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看 执行力

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看 执行力

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看执行力——《强势执行力打造》学习培训的心得体会 [2009-11-13]
以前总听过或看过诸如按政策执行、按制度执行、按计划执行等等之类的言语或文字,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执行?执行与执行力之间有何区别?参加《强势执行力打造》培训后才明白:执行就是将目标变成结果的行动,执行力就是将目标变成结果即完成既定目标的能力和手段。

说得更明白一点,执行就是有效地利用资源去完成既定目标的具体过程,是效果与效率的统一;而执行力就是制定方针、目标,方式、方法,如何去贯彻落实,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段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详,这也是一个关于执行力方面的典型案例。

司马懿领兵攻打蜀国,先攻蜀国粮草要道“街亭”。

为了建立自己的不朽功业,马谡主动请战,并立下军令状。

在出战前,诸葛亮交待马谡在“街亭”要围山安营扎寨,只要照办,保证高枕无忧。

但当马谡到达“街亭”并查看地形后,没有按照诸葛亮的计划布兵,而是生搬兵书,在山上安营扎寨。

结果被司马懿围山而断其水源,最后丢失蜀国粮草要道“街亭”且几乎是全军覆没。

马谡曾经作为参谋辅佐诸葛亮出谋划策,为蜀国立下了很多功劳,但按照当初立下的军令状且为了振军威,诸葛亮只有“挥泪斩马谡”,最后落到一个悲惨的下场……
我们知道,马谡在蜀国地位主要是作为一名参谋辅佐诸葛亮,为其出谋划策,按照现在来说就是中层管理者,而非高层领导者。

因此,在“街亭”事件中,马谡所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角色定位错误,即没有定好自己的位置。

作为中层管理者,他的主要职责就是按照高层领导的指令坚定不移地执行,按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不是随意更改高层领导的指令且还未完成。

对他来说,首先一定要明确自身的职权范围,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应当干些什么及怎样去干;对于和上司可能发生矛盾的地方,一定要本着服从上级、有益工作的原则,认真对待。

同时,上司处于统领全局、协调指挥的位置,对整个组织的工作进行决策,而这些决策需要中层不折不扣地去付诸实施,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在“街亭”事件中,马谡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目标错误。

在出兵前,诸葛亮交待马谡的主要任务是“守住街亭”而非“大败魏军”。

马谡以前一直在蜀国担当诸葛亮的参谋,在大帐内出谋划策,虽然立下了很多的功劳,但还未进入蜀国的高层,因此他非常想借此次机会亲自领兵大败魏军而确定自己在蜀国的地位,从而建立自己的不朽功业。

不论马谡采用什么样的战术,即使是与诸葛亮的战术完全相反也没关系,只要他完成“守住街亭”的任务就行。

然而,马谡恰恰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犯了大错,他背离了自己的使命,将高层制定的“守住街亭”目标变成了自己的“大败魏军”目标,结果造成自己几乎是全军覆没,大败而归。

中层的职责是什么?就是紧紧围绕上司制定的战略目标,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将其细化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使它们与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

同时,通过中层来领导其下属实现部门目标,从而使组织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在“街亭”事件中,马谡怎么去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做法是否是在为“守住街亭”这个根本目标服务。

显然,通过马谡在“街亭”事件中的想法及做法可以看出,他的做法不是为了“守住街亭”这个根本目标服务,而是想打败魏军后建立自己的功业,并非想着为蜀国占据有利的地势。

所以,马谡的做法就背离了组织也就是诸葛亮制定的战略目标,从而导致溃败。

在“街亭”事件中,马谡犯的第三个错误就是心态不正。

当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布军要求围山安营扎寨,而是在山上安营时,副将王平努力劝阻他一定要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布军。

但马谡却依仗自己熟读兵书,经常为诸葛亮出谋划策并立下了不少的功劳,从而狂妄自大,不听从王平的劝告,按照兵书上所写的“先置死地而后生”,坚决将大军部署在山上。

同时,在心
理上过于渴望成功,非常想尽快击败魏军,使得个人情感左右了自己的理智,蒙蔽了自己的判断力,最后导致惨败。

任何组织或个人在经过不懈努力、奋斗后,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或愿望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赢得成功,从而获得与付出相等的回报。

而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是由许多因素相互掺合在一起来决定的,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在这三者之中,我认为,“人”才是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无论多么优秀的战略策划、多么完善的规章制度,都必须通过“人”的有效执行才能得以显现。

“战略可以复制,差别在于执行”。

导致马谡惨败的原因,就在于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制定的战略目标有效地去执行,简单地说,也就是在执行“守住街亭”这一战略目标的过程中,马谡没能完全做到“不折不扣”,没有很好地判断当时所面临的环境和形势,而是生搬硬套兵书中的类似战略,按照自己的战略思想去排兵布阵。

结果,在最后虽然做了事但效果不好,大败而归,所谓“吃力不讨好”,正是这个道理。

因此,要想在组织中获得发展、赢得成功,关键在于自己的执行力,而判断执行力高低的标尺就是执行的有效性,所以说,赢得成功的基本保证就是要不折不扣地按照上司的指示坚决地执行。

通过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典型案件进行分析后,我认为:首先,作为高层的诸葛亮,对于“街亭”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

明明知道马谡只有纸上谈兵之能,而无领兵打仗的实际经验,只是参谋而非将才,但在马谡苦苦相求并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仍然让他领兵去执行如此重大而关系蜀国以后命运的关键任务。

所以说,诸葛亮对于“街亭”事件负有直接的领导责任。

其次,作为中层的马谡,他所犯的错误在上面已作了分析。

那他要怎样才能守住“街亭”呢?我认为,首先就应该认清自己在此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要坚决定不移地、不折不扣地执行诸葛亮交待的任务,也就是“守住街亭”。

也许在最后可能因敌我实力悬殊而没有守住,但只要按上级的要求执行,即使丢了“街亭”但性命无忧。

然后,如果马谡按照自己的思想守住了街亭,虽然他立了功,但作为高层来说,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他不能容忍马谡擅自更改自己的决定。

即使马谡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但诸葛亮仍然会对他进行处罚,但最多是将功补过,可这样就保住了马谡的命。

而作为企业的中层,在日常的工作中,我认为:
一、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

在企业中,中层可以在自己的职责权限范围内作出决策,可以直接领导着自己的团队去实现目标,这样很可能会产生一种领导者的优越感。

但是,作为中层,始终不可忘记:自己也只是“打工者”,只是在为组织、为企业服务。

中层是“劳心者”,正如孟子所说的“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

”中层不是做官,而是引导教育别人把事情做好的人,要用讲理、注意理性、身临其境的方式管人治事。

二、良好的工作态度决定执行力的高低。

执行力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说得更明白点,执行力就是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一种认真的工作状态,是贯穿工作全过程的对待本职工作的理念和奉献精神。

在实际工作中,当执行某项任务时,各级各部门在分解落实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或思想松懈、工作懈怠,或认识不到位、传达不准确,或自以为是、自
作主张等等人为因素,最终造成执行的结果出现走样甚至变质。

因此,要提升执行力,我们就必须要端正工作态度,摈弃一些固有的、错误的观念和陋习,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逐渐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任何工作都没有绝对的难易之分,区别只在“认真”与否,是否在用心做事。

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是提高执行能力的关键。

作为一名中层,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要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掌握新知识,树立新观念,提高新技能,使自己具备落实执行力的能力;而且,要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上级领导交待的各项工作任务,并使自己负责的工作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在工作中,还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找到工作的切入点,集中精力在短时间内使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机制分厂副厂长周吉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