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1戊戌变法
当堂巩固: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 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为: 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 B.传统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D
戊戌变法
二、过程
1、序幕——公车上书(理论宣传)1895.4 2、发展——维新实践 (报纸、政治团体,办学堂) 3、高潮——百日维新 (政治实践)1898.6 4、结局——戊戌政变 1898.9
戊 戌 变 法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启超等维新派人物 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观看以下几幅图片和材料,分析 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 为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 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被 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主 张
托古改制 ,打着孔 子的旗号 ,宣传资 产阶级改 良思想
思想核心是 倡民权;用 进化论阐述 君主立宪取 代君主专制 的必然性;
共同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 主张 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戊戌变法
【归纳】背景:
社会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民族矛盾, 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经济基础(根本):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 到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兴力量,登上历史 舞台。 思想基础:西学传播和维新思潮的兴起。
共同 ①倡变法; ②兴民权、行立宪; ③废“八股”、倡西学、改 主张 教育;
维 新 思 潮
照 片
姓名 著作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 》
梁启超
《变法通议》
严复 译《天演论》
宣扬“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社会 进化论思想。“系 统介绍西方文化的 第一人”、“精通 西学第一人”。
谭嗣同 《仁学》
以资产阶级 自由平等思 想,批判封 建纲常礼教 和专制君权 。
割领土 开口岸 设工厂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政治: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经济:以资本输出为主
民族危机加深
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在总资本额上仅是官督商 办、官办企业资本额的三分之一不到,仅占中国产 业资本总数的22.4%;而甲午战争后商办企业在总 资本额上占中国产业资本总数70%,而官督商办、 官办企业仅占30%。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签订《马关条约》的 春帆楼原址
戊戌变法
一、背景条件
【回顾】《马关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危害?(必修一)
1895年《马关条约》主要条款 危害
赔巨款
白银2亿两(清3年/日4年收 入) 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加重中国人民负担;清政府举借外债 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 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 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使日本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增强军事实力挽救 民族危亡 有利于民族 资本主义的 发展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有利于西 学的传播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 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
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 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甲午战 争前,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工厂有80多家, 1895-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增加到约 1000家。
想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 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的加深; 2.清朝统治出现危机;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梁维新思想
戊戌变法
【回顾】维新思想何时产生?主要代表及其主张? (必修三)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①代表:王韬、郑观应(从洋务 派中分化出来) ②主张:(经)发展民族工商业; 与外国进行商战; (政)建立君主立宪制; (文)提倡西学、兴办学校。 ③认识:认识到单纯依靠引进西 方先进技术不能让国家富强,主 张变革体制;但没有形成完整的 理论,并且没有付诸于实践。 王韬 郑观应
戊戌变法
2. 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照 片
姓名 康有为 托古改制,打着 孔子的旗号,宣 传资产阶级改良 思想 梁启超 思想核心是倡 民权;用进化 论阐述君主立 宪取代君主专 制的必然性; 严复 谭嗣同
著 作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主 张
译《天演论》 《仁学》 宣扬“物竞天 以资产阶级自 择,适者生存”由平等思想, 的社会进化论 批判封建纲常 思想 礼教和专制君 权。
戊戌变法
【回顾】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时间及原因? (必修二)
产生 ①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②原因: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
维新思想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
初步发展 ①时间:甲午战争后 ②原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 民间掀起收回利权运动。
戊戌变法
3、高潮——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2)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3)内容:
戊戌变法的内容
有利于具 维新思想 的人参与 政治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名称 创办人 地点
《中外纪闻》 康有为
《强学报》 《时务报》
1895年、北京
康有为 1896年、上海 梁启超主笔 1896年、上海
两个组织
名称 强学会 保国会
地点
创办人 成员组成 备注
1895年、北京
文廷式
1898年4月、北京
康有为
各省旅京维新志士 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外国传教士, 得到翁同龢、张之洞等官员支持 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 宗旨:“保国、保种、 保教”
戊戌变法
1、序幕——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春 (2)内容: A、下诏、迁都、练兵——权宜之计; B、变法——引进西方的议会政治制度。 (3)意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折点) 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 分子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发展——维新实践
戊戌变法
三份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