产生的朦胧纯真的情愫,昭示了边城人民的淳朴、善良和热情。 [文脉·梳理]
【答案】 ①写第一个端午节 ②翠翠心仪二老傩送 [文本·深读] ■自主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等情节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端午节的龙舟比赛和捉鸭游戏,印证了这里的民风淳朴,而正是在这热闹的游戏中,作者让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天保、傩送等人物相继出场,并在端午节的活动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爱好。为下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做好了铺垫。此外,端午节的热闹又极具地域色彩,给人展示了一种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这也是《边城》的一大特色。 2.作者通过顺顺不与儿子争显本领而在危急时救人这一细节描写,想要揭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过顺顺这一形象来再现当地人们古朴、淳厚、善良、纯真、无私的性格和品质,洋溢着人性美。作者揭示了人性的淳朴和本善,认为帮助人是人最本质的特性,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是“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寄寓着“爱”的美学理想。 二、阅读课文第四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1段,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段写景,作者着意运用颜色词:狗是黄色的,船是朱色的,河水是豆绿色的。颜色亮丽,对比鲜明。以景色美衬托人物的形象美、心灵美。 4.翠翠与傩送初次见面的情形是怎样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二人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一开始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并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所以骂他“悖时砍脑壳的”;在她知道是傩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挨了翠翠的骂,他没有介意,仍派人把翠翠送回去。②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的”“悖时砍脑壳的”)、羞涩(“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③傩送:心地宽厚,热情开朗(动作、神态“笑”)。 三、阅读课文第五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5.文中极力描写热闹的迎春场景,对表现翠翠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