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案例心理学中的从众实验_犯罪心理学

教学案例心理学中的从众实验_犯罪心理学

心理学中的从众实验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来说明从众现象,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希(S.Asch)在1952年设计的一项心理实验研究。

七个男大学生坐在一张会议桌的周围,阿希告诉他们说这是一个视觉判断实验,几张有垂直线段的卡片将展现在他们面前,他们的任务是判断某些线段的长度。

然后,他拿出来两张白色卡片,一张卡片上仅有一条垂直线段,称为“标准线段”,另一张卡片上是三条垂直线段,其中有一条与那条“标准线段”一样长,要求学生们找出第二张卡片上与标准线段一样长的线段。

实验最初的两次进行得颇为顺利。

被试按座位的次序说出他们的判断。

小组的全体成员两次的意见都一致,选择了同一条线段,说它与标准线段一样长。

但第三次实验,坐在倒数第二个位臵上的一个被试却背离了别人的判断,他挑选了自己认为正确的线段。

他对别人的判断感到惊讶。

第四次实验,还是这个被试,他再次表示不同意其他6个人的一致看法,这就进一步使这位越轨者感到迷乱。

然而,这位越轨者并没有意识到他是小组里唯一不知底细的被试。

实验开始之前,其他6个人已经得到指示,让他们在绝大部分的实验中做出不正确的回答(组里第一个学生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什么时候作不正确的回答,其他五个学生完全由他指挥)。

因此,作为目标的这个人确实提供了正确的答案,他是处于两种相对立的力量之间的少数的一方,这两种力量就是他的感觉证据和小组其他人的一致判断。

他的任务很困难,因为他必须在一群一致不同意他的观点的公众前发表他的明确的看法。

何况,那些人已经公开发表了他们的不同意见,而且还是在他做出回答之前就发表了。

为了消除这唯一不知底细的被试的任何怀疑,其他人要串通在一起反对他,实验者指示其他6个人在18次实验中
要有六次给予正确的回答。

这就是说在其他12次实验中,被试是处在这样一种地位:他可能被迫怀疑自己的感觉。

大部分被试在这个实验中是如何表现的呢?结果表明,在3所大学的123名被试所作的判断中,大约67%未受小组判断的影响。

但不正确判断的百分比却高得令人吃惊,竞达33%。

换句话说,在33%的实验中,被试之所以做出错误的答案乃是由于屈服于小组的压力。

阿希指出,其中存在着个人之间的差异,大约四分之一的被试拒绝从众,他们在所有12次实验中都不同意多数;但有一些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随大流。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在理性和智力上很完美的个人会抛弃来自他们自己感觉的判断,同意那些他们甚至可能根本不认识的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心理学家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两个基本因素上,这就是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

(节选自:刘邦惠主编:《犯罪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6-247页。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