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技术史 思考题

科学技术史 思考题

思考题1.简述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答: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科学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成就有如下方面:①天文学。

我国是天文观测记录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也是保存天文记录资料最丰富的国家。

到17世纪末,我国记载了大约70颗新星和超新星,这些记录为现代天文学家对中子星的探讨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东汉时期大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天文仪——浑天仪,他还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和世界上第一台观测气象的仪器——候风仪;在宇宙结构方面我国古代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索,提出了“盖天说”等宇宙结构思想。

②数学。

我国古代数学发展也是源远流长,并且具有独特的风格,概念与体系。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分数概念和九九表。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注》等著作都是我国数学体系地位颇高的书本;π值的计算领先了其他国家和地区1000年。

③医药学。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医,中药理论,内容博大精深,具有很高的医学科学价值;《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是世界重要的科学文献;我国的医药学体系是完全独立完整的,成果显著。

④地学。

地学是我国古代成就较大的学科之一。

主要表现在地理、地图绘制和地质等方面;《山海经》、《水经注》、《梦溪笔谈》等对我国古代的地理风土人情等做了综合性的表述;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为中国地理学竖起一块新的里程碑,开辟了“丝绸之路”,如今我国主导的“一带一路”经济带就是以丝绸之路为借鉴的,郑和七下西洋,绘制了《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⑤物理学。

战国时期物理学有较大的成就。

《墨经》中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包括杠杆原理、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的记载。

其中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写的都非常系统,被现代科学家成为“《墨经》光学八条”。

⑥建筑学。

中国古代建筑自成一体,先秦至隋唐时期的古建筑不断壮大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长安城、赵州桥等建筑均十分有名;宋元时期《营造法式》更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古建筑不仅美观雅致,而且内含多种科学的构造方法。

2.近代科技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答:这个问题又名“李约瑟难题”,关于近代科技在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我认为有如下的原因。

①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关。

中国东部临海,西方北方则都是发展较为落后的“蛮夷”之地,科学技术等都是从中原流向内陆,所以在地理上中国就是一个自然的隔离区,没有与其他国家交流先进科技的机会,已有的科学技术能够满足古人的生活需要,所以没有创新。

②中国古代科技与研究方法很局限。

中国古代科技的主流是实用科技。

科学领域的主要成就在历算、中医和地理三科较为集中,但在自然哲学和以原理,定律表现得理论性自然知识方面远不及古希腊。

中国人面对自然之友对它的欣赏崇拜,物我同融的观念不可能导致以原子论为基础的自然观和方法论,也就诞生不了近代科学;中国古代科学所注重的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运动,并且要求在认识过程中达到人心与道相结合,不注重物质结构,同时中国古代对科学方法缺乏深入探讨,所以研究方法比较单调。

③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对科学的束缚。

我国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收到了三次冲击: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大业三年科举制度建立。

由于专制主义独裁统治的不断强化,知识分子的地位降低,依附性加强,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减小,入学的通知造成了哲学的贫困、理论思维的贫乏,科学技术不能从哲学哪里取得方法论的有力武器;科举制度造成科学技术与知识分子相脱离,与教育相脱离,科技队伍不能形成,科学研究后继无人。

④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制约。

中国古代农业是根本,王朝历代“重农抑商”,工商业难以发展,没有工商业的依托,新技术新产品难以得到推广,创新思想难以扩散,科技成果得不到广泛应用,科学技术也就难以发展起来。

中国在明清时期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物品的商品化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因而也不具备发展近代科技的条件。

⑤古代中国过度的文化自信。

封建王朝中的很多顽固派认为西方蛮夷的技术会破坏我天朝上国的纯正性。

一直以来都是外邦学习我国的科学技术,没有我们学习他们的优秀观点的道理。

同时,很多学科被掌握在极少数的高级统治者手中,更多的人没有机会可以接触到化学等学科,对其发展也有非常大的掣肘。

⑥对人民思想的束缚。

明清对人民思想的约束非常严格。

清朝的“八股取士”更是严重的束缚的人们的思想。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阶级采取一系列愚民政策,也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航海探险和地理大发现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产生了什么影响?答:航海探险和地理大发现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产生了巨大影响。

①验证了大地是球形这一假说。

哥伦布、麦哲伦通过探险活动证实了它,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对当时的西欧和以后的世界各国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②鼓舞了人们对探索与创新的追求。

地理大发现使当时西欧的人们看到了另一个不同的世界,鼓舞了人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对自然科学的兴起起到了一个精神方面的推动作用。

③直接推动了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力学和数学的发展。

航海能使人们从不同的地区和方位观察天象,获得更丰富的天文资料;远航需要精确的星图、海图及测量海里和方位的量表;航海需要造炮舰,这就需要力学知识。

天文学和理学的发展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④推动了地磁学、地理学、植物学、生物学、人种学等的发展。

航海探险家们重新发现了地磁倾角,并把罕见的花木和鸟兽带回欧洲,同时探险期间的风土人情和奇闻异事对地理和人种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只有在全球范围内才能有巨大发现的科学学科得以推动。

⑤地理大发现使欧洲和外界的联系频繁起来,促进了各地的学术交流,对宗教和封建的冲击加剧。

航海探险的过程中产生了奴隶贩卖,同时也联系了世界各地的经济,使其逐渐成为一个共同体。

4.为什么古希腊文明由兴盛走向衰败?答:①地理环境因素。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不利于农业发展。

连绵不断的山脉,把陆地分割成许多小块,使希腊人缺乏建立地区性帝国的地理基础,同时这种散裂的地理环境也使希腊人长期习惯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格局。

山脉丘陵与海洋的阻隔使得交通异常困难,这也使得古希腊各个城邦之间联系松散、关系淡漠,时间一久,城邦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断冲突,形成内耗,为希腊文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②民主城邦制度下政治的分散性。

希腊是一个政治上分散的国家群体。

仅在希腊半岛上就有着200多个独立的城邦式的国家。

这种国家一般建立在以地域关系划分的公民公社的基础上,实行的是城邦式民主政治制度。

其中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

尽管诸城邦在种族上、宗教上基本上是统一的,但在政治上是分散的。

正是这种政治上的分散性,使得这些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互相掠夺、厮杀、兼并,即使面对外来民族的侵略,也不能团结一致,缺乏必要的民族凝聚力。

城邦内部不间断的战争,使城邦体制严重削弱,摇摇欲坠,社会经济也遭到极大的破坏,也由于战争,使土地和财产越来越集中,大量的战俘被卖为奴隶,自由民中下层贫民严重破产,许多城邦形成一支支无业游民的队伍,加剧了城邦内部的社会矛盾,导致城邦的衰落。

③古希腊文明与生俱来的间断性和不稳定性。

希腊文明是典型的海洋文明,这种独特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海洋文明既有利于文明中心的高度发达、也易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这样,文明形成之时就会带上致命性的缺陷——间断性和不稳定性。

④城邦内部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随着城邦经济的发展,奴隶受到空前的剥削和压迫,加之土地兼并,使大批农民破产,奴隶的反抗和破产农民的斗争,促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希腊奴隶主对奴隶非常残酷,激起了奴隶的反抗,从怠工、潜逃、杀死个别奴隶主,大规模逃亡,直至起义。

在城邦内部,破产农民、手工业者为了生存,也加入到了反抗斗争的行列。

奴隶的反抗、自由民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希腊社会的城邦体制,动摇了它们的统治基础,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城邦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希腊文明也随之衰落。

⑦古希腊自身文明的局限性。

古希腊所谓的“民主”“自由”大多都是上层阶级所享有的权利,对于中下层人民来说是不存在这些的。

由此导致贫富分化日益严重,阶级内部与阶级间的不平等使矛盾进一步分化,进一步推动了希腊文明的式微。

⑥外族入侵直接导致希腊文明衰落。

希波战争是东西方文明冲突而演化成的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

战争虽然以希腊胜利而告结束,而波斯却从此开始插手希腊内部事务,尤其是在处理科林斯问题上,玩弄希腊各城邦于股掌之上,也是由希波战争引起的城邦系列混战,使古希腊的发展停滞不前。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人打败希腊联军,此后希腊诸邦丧失主权,沦为马其顿人的附庸。

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废黜了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罗幕路斯,标志着罗马帝国的最后灭亡,日耳曼人的游牧文明摧毁了希腊文明。

从此,西欧和北非进入了封建社会,以奴隶制为基础的希腊文明彻底衰亡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