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中国地理全套教案

(完整版)中国地理全套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复习目标:1、中国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复习方法:地图分析法复习过程与分析:一、中国的疆域(高考几次命题要求对中国疆域的感悟,地图、地球知识的结合。

)1、从世界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中国领土四端点:最北端: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多)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135°E附近)西: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附近)(大致与北京同纬度)思考:①我国跨纬度近50°,南北距5500km 。

②我国跨经度60°多,跨5个时区,最大时差4小时。

③我国西端点日出比北京迟: 2小时52分钟。

3、中国濒临的海洋①东临西海一洋:(图中分析)北至南:渤海(我国内海)——120°E经线穿过,长芦盐场,海滨浴场,油气资源,海洋污染。

黄海——与渤海全是大陆架,朝鲜半岛东海——包括台湾海峡,油气与海洋渔业资源南海——油气资源,海洋渔业资源太平洋: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②中国的领海,内海,专属经济区。

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1海里约 1.85千米)专属经济区:至200海里。

③海岸与岛屿: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

岛屿有台湾岛(最大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

4、中国的陆界与邻国(中国非常重视与邻国的关系: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和平周边环境和加强经济贸易往来。

)①陆界长达2万多千米。

②陆上邻国15个:东:朝鲜(鸭绿江,图们江)北:俄罗斯、蒙古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西: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西南: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南:缅甸,老挝,越南③隔海相望的6国家:东:韩、日本东南:菲律宾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尼5、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纬度位置的优越性:a、光热充足,利于农业生产;b、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思考:纬度位置特点:a、大部分在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b、纬度跨度大。

②海陆位置的优越:海陆兼备的国家。

a、东临太平洋,夏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利于农业生产。

b、陆上海岸线长,大陆架广阔,利于海洋事业发展。

(航运,贸易,水产,矿产)c、陆上邻国多,陆上交通可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1、三级行政区:①三级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②特别行政区:香港(1997.07.01)澳门(1999.12.20)2、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认识:(多翻地图)①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②地图上的位置,轮廓的记忆a、临海省、区、市b、特殊经、纬线穿过省、市、区23°26′N:云南、广西、广东、台湾80°E,90°E,110°E,120°E,130°E30°纬线穿过的省、市、区长江、黄河流径省、市区③名称认识:全称与简称注意:两个简称:川或蜀,贵或黔,云和滇,陕或秦,甘或陇。

新和内蒙古的简称方法。

④行政中心的记忆。

⑤面积大小的认识:新>藏>内蒙古三、中国的民族1、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56个民族,汉族占人口92%;55个少数民族,壮族人口最多。

2、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利于各民族相互交往,团结合作,共同繁荣)①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②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维吾尔族,回族西南:傣、白、纳西、藏族东北:满,朝鲜族,鄂伦春族(内蒙古)台湾:高山族海南岛:黎族3、中国的民族政策①各民族一律平等;②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③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④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⑤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宪法: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②重要等降水量线:800mm 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一线400mm 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③产生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东部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风带来海洋暖温水汽,降水多。

西北内陆距海洋远,降水少。

④几个重要地区降水差异分析:a、迎风坡降水多:辽东半岛,山东半球,台湾岛,海南岛;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天山北麓b、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降水比周围地区更少:地形封闭,水汽来源少,降水稀少。

2、中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①季节变化特点:a、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秋两季多;b、南方雨季早,结束晚,雨季长;(夏季风的推移)北方雨季晚,结束早,雨季短。

②降水季节变化的原因:夏季风的进退决定了我国东部雨带的推移规律:4~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华南雨季)6~7月:江淮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华北,东北雨季(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出现伏旱)9月:雨带南撤10月:雨季结束③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大:a、特点:北方较大,南方较小。

b、原因: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年际变化大。

c、危害:带来我国东部地区的水旱灾害。

北涝南旱和南涝北旱思考: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东部季风区)故多水旱灾害。

对比:南亚多水旱灾害的原因:西南季风强弱变化大地势低平五、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中记忆)1、我国的夏季风及其影响地区:a、东南季风:东部地区b、西南季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南地区,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2、季风区:夏季风所能影响的地区。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限: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记忆:①呼和浩特,兰州,拉萨属季风区。

②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受季风影响。

③长城并非是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限。

六、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如果仅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分析呢?)2、概况:长:1800Km流经省市:京、津、冀、鲁、苏、浙6省市。

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思考:南水北调东线连接海、黄、淮、江四大水系。

3、历史分析:①隋运河与元运河区域比较分析。

②兴建目的:隋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元朝重修大运河是为了由南方向北方运输粮食。

4、现今①运河航运价值衰减的原因:京沪铁路的修建,海运的兴起,公路运输的发展。

②现今通航河段:杭州——济宁(山东)向南运煤;向北运轻工业产品。

③现今航运价值:a、年运输量仅次于长江(内河航运居第二位)。

b、江苏、浙江境内的运河段,仍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

④南水北调的东线。

a、调水价值的体现,但从长江至黄河需动力提水。

b、调水后对航运有一定促进作用。

(调水后使运河水位上升,将提高航运能力)。

第五单元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目标: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

复习方法:阅读与练习法,结合可持续发展,中国重大工程建设。

复习过程与分析:一、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资源利用率低。

长期存在资源相对短缺。

思考其原因: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

二、我国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存在的问题——对策)1、我国的水资源问题: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且多洪水,利用困难):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东南有余,西北不足;秦岭淮河以南有余而北方不足。

②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③水资源利用上存在严重问题;a.缺乏节水意识浪费严重。

b.灌溉技术水平低。

c.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用水紧张,同时污染严重。

d.缺乏科学的水资源管理。

2、我国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办法:①兴修水利(水库,跨流域调水)②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工业,农业,建设节水社会)③防治水污染(治理污染严重的江河湖,加强法制)④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

3、我国的水能资源:①蕴藏总量居世界第一(6.8亿千瓦),但开发程度低。

思考:中国应大力发展水电。

②分布地区:水量丰富,地势落差大。

(思考:××区域水能丰富的原因:)a、70%在西南三省和西藏。

b、集中水系:长江水系最多,其次是雅鲁藏布江水系。

c、黄河上游,红水河。

③了解中国主要水电站:a、长江干流:葛洲坝,三峡。

长江支流:丹江口,二滩。

b、黄河:上游: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中游:三门峡,小浪底。

c、红水河:天生桥,岩滩。

(珠江的西江上游)4、中国的“西电东送”思考(超高压输电技术)①西电东送线路思考:(三大通道)北路:内蒙古、山西京津唐(华北):(南水北调;西电东送)。

(西北,煤)中路:四川、重庆、湖北华东(沪宁杭):(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西南、中南水能)南路:云、贵、广西华南(珠三角)(水电、火电)②西电东送的意义思考:对东部a、缓解东部沿海地区电力紧张,电力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加速其经济发展和缓解其环境压力和交通运输压力。

对西部b、将西部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还将带动电力工业及冶金,化工等产业的发展;改善西部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生态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

c、推进我国电力网的建设以及电力体制的改革。

③西电东送北路输电原因,方式以及意义思考。

原因:山西,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而华北能源不足。

方式:将煤转化为火电输往京津唐地区。

意义:①增加山西能源输出总量,降低能源输出成本。

②缓解我国铁路运输的压力。

③减少铁路沿线煤灰污染,减少京津唐大气污染,具有重大的环境保护意义。

④促进能源输出和输入地区的经济发展。

④、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力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何意义?a、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航运,发电,水产,养殖,旅游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b、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抗旱能力,保障农业高产、稳产。

c、电站建设,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三、我国的土地资源:1、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特点或国情)①耕地,林地比重小,人均耕地少(人均不足0.08公顷)②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③土地资源破坏严重,人均耕地不断减少。

2、原因:土地遭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次生盐碱化;人口增长,农村住房不断扩大;城市,工交建筑用地大增。

3、对策: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与法制建设;建设上节约,少占耕地;改造中低产田,改良土壤,提高灌溉;积极稳妥地开发宜农荒地。

思考:当今城市兴起大型广场宽阔街道之风。

城市建筑物高度限制的思考:节约城市用地。

4、土地资源类型①耕地: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丘陵区。

类型:秦岭——淮河:以北——旱地;以南——水田。

思考:西北耕地: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长绒棉)(主要问题:过度引水灌溉带来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东北耕地:肥沃的黑土地,但破坏严重,同时存在水蚀,土壤肥力下降,沼泽化倾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