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 1第
湖南湖北八市十二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也倡导以人为本,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不主张以个人为本,而是强调以群体为本,强调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 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看来,个体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修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进。超出个体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级行政范畴,如乡、县、府、省,直至国家。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视家庭价值,而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思想家没有抽象地讨论社群,而是用“家”“国”“社稷”“天下”等概念具体表达社群的意义和价值;“能群”“保家”“报国”等众多提法都明确体现社群安宁、和谐、繁荣的重要性,凸显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强调社群和社会对个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在表现形式上,对社群和社会优先的强调还通过“公—私”的对立而得以体现: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社群的公、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故说“天下为公”。 总之,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是在一个向社群开放的、连续的同心圆结构中展现的,即个人—家庭—国家—世界—自然,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从而包含多个向度,确认个体对不同层级的社群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论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提出“以天下为一家”。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则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是违背基本个人自由的。而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社会责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社群与个人人、责任与权利是不同的伦理学概念,反映不同的伦理学立场,适用于不同的价值领域。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坚持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以社群和责任为中心的立场,在赞同自由、人权的同时,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赞成个人优先的立场。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 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倡导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个人为本,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
B. 中华价值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强调群体的价值高于个人。 页 2第
C. 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是最大的公,中华文化强调了它对于个人,家庭、国家的优先性。
D. 中华文化也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更强调其对于社群的责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尾两段都把中西方的价值观进行了对比,强调了中方“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的观点。
B. 文章以《论语》和《礼记》中的话,证明了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个体对社群负有责任和义务。
C. 文章分析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关系,阐述了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社群价值要高于个人价
值的原因。 D. 文章写中华价值观的内容多,写西方价值观的内容少,是由其突出中华价值观的日的决定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一个人离群索居,不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则其道德修为很难增进,当然也很难履行对社群和社会
的义务。 B. “家、国、社稷、天下”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社群”概念,而“能群、保家、报国”则体现了他们对
个人的要求。 C. 本文之所以对中国人的家庭关系用“基本关系”一词来确定,是因为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
群层级。 D.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所以西方人不强调社会共同的善,不主张个体要对
社会负责任。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A项,文章没有内容显示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倡导的“以人为本”和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强调的“以个人为本”是同一概念,也无法推出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B项,“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于文无据。文章只说了“强调以群体为本”;D项,张冠李戴,中华文化并不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这是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对论证目的的分析错误。文章所引述的《论语》和《礼记》中的话都含有对“家”的解说,是为了说明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不主张个体页 3第
要对社会负责任”属于主观臆断。虽然西方价值观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这并不能说明西方人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故选D。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类的题目,题目一般以“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比如本题D项,“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属于主观臆断。虽然西方价值观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这并不能说明西方人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后生可畏 刘斌立 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儿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我问了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里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其实我们啥事儿也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儿天天待着呢。” “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我随口应和道。 “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他经常应景似地挺时尚,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 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的那张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问到老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呢。他爹差点没气得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一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 “还记得那个玩摇滚的男孩儿吧——从我这儿跑了的那个,又回来了,这次据说是自己主动回来的。今天来求的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儿坐着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后面老李加了几个微信的笑脸图标。 “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调侃地加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页 4第
那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的交集。至于记忆里的玩摇滚还要考律师的常远,就遗忘得更远了。 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了整个国家的头条新闻。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她们去争取权利。 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的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 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家属的索赔事务。这条很短的信息,却因为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当我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立刻给了我确认的答复。 “没错儿,这个常远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老李在电话那边肯定道。 “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还真不是。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老李继续说道。 “那地方就在茫崖。听常远爸说,常远在那儿生活过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他自己后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我在电话那头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 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啊!” 我听到电话那头老李很肯定地重复了这句话。 (选自《小说选刊》2016年第6期,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常远他爸让他到律师事务所来见习,是想让他当一名律师,可他却想当一个摇滚乐手,可见他个性张扬,父子关系紧张。 B. 听到常远“跑了”的消息,“我”感到又惊讶又好笑,并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由此看出“我”对常远这类年轻人的做法不以为然而又无可奈何。 C. 小说通过“我”和李信的四个阶段的对话,先抑后扬,刻画出常远这一新时代的青年形象,他有闯劲,有社会责任感,对弱者有悲悯情怀。 D. 常远在青海茫崖矿区那边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期间,接触到了中国底层的民众,了解到了中国最基层的现实。这次经历使他逐渐地成熟起来。 5. 联系小说内容分析,常远的哪些品质让“我”和老李觉得“后生可畏”? 6. 小说是如何刻画常远这个人物的?试加以分析。 【答案】4. A 5. ①个性鲜明,有主见。父亲让他当律师,而他却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当一名摇滚乐手。②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他到青海茫崖矿区的小镇酒吧里演出,了解到矿工生活状况后,就决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