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沟通中的文化冲突[摘要]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双方在商务沟通中难免出现误解和冲突,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化、非语言文化、价值观念、思维差异、道德规范差异等方面应对由文化差异引发的商务沟通障碍,化解文化冲突,应采取增强文化差异意识、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相互尊重的合作原则、加强人员的跨文化培训等措施[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商务沟通;合资企业跨文化视阈中的商务沟LO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纵深发展,跨文化商务沟通已成为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由于跨文化商务沟通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之间展开的,因此文化之间的差异会构成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阻碍。
本文从跨文化商务沟通的文化属性人手,对商务沟通障碍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途径进行分析。
1.作为文化现象的商务沟通跨文化商务沟通具有双重属性。
经济属性,是指为了完成某一项商务活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通过交流、洽谈以实现预定利益的经济行为。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商务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中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业务也在迅速增长。
在这一背景下,各个企业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市场,必须走出国门,大力发展涉外商务活动。
可见,无论是从宏观经济背景,还是从微观企业行为上,都必须提高跨文化商务沟通的能力。
文化属性,是指在商务沟通中各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与融合。
在商务沟通中,由于各方都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交际特征等各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同时,各方的企业文化也存在很大区别,由于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会增加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风险与难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跨文化商务沟通是一种文化现象,充斥着文化的碰撞与交汇,必然会遇到非经济业务方面的文化障碍的消除问题。
人们总是习惯基于自身传统形成的文化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会自觉不自觉地以自身的文化背景作为参照物参与到商务沟通中去。
这样一来,会把商务沟通引向一种深层的文化层面,而不再单单是经济行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商务沟通是跨文化的。
社会群体总是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承载着各自的传统观念、风俗习惯与行为方式。
在商务沟通中,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汇集在一起进行商务活动,自然会产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每次商务沟通活动都被赋予了文化属性。
商务沟通各方彼此文化的认同是社会心理认同的前提,这是开展商务沟通的保障,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做到了顺畅的文化沟通,才能实现成功的商务活动。
商务沟通的文化视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商务沟通的文化属性体现为价值观念的差异与认同。
文化是价值观念的体现,文化的冲突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冲突。
人们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交际能力在商务沟通中会表现为一种商务活动能力,而这种能力与人的价值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在商务沟通中实现价值观念的融合,必须超越各自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价值观念,通过交流、体验来认知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以保证商务沟通的顺畅进行。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勋爵率领第一个外交经贸使团来到中国。
英国人认为这是开展正常外交活动的使团,而中国认为这是“万邦来朝的英吉利贡使”;英国人认为开展贸易活动可以互利双方,而乾隆皇帝则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英国人希望在北京设立一个常驻的商务外交机构,这在欧洲人看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而中国皇帝颁发英王的《敕书》中却驳斥道:“京城为万方拱极之区,体制森严,法令整肃,以无外潘人等在京城开设货行之事。
”可见,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给商务沟通的开展带来了重大障碍。
要?肖除这种价值观念的障碍,需要深入研究对方的文化传统,熟悉他们的价值取向。
正如马戛尔尼勋爵后来所说,以欧洲人的准则来判断中国,没有比这更能使人犯错误的了。
其次,商务沟通中的文化属性体现为行为意识的差异与认同。
行为意识可以被理解为对待人、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它事先决定人们积极或者消极地对待某一事物的行为方式。
经常有这样的评论:黑人擅长歌舞和体育运动;爱尔兰人嗜酒如命;日本人野心勃勃;美国人热情大方;中国人好客;德国人严谨僵化等。
这些评价实际上是对人们不同行为意识的认识。
在商务沟通中,要充分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行为意识的特点,了解当他们面对某一事件时,会做出什么样的反映,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
作为一名商务沟通者,要充分尊重其他人的行为意识,并做出恰当的反映,这样才能保证商务沟通顺利进行。
再次,商务沟通中的文化属性体现为交际特点的差异与认同。
商务沟通是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传递信息的过程,双方是面对面的。
交际方式能反映出个体的个性特征和社会角色,无论双方的文化差异有多大,都是通过具体的交际行为和特征表现出来的。
语言在商务沟通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
社会语言学家W.Labor谈道,人们社会交往时,是在用语言来表达社会组织,扮演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关系,建构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知识。
因此,在商务沟通中,首先要准确理解对方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并能做出恰如其分的反馈。
同时,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规范、准则、忌讳等,对成功的商务沟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2.商务沟通中的文化堕距与文化休克文化堕距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会导致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2。
尽管文化堕距主要是研究文化失调问题,但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存在这一现象。
Halliday认为,社会现实或文化本身是一座意义大厦,是语义建筑,从这一角度看,交际是组成文化这一符号系统的一部分,区别在于交际同时是文化中其余很多部分的编码系统。
可见,商务沟通不单单是文字、语言的传递,沟通过程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一种社会角色,交流着各自的文化取向。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沟通各方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对其他文化难以准确地理解,进而带来沟通中的错位和失调,产生文化堕距。
比如某一中资公司,雇用了一些美国籍员工,为了表彰他们,中方决定利用周末时间组织美籍员工游玩,美籍员工高兴地参加了活动。
谁知第二天,他们要求中方补发周末的工资,在他们看来,中方公司占用了他们周末休息的时间。
而中方则认为,他们是出于善意才组织了这次活动,没有理由再补发给他们工资。
在这一事件过程中,中美双方并没有出现语言和文字的沟通障碍,产生冲突的根源在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这就是由于对文化理解的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堕距现象。
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社会交流符号和手段而产生的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当一个长期生活在母国文化的人突然来到另一种文化环境中,会出现这种文化休克现象。
《与陌生人交际:跨文化交际方法》的作者Gudykunst认为,初始与陌时,文化是为交际预测提供数据的唯一依据。
在商务沟通的初始阶段,由于对对方文化的陌生,沟通者往往会出现文化休克现象。
比如一中方公司请乌干达客人吃饭,这位客人一开始就两眼盯着饭菜开怀大嚼,吃完最后一道菜后,还会连续从胃里抠出两个饱嗝。
这在中国人看来难以理解,而对乌干达人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这是用自己的民族礼节来感谢主人的盛情款待。
造成文化休克现象的原因在于思维定势,“在本质上讲,思维定势是过于一般化的,过于简单化的,过于忽略细节差别的,过于夸大了与某种类别或某一群体的人相关的信念或态度,或是一种简单化的认知方式”3_。
由于形成了这种思维定势,当遇到其他迥异的文化现象时,就会出现迷失、疑惑。
要克服商务沟通中的文化休克现象,首先要摒弃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是正常的,通过对某种文化的逐渐熟悉进行心理调适,最后达到对异质性文化的认同。
3.商务沟通中异质性文化的融合首先,要克服文化中心主义倾向。
文化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作为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做是最好的、优于其他人的[4_。
由于文化中心主义常常怀有敌意去看待其他不熟悉的文化,容易产生文化歧视。
在商务沟通中,持有文化中心主义倾向,往往会以文化偏见和思维定势进行跨文化沟通活动,带来交际距离。
因此,只有不断克服商务沟通中的文化偏见和思维定势,才能够促进商务沟通的顺利开展。
对商务沟通者来讲,要努力体验其他国家的文化特点,创造机会与他国成员相互接触、不断了解,尽可能地熟悉对方的文化传统,从心理上接纳与包容对方的文化取向和生活习惯。
总之,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过程中,要以平等、·】87 ·维普资讯理解、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其他国家的文化,避免文化中心主义倾向,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认识层面减少文化抵触。
其次,要从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上认识文化融合。
文化社会学主要是从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三个层次去分析文化结构。
所谓文化特质,是指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文化丛是指因为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征;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为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每一种社会文化都由文化特质、文化丛和文化模式所组成。
在商务沟通中,对其他社会文化的文化特质、文化丛和文化模式加以辨认,是做到异融合的重要途径。
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从文化特质人手,首先辨认他国的一个个具体的文化特质,在此基础上认识他国的文化丛,进而理解整个文化结构。
例如对美国文化的认识,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认识他们衣食住行的方式,理解他们处理商务活动的习惯与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他们的文化模式有所把握。
另一种途径是可以对整个文化模式先有整体的认识,再深入了解文化丛和文化特质。
从文化结构角度分析商务沟通这种异质性文化的融合,是对交际行为与交际环境二者关系的处理。
《跨越文化》的作者Hall指出,“意义的获得”并不取决于语码,因为环境负载着不同程度的意义,没有环境。
语码是不完备的,因为它蕴含着信息的一部分。
在商务沟通中,理解他国的文化结构,是对其文化环境的熟悉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才能够克服商务沟通中的文化碰撞。
当然,对文化结构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对文化结构解剖的基础上遵循科学的认识论,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
再次,要从交际要素上认识商务沟通中的文化融合。
Ruben在其书“Communication Competency forIntercultural Adaptation”提出有效交际由七种要素构成:(1)向对方表示尊敬和对其持积极态度的能力;(2)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3)最大限度地了解对方个性的能力;(4)移情的能力;(5)应付不同情境的灵活机动能力;(6)轮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7)能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并能从容不迫对其做出反应的能力。
Ruben所提出的有效交际的七种要素对我们开展跨文化商务沟通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