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


5.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 要求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必须是完整 的。 2.绝缘性 神经纤维传导冲动时彼此隔绝,互不干扰。 3.双向传导 实验条件下 4.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具有较长时间地产生兴奋、传导 冲动而不疲劳的特性。
5. 神经胶质细胞
胶质细胞在数 量上比神经元多(10 倍左右),虽也有突 起,但无轴突。其功 能包括:支持、隔离、 绝缘作用;修复和再 生作用;营养功能; 分泌和摄取功能等。 中枢:主要是大 胶质和小胶质细胞; 周围:主要是 schwann和卫星细胞。
3. 神经递质 神经细胞对达到的动作电位起反应时从末梢 释放的微量化学物质,可激活或抑制其靶细胞的活动。 上世纪上半叶,以 Dale为首的soup school和 以Eccles为首的spark school对突触传递究竟是 以化学分子媒介还是以电 媒介传递进行了数年的争 论。1921年Loewi提出 vagusstoff(迷走神经素) 概念,并随后被证明是Ach。 已知的中枢神经递质主要 包括:Glu, Gly, GABA, ACh, NE, E, DA, 5-HT等。


Hale Waihona Puke 功能意义: 使不同中枢之间 的活动相互协调 起来。
功能意义:及时 终止神经元活动,促 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 经元之间的活动同步 化。
突触水平的时间、空间总和
第二节
CNS对运动机能的控制和调节





突触前抑制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 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 结构基础:轴突-轴突突轴。 机制:突触前膜被兴奋性递质去极化,使膜电 位绝对值减少,当其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的幅 度减少,释放的递质减少,导致突触后E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少,表现为抑制。 特点:抑制发生的部位是突触 前膜,电位为去极化而不是超 极化,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受体的类型

(一)胆碱能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可分为 两类,是毒覃碱型受体和烟碱型受体的总称 1.毒覃碱型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简称M型受体, 广泛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上。当 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可产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经末 梢兴奋地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胃 肠道平滑肌、膀胱逼尿肌和瞳孔括约肌的收缩,以及消化 腺分泌增加等。这类受体也能与毒覃碱结合,产生类似的 效应。阿托品为此类受体的阻断剂。 2.烟碱型受体(nicotinic receptor),简称N型受体,存 在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肉接 头处的终板膜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 兴奋性突出后电位和终板电位,导致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 的兴奋。这类受体也能与烟碱结合,产生类似效应。此外, N受体可分为两个亚型。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为N1受体,六烃季铵是阻断剂;骨骼肌终板膜上的受体为 N2受体,十烃季铵是阻断剂;筒箭毒是N1和N2的共同阻断 剂。
缝隙连接模式图 缝隙连接的前后膜之间只有大约3 nm, 连接蛋白形成connexon,构成离子从一个细胞到另一个细 胞的通道。
化学性突触结构模式图。前后膜之间约有20 – 50 nm,囊跑
直径约100 nm,突触前有active zone结构,突触后有postsynaptic density结构。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之比较
2.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3. 反射活动的基本特征
中枢内兴奋传布的特征 1)单向传递 (Unidirectional transmission):突触性质决定 2) 中枢延搁 (Central delay) :主要是突触之间传递所耗费的 时间。 3)总和( Summation):包括时间和空间总和。 4)后放(After discharge)(中枢兴奋都由刺激引起,但当刺激 的作用停止后,中枢兴奋并不立即消失,反射常会延续一 段时间,此种现象即为中枢兴奋的后放,也称后作用。) : 与神经元联系方式有关。 5)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中枢抑制:抑制过程是兴奋过程的对立面,也是一种主动的神 经过程其发生和兴奋过程更为复杂。可分为突触前抑制和 突触后抑制。
(二)肾上腺素能受体 adrenergic receptor 在接受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各种器官中存 在着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起反应的受体, 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其化学性质尚不清楚。 用对药物反应的方法,肾上腺素能受体可分为 α及β两个类型。肾上腺素对α及β两型受体 均起作用,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对α型起作用。 α型受体所引起的反应为血管收缩、瞳孔扩散 等。β受体所引起的反应为支气管扩张、血管 扩张等。 α受体的阻断剂是酚妥拉明,β受体的阻断剂 为心得安。
2. 突触(synapse) 是指一个神经元和 另外一个神经元或 其他细胞所形成的 机能连接点。
典型的突触结构 包括:presynaptic, membrane, aynaptic cleft。 神经递质一般贮存 于突触囊泡中。
突触的分类:根据突触的接触类型可分为:轴-树型、轴 -体型、轴-轴型等。根据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的机能活动的 影响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根据突触的结构和 传递特点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高等动物中枢 神经系统中化学性 突触占绝大多数, 即主要以神经递质 作为突触传递的中 介分子。电突触则 是一种简单、进化 上古老的传递形式, 产生电突触的特定 位点称为缝隙连接。


突触后抑制
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 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 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突触后抑制包 括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1)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一个感觉传 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 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然后通过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 经元。 (2)回返性抑制:多见信息下传路径。传出信息兴 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转而抑制原先发放信息的中枢。 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 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协调一致。
Reflex arc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 应器5个基本部分组成。
分类:按反射形成的特点可分为两大类: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 射;按效应器作用特点分为:内脏反射和躯体反射;按感受器 作用特点分为:外感受性反射和内感受性反射;按反应的生物学 意义可分为:防御反射、性反射、探究反射、食物反射等等,
整合 (Integration): 整合是中枢神经系统 在调节机体功能活动 中所具备的基本特性 之一。它既包括脑各 分部之间信息的整合, 也包括神经元水平的 时、空总和等。
二、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1. 神经元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 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这两类细胞组成。 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 功能单位。 神经元的结构:典型特征是具有形 式多样的突起,这些突起可分为:轴 突和树突。前者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神 经冲动,后者主要起信息接受、整合 作用。 轴突从轴丘发出,不含粗面内质网 (尼氏小体),长度可短于1 mm,也 可长于1 mm。轴突经常发出侧支,称 为axon collateral。
化学性突触传递原理:EPSP和IPSP的产生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的 产生:由突触前释放的神经 递质导致后膜瞬时去极化, 正离子内流(如钠离子、钙 离子)。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 产生:由突触前释放的神经 递质导致后膜瞬时超极化, 负离子内流(如氯离子)。
突触的快速化学性传递 是通过化学门控离子通道来 介导的,部分神经递质是通 过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
EPSP和IPSP之比较
4.神经纤维的分类(P1028)
(1)根据电生理学(传导速度)的特性分类: A、B、C三类 (2)根据纤维直径和来源分类: Ⅰ、Ⅱ、Ⅲ、Ⅳ四类 (3)根据功能特性分类: 1)传入神经元(感觉N) 2)传出神经元(运动N) 躯体运动N:骨骼肌 自主N:内脏 3)中间神经元 兴奋性中间神经元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确定某一分子为神经递质必须满足的5个基本条件:1) 突触前神经元能够合成;2)突触前神经元能够储存和释放; 3)该分子能在突触后细胞上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抑制性 突触后电位 ;4)突除有对该分子的失活或重摄取机制;5) 能够用人工方法获得摹拟效应和阻断(拮抗)效应。
已确认的主要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1)Ach:最古老 的神经递质,受体:M型和N型;2)单胺类:包括E和NE(受 体:α和β型)、DA、5-HT等;3)氨基酸类:Glu(受体: NMDA、AMPA等), Gly, GABA(A、B、C型)。
可有不同分 类方法,如兴奋 性神经元和抑制 性神经元;投射 神经元和中间神 经元;单极神经 元、双极神经元 和多极神经元; 星形细胞和锥体 细胞等等。



①单极神经元。从胞体只发出一根突起(轴突),在脊 椎动物中,单极神经元除在胚胎阶段外,比较罕见。 无脊椎动物中有较多的单极神经元。脊椎动物的背根 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自胞体只发出一根突起,然后 依“T”形分叉为2支,分别称为中枢突和外围突,叫假 单极神经元,属传入类型。 ②双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两根突起的神经元。短而 分支多的突起叫树突,长而均匀的突起叫轴突。双极 神经元可有各种形状,属传入类型,见于视网膜、前 庭神经和耳蜗神经的节内。 ③多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许多突起,典型的只有一 根轴突和若干树突(图2)。这是脊椎动物神经系统 内有代表性的类型。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小脑的蒲 肯野氏细胞、脊髓和脑干内的运动神经元都属于这种 类型。
19世纪末,以 Golgi为首的部分科学 家认为,不同神经元的 突起是相互融合的(网 状学说);但Cajal则 认为,神经元的突起不 是连通的,神经元是一 个独立的结构单位,他 们通过接触而非连通传 递信息(神经元学说) 事实上,一个典型神 经元的内部结构和其他 细胞没有明显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