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国际法主体的种类
(一)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
(二)国际组织是国际法的重要主体
(三)其他国际法主体
1、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
2、交战团体和叛乱团体
叛乱团体(insurgent body)是指一国内反抗政府或进行起义的团体。
交战团体是指一国内为政治目的而向本国政府发动内战的交战团体。
3、关于个人的国际法主体资格(战争中,人权中是)
二、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
(一)一元论
1、国内法优先说
主张国际法从属于国内法。
2、国际法优先说
主张国内发从属于国际法。
(二)二元论
主张国际法和国内法是两种绝对不同的法律体系,完全分离,不相逾越,也无冲突的可能。
国际法与国内法平行说,以立法的先后时间来决定适用。
(三)联系论
主张国际法与国内法应该是紧密联系,协调一致,互为补充,互相渗透的,而非互相排斥和对立的。
三、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1.各国主权平等原则。
国家主权是国家最重要属性,指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力。
它有两方面特性:对内最高权和对外独立权。
这是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行的第一项原则。
主权的基本内容。
主权作为国家的固有权利,表现为三个方面:对内的最高权、对外的独立权和防止侵略的自卫权。
2.各民族平等及自决原则。
民族自决原则,是指被殖民主义奴役和压迫的民族,有采取国际法确认的一切合法手段,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的主权国家,并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社会政治制度发展民族经济的权利。
3.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原则
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原则指各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以武力或武力威胁,侵害任何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得以任何与联合国宪章或其他国际法原则所不符的方式使用武力。
4.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是指国家之间在发生纠纷或争端时,应通过和平方法予以解决,任何使用或企图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的办法来解决争端,都是违反国际法的。
5.不干涉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事件原则。
6.依照宪章进行国际合作原则。
7.诚意履行宪章所负义务原则。
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中国和印度、中国和缅甸三个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共同倡导的一组系统的国际法原则体系。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
互不侵犯原则
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平等互利原则
和平共处原则
五、国家的要素和基本权利
(1)固定的居民
(2)确定的领土
(3)政府
(4)主权(与他国交往的能力)
国家的基本权利包括: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1、独立权:
独立权是指国家可以按照自己意志处理其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外力控制和干涉的权力。
独立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主性,即国家行使主权完全自主;二是排他性,即国家在主权范围内处理本国事务不受外来干涉。
2.平等权:
平等权是指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具有的同其他国家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权利。
它是主权在国家关系上的表现。
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互不隶属、互不管辖。
3.自卫权:
自卫权是指国家为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发展,进行国防建设以自卫的权利。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国家有权进行国防建设,防备可能来自外国的侵略;另一方面是当国家受到外国的武力攻击时,可以进行单独自卫和集体自卫。
4.管辖权:
管辖权是指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物和事件以及境外特定的人、物和事件具有的行使管辖的权利。
一般认为,管辖权包括四个方面:
(1)属地管辖权
又称属地优越权,指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按照本国法律进行管辖的权利。
属地管辖权的限制
属地管辖是国家管辖权中最基本的管辖,在管辖冲突时具有优越权,但属地优越权并非绝对,
它不适用于依法享有特权与豁免的外国人,也不适用境内的外国国家财产和国家行为。
属地管辖权的限制
属地管辖权的行使还要受国际法的限制。
例如,对外国人行使属地管辖权时,应尊重其国籍国的属人管辖权;
在领海内行使管辖权时,应不干预外国船舶上的内部事务,并允许它们无害通过;
利用边界河流时,应不损害邻国的利益和公共利益,对于国际河流,负有开放流经其领土河段的条约义务;
经允许入境的外国军用航空器和军用船舶不受属地管辖权的制约等等。
(2)属人管辖权
又称属人优越权,指国家有权对具有其国籍的人,无论他们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均具有管辖的权利。
国家管辖在领土外的适用主要是针对具有其国籍的人或其他获得国籍的特定物。
但国家对其在外国的本国人的管辖要受所在国的属地管辖限制。
(3)保护性管辖权
保护性管辖是指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安全独立和重大利益,包括本国国民的生命,财产和利益,而对于外国人在该国领域之外对该国家或其国民的犯罪行为实行管辖。
(4)普遍性管辖权
普遍性管辖是指对国际法上规定的严重危害国际社会普遍利益的战争行为,任何国家都有管辖权,而不论罪行发生在何处。
(战争罪海盗罪反人道罪贩卖奴隶和毒品罪)
六、国家豁免权
一般表现形式:
一国法院不得就对外国国家提起的诉讼行使管辖;
不得对外国国家财产采取强制措施。
A.司法管辖豁免
即对任何国家财产除非外国明示自愿接受其司法管辖,不得强制别国受其法院管辖;
B.诉讼保全豁免
即在国家作原告或被告的场合,除非它明示同意,法院地国家不得以参加诉讼国在其境内的财产作诉讼担保为由查封、扣押外国国家财产;
C.强制执行豁免
即一国在外国法院参加民事诉讼,无论是当原告或自愿作被告,外国法院的判决都不能对其强制执行。
七、承认与建交的联系与区别
承认是建交的前提,建交是承认的结果。
法律上的承认的一个效果是双方可以建交,但是承认不等于建交。
承认是一国的单方行为,而建交则是双方的行为。
承认一般是不能撤消的,而外交关系可以由于某种原因而断绝。
八、条约的继承
条约的继承是指继承国对被继承国有效条约中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继承,其实质是被继承国的有效条约对继承国是否继续有效的问题。
条约继承的一般原则是:人身条约不予继承;政治性条约不予继承;处理与所涉领土有关事务的所谓“非人身条约”,即“处置条约”,一般应予继承;经济性条约一般需要根据条约的内容来确定是否予以继承。
在不同的领土变更场合,其继承规则有所不同。
国家债务
国家债务是指一个被继承国按照国际法而对另一国、某一国际组织或任何其他国际法主体所负的任何财政义务。
国家债务通常包括两类:一是整个国家所负债务,称国债。
二是地方化债务,即以国家名义承担,而实际上只用于地方的债务。
国家以其名义向外国国家、国际组织或其他国际法主体所负的合法国债与地方化债务应予继承。
恶债则不予继承,这是一项公认的国际法原则。
九、承认的法律后果
承认被承认国或政府的立法、司法、行政权力和效力;
承认被承认国国家财产和行为享受行政和司法豁免权,以及处理在国外财产的权力。
法律上的承认原则上具有溯及力,即国家或国际组织对新国家或新政府的承认,可追溯至新国家或新政府成立之时,即对于新国家或新政府被承认前的法律和法律行为也认为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