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1409年10月(永乐七年九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 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1411年7月6日(永乐九年六月十六) 回国。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迎佛牙’!佛牙(传为释迦牟尼的牙齿,据说释迦牟尼遗 体火化后,牙齿完整无损,称为佛牙舍利)
郑和下西洋的局限性
郑和下西洋的局限性: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 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用来输出的物品也大 多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明朝国力衰退,远洋 航海壮举也最终被当成“弊政”二遭废止。
参考书目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山西人民出版社、人民 出版社,2011年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冯蔚然,“郑和为何下西洋”,上海海运学院学报, 1983年04期
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1421年3月3日(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 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 浪静”,中道返回,1422年9月2日(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回国。永乐二十二年, 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2.7~2.8 万人
大号宝船62艘共200余艘
次Hale Waihona Puke 多规 大号宝船长151.8 模 米,宽61.6米 大 ,罗盘针 航海图
亚非30多个 国家和地区
1000~1500人 17艘 旗舰长24.5米, 宽6米 罗盘针 美洲
航 海 概 况 比 较
航程远
目 的 和 影 响 的 比 较
郑:为了促进国家威望,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哥:探索新的途径,掠夺贵金属,打通与印度的贸易路线
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明永乐五年至永乐七年(公元1407—1409年)。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郑和回 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 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 古里等国。于永乐七年夏七八月间回国。郑和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 施,并立碑为文,以垂永久。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1431年1月(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 郑和因劳累过度于1433年(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 监王景弘率领返航,1433年7月22日(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第七次下 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马来西亚三宝庙
马六甲(现隶属马来西亚)是 郑和七下西洋五次访问过的地 方,这里有一座三宝山,以 “三宝太监”的名号命名。山 脚下有一座庙亭,现在是当地 华人用来纪念郑和的“三宝公 庙”,它的正式称呼为“宝山 亭”。春节期间,到此山三宝 庙朝拜郑和的华人络绎不绝, 庙里的香火很旺。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1.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⒉扩展朝贡贸易(经济目的); ⒊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待探究) ⒋为迎佛牙; ⒌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对比
郑和
时间 次数 人数 船数 船只大小 拥有设备 到达范围
哥伦布
1492--1504 4
时间早 时间长
1405--1433 7
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正使郑 和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 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 后向爪哇方向南航,后在爪哇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时 西爪哇与东爪哇内战,西爪哇灭东爪哇,西爪哇兵杀郑和 士兵170人,西王畏惧,献黄金6万两,补偿郑和死难士 兵。随后到三佛齐旧港,时旧港广东侨领施进卿来报,海 盗陈祖义凶横 ,郑和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 艘,获贼船五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 。郑和船队 后到过苏门答腊、满剌加、锡兰、古里等国家。
影响:哥伦布航行对世界有巨大影响力,是建立在不公平 的基础上,殖民侵略活动的进展情况,促进资本积累,而 海外商品市场,大量的原材料和劳动剥削,促进欧洲的整 个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进了世界的接触。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虽不及哥伦布,但同样意义深远。他扩 大了“中国文化圈”的效果,促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 西亚乃至非洲之间的友好交往,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远程海洋,早于欧洲50年。 但不管这个海上明国家经济衰退的成本而很快消失。
郑和下西洋

主要原因
郑和生平
• 郑和(1371年-1433年) 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宦官。 • 明朝太监 ,佛教徒,原 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 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 代村人。 • 主要成就:郑和下西洋、 经历靖难之役
郑 和 下 西 洋 的 背 景
明朝初年,正是国势向上发展的时期。这时在北方, 蒙古的势力已被驱逐出长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统治已 十分巩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 盛,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发展。朱棣自认为是“奉 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国都来朝贡。
郑和下西洋与对外交流
一,物质文化交流 中国→东南亚:青花瓷器,青瓷盘碗,麝香,烧珠,樟脑,橘子, 茶叶,漆器,雨伞,金, 银,铁器,金属制品,绸缎,丝绵等。 其中丝绸,瓷器为大宗。人参,麝香,大黄,肉桂, 茯苓,姜。 东南亚→中国:龙涎(xian2)香,沉香,乳香,木香,豆蔻,胡椒 等香料。 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交流 衣冠礼仪,颁赐历法(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封建礼 俗),国家制度,礼仪制度,法律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
1413年11月(永乐十一年十一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 次航行东非麻林迪,1415年8月12日(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国。同年11月, 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 人。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
1417年6月(永乐十五年五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 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1419年8月8日 (永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