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文题型解答及实词推断技巧】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文题型解答及实词推断技巧】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文题型解答及实词推断技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指依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所谓“常见实词”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

所谓“在文中”,即指语境。

实词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该考点考查的重点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前四种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而词类活用除积累外,还要靠理解分析。

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的考查。

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又比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绝前面是主语群响和一个毕字,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语,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由此可推知这个绝在句中的语法成分当是谓语,译为停止。

句中绝字修饰的是宾语境,可知绝在这里当是形容词作定语,解释为与世隔绝的。

句中绝修饰的是形容词妙,句中成分当是副词作补语,可意译为到了极点。

句中绝修饰的是谓语动词类,当是副词作状语,解释为非常。

句中绝后面跟的是宾语江河,推测可能是动词作谓语,译为渡过符合上下文的语境。

四、句式推断法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我们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比如,求全责备是个并列结构的成语,责与求相对,而且可以推断它们是同义关系,所以,责即求,备即全。

化险为夷,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夷就是不险,即平坦、平安。

再如下面几个出自课文中的语句,对句子中词义的推断就可采用此方法。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时浓雾半作半止(《游黄山记》)【解析】两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分别都相同,可以互为释义。

它们的意思分别是:更加,精通。

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释为沿用、沿袭,由此再结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断蒙为继承义。

句中作和止的意思应该相反,止是停止义,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当为起来义。

五、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例如:金就砺则利(《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生而眇者不识日(《日喻》)【解析】砺,石旁。

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得到砺:磨刀石。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涘,水旁,当与水有关,水边义。

眇,由目与少,联想到少目的含义,可推知为眼盲。

(语文报高一版)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

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手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

【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下列对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不概于圣概:大略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由:沿着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熟烂抑人事乎抑:还是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B.C.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

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

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本题考查课内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夯实基本功。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8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

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概”,概括。

“既”,已经。

故选A。

参考译文:左丘明的《国语》,它里面的文章深刻宏阔接触特异。

本来就是世人所沉溺爱好欲罢不能的。

并且它的观点很多都是欺骗人、惑乱人的,不能很好的概括完美。

我害怕当世求学的人沉溺于它的文采却模糊了是非。

这就不能够从中庸之道来进入尧、舜的学说、主张。

依照这些理由,我写了《非国语》这本书。

(《国语》记载)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了大地震。

大夫伯阳父说:“周朝快要亡了!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不能错乱了位置。

如果错乱了,那是被人搅乱的。

阳气隐伏在下面不能冒出来,被阴气压迫得不能上升,于是就会发生地震。

现今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地震,就是阳气失去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镇住了。

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跑到了阴气的位置上,水源就必然会被堵塞。

水源堵塞了,国家一定要灭亡。

如果国家灭亡,不会超过十年。

因为十是数的终极。

天既然要抛弃这个国家,是不会让它超过这个终极的。

”正是这一年,泾水、渭水、洛水枯竭,岐山也崩塌了,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了。

周平王不得不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

柳宗元非议说:高山和大河,不过是天地间的自然物体;阴气和阳气,不过是天地间的元气。

它们自己运行,自己休止,自己屹立,自己流动,这哪里是与人商量过的呢?它们自己冲击,自己枯竭,自己崩塌,自己缺损,这哪里是人安排的呢?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而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

用锅煮饭,汤水翻滚蒸气升腾必然会煮烂各种食物;引水灌田,水势奔腾波浪激荡必然会破坏田里的土石。

这些老妇老农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何况天地之大无边无际,阴阳变化无穷无尽。

阴阳二气,充满于茫茫无际的天地之间,有时聚集,有时分散,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好像车轮滚动,好像纺机运转,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伯阳父说:“水源堵塞了,国家必然灭亡。

”“人们缺乏财物,国家还不灭亡吗?”这又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了。

这里所说的究竟是天造成的呢?还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说是天造成的,那么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

如果说是人造成的,那么由于缺乏财物而导致亡国的,难道没有其他原因吗?何以硬要说是那几条河的过失,还说“天既要抛弃一个国家,不会超过十年”,这就越发荒谬了!我不同意他的这些看法。

二、【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衡州新学记[宋]张孝祥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

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

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

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一视薄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

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施君鼎。

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

其迁也,新室屋未具。

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

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