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荆轲刺秦王》
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 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 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 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哀。既已
上殿 正在危急时刻
方急时,
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群臣) 卒 而乃以手共搏之。
就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惶急无以(之)击轲,
“猝”,仓促间 惊慌失措 没有用来……的
16.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 急
正在 “环” 不知所为。左右 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剑以击荆轲,断其 怎么办 古:近臣 就 把剑背在背上 左股。荆轲废,乃引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王复击轲,被八创。 大腿 残废了 举起 投击(古义) 受了 创伤 这
燕国处士田光推荐 好友高渐离
听读 了解故事情节 掌握字词读音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虏赵王(lǔ) 樊於期(wū)拊心(fǔ)
戮没(lù mò) 骨髓(suǐ) 刎(wěn) 揕其胸(zhè n)变徵(zhǐ) 濡缕(rú)
偏袒扼腕(tǎn è wà n) 惶急(huáng)
被八创(bèi chuāng) 箕踞(jī)
荆轲
思想: 为国分忧,报仇雪恨,报效太子 性格: 沉着冷静,坚毅果敢 才能: 善于言辞,深谋远虑,临危不惧,机智过人。 精神: 不怕牺牲,视死如归,英雄气概。
太子丹
有魄力,有谋略,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
秦王:
贪婪 专横
残暴
樊 於 期:
秦武阳
高渐离:
课堂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重点词
微太子言 今行而无信
.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 祖 古 定语后置 名作动,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祭路神 时 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出 行 就要上路 敲着 和着节拍 唱歌 发出 悲凉的声音 先 又前而为歌 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祭 路 名作动 上前 作歌 唱道 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来! 神 称 复为 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祖 又发出 古:声调激愤的 睁大眼睛 名作状,向上 坐 古:离开 , 亦 终已 不顾。 称 始终 没有/不回头看一眼 “ 祖 道 ” 。 :
赏析
行刺准备(1——6)
一、荆轲刺秦王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哪些动词可体现出这种形势?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 旦夕。 “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 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渲 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二、荆轲献计,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危难之际挺身 而出的侠义精神。 提出献“樊将军之首和督亢地图”取信秦 王——足智多谋、考虑周全。
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介宾后置 起来 取来 拿的
14.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xiàn)。因左手把秦王 已经 献给秦王 打开 古:穷尽,全部打开 “现” 趁机 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 刺 自己挣着站起 绝袖。(秦王) 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扯断 握住剑鞘 当时又怕又急 插得紧 立即拔出
又怎么能 假如没有 请求拜见 凭信之物
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 金千斤,邑万家。 形作动, 亲近,接近 介宾后置 即千斤金 万家之邑(定语后置)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秦王必 说见臣, 果真 给 一定 “悦” 臣乃得有以 报太子。”太子曰: “樊将军以穷困 来
有以: 有所以,有用来……的 走投无路,古今异义 归附
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机智勇敢
齐读14—18段,疏通文意。
行刺这一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作者主要通过 哪些方法描写这一场面?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侧面描写
秦王的神态动作
惊—引而起—拔剑—操其室—恐急—不可立 拔—还柱而走—卒惶急—负剑—拔以击—断 其左股—复击轲—轲被八创。
荆轲:
壮风 士萧 一萧 去兮 兮易 不水 复寒 还
河北易县荆轲塔
课文学习重点
①疏通文意,体会荆轲不怕牺牲、赴汤蹈火,在
所不辞的英雄气概。
②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③学习本文用词精当,塑造人物简练传神的特点。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 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驾车前往 (事)已至此
无可奈何,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函 封之。 收起来装好 首级 名作状,用匣子
5.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在这时 预先寻求 锋利
工匠
定语后置
人名
买到
使工以药淬之。以(之)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行装
6.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之)忤视。 (他)正眼看 忤: 逆,相对。 乃令秦武阳为副。
第三部分:秦宫行刺(10—末)
齐读10——12段,疏通文意。 1、这几段主要写什么?能体现荆轲的性格吗? ——荆轲贿赂蒙嘉,得秦王召见。 ——体现了荆轲行事周密,深谋远虑。 2、秦王是个怎样的人?哪里可看出? ——爱听谄媚之言,虚荣、霸道、贪心
齐读13段,疏通文意
一、献地图时发生了什么事? 二、荆轲的表现可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内容赏析
易水诀别 (7----9)
1、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 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 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2、写太子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何作用?
提示:表明这是生死离别,是永诀,突出悲壮的 氛围。
3、诀别时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表现了荆轲毅然赴死的思想。 渲染了悲壮的氛围。
1、动作、神态描写。
1、把袖—持匕首—揕秦王—绝袖—逐秦王 2、废—引匕首—提秦王—中柱 3、被八创—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群臣:惊愕—尽失其度—卒惶急—以手共搏之 (事发突然,心生恐惧乱成一片,不知如何应对。)
侍医:以其所奉药囊提轲(致使秦王有机会反击
荆轲)
整个场面混乱,情节扣人心弦
2、侧面描写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 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 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勇于斗 争的故事。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
荆轲刺秦——公元前227年(秦统一中国前六年) 秦: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赵,统一六 国势已定。 燕国——赵国东北方的一个弱小国家。 秦国的人质——燕太子丹。
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抵抗
比(于)诸侯之列,
给贡职如郡县,
全 做秦国的大臣 排在 行列里 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
而得 奉
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
谨斩樊於期头,
能 侍奉 守住祖先的宗庙(喻指国土) 自己来陈述 恭谨地
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名作状 介词结构后置
使
使以闻大王。
派(动词)使者(名词)
三、荆轲为何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1、先说秦对樊於期狠毒(父母宗族皆被杀戮, 自己被悬赏追杀),激起樊对秦的怨恨。 2、抓住樊想报仇的心理,说出计策的好处— —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 3、最后才直接说出计策——需要你的人头。 四、樊於期自刎献身,他怎样的人? ——报仇心切,义勇刚烈,敬佩荆轲舍生取义 的精神,对荆轲极度信任。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唯
大王命之。”
希望(听凭)
12.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设九宾,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名作动,穿起上朝的礼服 13.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 捧着 按次序 殿前台阶下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之) 谢曰: 脸色“震” 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上前 替(他) 谢罪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 假借之, 北方边远地区的粗鄙人 “震” 稍微 古:宽容,原谅 使(之)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荆卿岂无意哉?
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
发怒,斥责
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 请允许我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拿着 不可预料
去了不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返”)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之)俱(往)。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停留下来的原因
意动 请允许我辞别“诀”
随从医官 用自己捧着的药袋朝荆轲掷(古义)去
17.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 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
成功 靠 名作状 ……的原因
像箕一样张开两腿坐着
乃欲 以生劫之,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就是 活生生地劫持你 得到 来回报
18.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古:近臣 名作动,上前
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假如没有)
(信物) (果真)
诚能得樊将军首
(因为)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今闻购将军之首 今太子迟之
(悬赏,重金购买)
(认为迟)
终已不顾
(回头)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赠送) 愿举国为内臣 轲自知事不就 (全)
一、准备。(1--6)
(1)简介背景。(1-2) (2)准备“信物”。(34) (3)准备武器。(5) (4)配备助手。(6)
(1)、怒叱太子(7--8) (2)、易水悲歌。(9)
二、诀别。(7--9)
三、刺秦。(10--18)
(1)、计见秦王。(10--11) (2)、勇刺秦王。(12--17) (3)、壮志未酬。(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