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法复习资料2

国际法复习资料2

附:章节练习题答案第一章练习题答案一、国际法是国家之间在国际交往中通过协议形成的,或者各国认可的,协调各国意志的,由国家单独或集体的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国际法的特征是:1、 国际法的主体是国家。2、 国际法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关系。3、 国际法是由两个以上国家通过协议共同制定的。4、 国际法是由各国单独或集体的强制力保障实施的。二、国际法渊源是指国际法规范的形成方式,是国际法规范第一次出现的地方。国际法的主要渊源包括:1、 国际条约:国际条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规定相互之间权利与义务的书面协议。国际条约包括造法性条约和契约性条约。2、 国际习惯:国际习惯是在国际交往中,经反复实践而逐渐形成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国际习惯的形成过程包括“物质要素”——国际习惯的产生,和“心理要素”——被接受为法律。三、国际法和国内法密切联系,相互渗透。1、国际法不能干预国家根据主权原则制定的国内法。2、国内法不能破坏公认的国际法。3、 国际法与国内法效力的适用范围不同,两者应尊重各自的效力范围。第二章练习题答案一、古代国际法特点:1.内容的不系统性。战争、媾和、结盟、派使、信守条约等制度。2.宗教性。3.适用范围的地区性。属于萌芽阶段的国际法

二、二战后,国际关系得到了新发展 :1.新独立国家兴起;一大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或民族获得了独立,大量的不平等条约被废除。这些新兴的发展中的国家,也称为第三世界国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国际力量,逐渐地改变了国际组织的成员结构,改变了国际关系的力量格局。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77国集团”,不断壮大,成为改革国际旧秩序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有生力量。2.国际组织大量增加;政府间国际组织,以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为主,作用日益重要,国际社会出现了走向“组织化”的征兆。3.国际经济关系变化-国家干预、建立新秩序4.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如空间技术,海洋技术 ,核技术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引起了国际法的新发展 :1.确立了一系列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如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中国最早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家主权平等、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干涉内政等原则具有突出的地位 。2.国际法内容的更新如国家诉诸战争权、领事裁判权等制度的废除,外层空间、国际海底等新制度的建立。3.国际法系统化、法典化1961《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1963《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1969《维也纳条约法公约》、1982《海洋法公约》等第三章练习题答案一、国际法主体是指能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直接在国际法上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者。国际法主体的条件:具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具有直接承受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的能力。个人不能直接承受一般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个人是战争法、人权法中的对象。个人一般不是国际法主体。二、承认是既存国家对新国家或新政府产生的事实所做的任意行为。1、承认是任意性的行为。2、承认是承认国与被承认国或政府之间关系的法律基础。三、1、与国际法主体资格直接关联的条约,即人身条约,一般不予继承。2、与国际法主体资格没有直接关系的条约,如属地性质的条约,一般予以继承。3、经济性的条约,视具体情况而定。第四章练习题答案一、国际法基本原则是各国公认的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的,构成国际法基础的重大法律原则。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特征:1、 获得国际社会的公认。2、 适用于国际法的一切领域。3、 构成国际法的基础。二、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各国应该互相尊重国家固有的对内最高权和对外独立权;互相尊重国家的领土主权,不损害它国领土的完整性。2、互不侵犯原则各国在交往过程中,不得以任何借口进行侵略,不得以违反国际法的任何方式,使用武力或武力相威胁,侵犯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得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3、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国家在相互关系中,不应为实现本国的目的,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渠道,采用直接或间接的、公开或隐蔽的手段,干预他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务。4、 等互利原则各国应彼此尊重,在法律上享有平等地位,不以损害他国权益的方法,谋求任何特权和攫取本国的片面利益。5、 平共处原则各国应该和平地同时存在,和平地交往和合作,并以和平的方法解决彼此之间的各种国际争端。三、民族自决原则指受到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的被压迫的民族,有自主决定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本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对于一主权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并不能都适用于民族自决原则。台湾是我国的组成部分,不适用于民族自决原则。四、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独立权独立权是国家自主地处理本国的内外事务,排除任何外来干涉的权利。(二)平等权平等权是国家不管强弱、大小都平等参加国际社会的关系的权利。(三)自保权自保权是国家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不受侵犯的权利。(四)管辖权1、属地管辖权:是国家对其领土内一切事务都有管辖权。2、属人管辖权:是国家对在外国的本国人行使管辖的权力。3、保护性管辖权:是国家对外国人在国外所作的对管辖国或其国民造成的损害行为进行管辖的权力。4、普遍性管辖权:是国家对国际法规定予以惩罚的行为行使管辖的权力。(五)外国国家的司法豁免权外国国家的司法豁免权,又称主权豁免,是指一国不受另一国的司法管辖。它包括1、诉讼豁免2、诉讼保全豁免3、 强制执行豁免

第五章练习题答案一、1、全体一致制度:指国际组织的决议须经主席会议和参加投票的全体成员同意方可通过。2、 多数表决制度:指国际组织的决议须获得主席会议和参加投票的多数成员的赞同票。3、 加权表决制:指按一定规则和标准分别给予不同成员以不同票数或不同质量投票权进行投票的表决制度。4、 协商一致制度:指通过成员之间广泛协商达成一种不经投票而一致的决策方法。二、(一)联合国的宗旨:1、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2、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3、促成国际合作;(二)联合国的原则:1、主权平等原则;2、善意履行宪章义务;3、和平解决国际争端;4、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5、对联合国依宪章采取的行动予以协助;6、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范围内确使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7、不干涉内政。三、双重否决权是指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某项实体性事项的决定有否决权,而对某事项是否是实体性事项,同样有否决权。否决权制度是一种赋予大国以较大权利的一种特殊制度,但否决权制度有违国家平等原则。对否决权制度的改革,国际社会有着很大的呼声。四、1、区域性的国际争端,应以区域性组织来解决。2、区域性国际组织的行动应及时向安全理事会报告。3、 区域性国际组织对联合国的行动应尽可能地协助。

第六章练习题答案一、双重、多重国籍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个以上国家的国籍,原因产生于以下几种:1、由于出生;2、由于婚姻;3、由于收养;4、由于入籍;解决双重国籍的办法:1、 防止和减少双重国籍的有效办法是国内立法;2、 通过国际公约解决国籍的积极冲突是最理想的办法,但实际上难以操作;3、 通过有关国家订立双边条约。二、(一)国民待遇国民待遇是指给予外国人的待遇和给予本国人的待遇一样,即在同样条件下,所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相同。(二)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给予某个外国的个人或法人的待遇,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个人或法人在该国享有的待遇。(三)差别待遇差别待遇是指国家给予外国人不同于本国公民的待遇,或给予不同国籍的外国人不同的待遇。三、引渡,是指一国将处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他国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的行为。引渡的原则:1、政治犯不引渡;2、本国人不引渡;3、罪名同一原则;4、罪行特定原则;四、中国国籍立法从20世纪初起,旧中国先后颁布了三部国籍法,即1909年《大清国籍条例》、1914年《民国三年修正国籍法》和1929年《民国十八年修订国籍法》,都采取血统原则,而且是单系或父系血统原则。1980年9月10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总结了新中国处理国籍问题的经验,参考了外国的国籍立法和有关国籍问题的国际公约,是一部既符合我国国情和民族传统,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社会国籍立法发展趋势的国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的基本原则及相关内容1.民族平等和男女平等原则2.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的原则3.采取血统原则和出生地原则相结合的原则4.防止和减少无国籍现象的原则5.国籍的取得、丧失和恢复采取自愿申请与审批相结合原则

第七章练习题答案一、 国际人权法的主要原则1.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2. 人权各部分相统一的原则3. 人权与主权相统一的原则4. 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二、国际人权保护的主要内容(一)个人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1、 生存权;2、 自由权;3、 人身保障权;4、 平等权;(二)个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a) 财产权;b) 工作权;c) 受教育权;d) 社会保障权;e) 参加文化生活权;(三)民族、种族和人民的集体人权a) 民族自决权;b) 发展权;c) 和平权;d) 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权;e) 环境权;第八章练习题答案一、传统国际法上的领土变更方式(一)先占:先占是指国家对无主地实行有效占领,取得领土主权。(二)时效:时效是指一国占有他国某块土地后,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受干扰地占有,进而取得该地的主权。(三)添附:添附是指因自然和认为作用使国家的领土得到扩大。(四)割让:割让是指国家将自己的领土依照条约的规定转让给他国,从而使对方国家取得该领土的主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