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2018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乘:巡视
“乘”被解释为“巡视”,不合情理。因为“老弱女子” 是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像官员们那样去“巡视”。联想 《诗经·氓》中“乘彼危垣”的“乘”是“登上”的意思; “让老弱女子登上城墙”,与前面故意“令甲卒皆伏”相 互呼应,这正是主人公田单用来麻痹敌人的一条计策,与 文意完全相符。 3、(2013年江西卷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 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联想到《张衡传》“(张衡)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 禽。”可推知该句中“阴”为“暗中”的意思。 译为: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得到汉武帝的告诫,认为李广 老了,命运不好,不要让他迎战单于,恐怕达不到所期求 的目的。
3、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通过分析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 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该是动词,由此初步推断 “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 是熟悉的意思。 4、(2006年高考题)自放驴,取樵饮爨(cuàn) 。 把“樵”解为“打柴”,看上下文“樵”字之前有动词 “取”,其后又有动词“饮爨”,整体意思为取柴做饭,因 此“樵”字应是名词,当解为“木柴”而非“打柴”。 5、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一)依形推义法(根据汉字形旁推断字义)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汉字虽历 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因此,对字形结构 (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 字的意义。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 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1、(2010年全国卷)翻译:“常通商贩,贸籴(dí)粮食。” “籴”是较陌生的会意字,跟粮食有关,联系“粜”意思 是卖出粮食,“籴”与“粜”意思相对,译为“买进粮食”。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是“纟”字旁,可知词义和绳索有关,前边有“系” (捆绑)燕父子,可推知“组”意为“带子,绳索”。
高考文言文高分策略---
文言实词的
推断方法
考纲解读: 浅显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是侧重于常见的文言实词和 虚词,以考查对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实词的考查范围以中 学学过的为主,虚词的考查范围为《考试大纲》列出的虚词。 二是侧重于文言句子的翻译,以考查对文言句意的理解和表 达能力。三是侧重于文言文内容的归纳、中心思想和作者观 点态度的概括,以考查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常见文言 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 义”不只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 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第二步:对有把握的词语迅速作出判断。
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二、文言实词常用的推断方法
(一)依形推义法
(二) 语境分析法 (三)语法分析法
(四)妙用结构求义法
(五)成语印证法 (六)课文求义法 (七)代入检验法 (八)邻字借推法 (九)音训求义法 (十)借助文化常识推断词义
9、“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微”作谓语而且带有宾 语,释为“藏匿”; “微行入古寺” 中, “微”作状语,修饰“行”,释为 “暗暗地、隐蔽地”; “微风鼓浪”中, “微”作定语,修饰“风”,释为“微 小、微弱”。 10、(09年北京卷)“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考生误译成“天下像管仲这样贤明的人不多”,关键是 对“多”解释有误。从句法看,“管仲之贤”是名词性的偏 正短语,整个句子的谓语只能由“多”担当,“多”只能是 动词, “多”为“称赞、赞美”,以此代入本句中刚好相符。
翻译为: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四)结构求义法 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 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类句 式一般上下句结构整齐,相对应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 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 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3、“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kuì)之?” “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 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
翻译:(假如)边境突然告急,几千百万的士兵,国家拿什么给他 们发放粮饷?
4、“拔剑切而啖之。” “啖”根据“口”字旁,就可知其是“吃”的意思。 5、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饷”是 “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对应后面的 “食”字,可知是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意思是“给 饭吃”。“饥岁”荒年;“穰”指庄稼成熟。 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砺”根据“石”字旁,可推知“磨刀石”。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运斤成风”(运:挥动;斤:斧头。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斤:斧头 7、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心思 ) 殚:竭尽 8、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 “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 蹴: 践、踏,用脚踢
2、“举类迩而见义远。” 联想成语“闻名遐迩”而推出其为“近”。 3、“其文约,其辞微。”
可联系成语“微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 理 ),就可解为“精微,含蓄”之意。
4、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有的放矢”(的:箭靶。比喻说话做事有针对性 )的:箭靶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狐假虎威”(假:借。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假:借助
北: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也应译为“败 逃者”。
8、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 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应是名词,据此推断 “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9、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 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 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 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10、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 “硬”、“硬的”、“强有力的”。
4、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 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 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 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姓名,诡踪迹” 由“变”推出“诡”为动 词,是“隐蔽”的意思。
7、齐人追亡逐北。
(五)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 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 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联系成语“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 人) 中“速”为“邀请”之意,由此可根据上下文推出文言 中“速”为“邀请、招致”之意。
9、在官清恪,未尝问私。
“恪尽职守”(恪:谨慎,恭敬。尽:完善。指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 恪: 谨慎而恭敬
(六)课文求义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 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 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 义问题。同时,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 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 推断出文言词义。 1、金人曳出,击之败面。
将“曳”解为“蜂拥”,放在句中考查如作“出”的状语 看似可通,可联想课文《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 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 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中“当余从师也,负箧曳屣”, 进而推断这句中的“曳”作“拉”讲,省略了宾语“之”。
2、2007年第11题:C、使老弱女子乘城
4、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 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 为“叙述”之意。
5、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 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能理解为“说”。
6、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解为“优待”,“遇”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优 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是译不通的,只能是“对待”。
翻译:担心祸及自身,每每用尽礼节对待别人 。
(三)语法分析法 就是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来推断词义的方法。按语法 结构,找出句子主干和修饰成分,主、宾语多由名、代词 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由名、代词充当, 状语由副词充当。由结构推断词性,进而推断词义。这种 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位置,可推 断它是动词“游泳”之意。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 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7、(2011年上海卷)“晋侯觞客于柳溪。” “觞”从字形分析,“角”旁多与器物有关,多是盛酒 的器具,而这里应活用为动词“以酒款待”。 8、“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引”动词,端起;“眄”根据“目”和“眄”的对象 “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9、(08年重庆卷)“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 饥寒冻馁(něi),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因为它的形旁是食 字旁,可推断为“饥饿”。 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 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根据这句话的语境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 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 赏他”,由此可以判定所给义项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