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地理_第14讲
佛陀时期 (前6—前2世纪)
孔雀王朝时期 (前322—前185)
外族入侵时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
古 印 度 文 明
笈多王朝时期 (320— 540)
印度还是世界上的政治、军事和科技大国。印度现为世界第四
军事大国,生产的武器占第三世界武器生产总量的31%,是亚洲和发展中国家唯 一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拥有核力量。
一、印度
国 徽 国旗
1
2
中 学 地 理 知 识 回 顾
3
4
位置与范围
国土面积约297×104 km2,居世界第七位; 人口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
5
地形
6
地形与气候
7
气候
8
思考题
9
河流
10
矿产资源
11
自 然 资 源
煤、铁、锰、铝土和云母等矿产资源丰富, 且分布集中。
13
(一)发展中的大国
选择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
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基本特征是:
(1)以建立和发展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为目标,在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的选择与使用
上较多地借用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具体做法。 (2)采用渐进主义和议会式的方式推行各项经济方针和政策。
(3)推行混合经济模式,包括建立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并行的所有制结构;优先发
第三节 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亚洲共有48个国家,其中日本属工业化发达国家,韩国、以色列、新加坡等少 数国家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其他大多数国家仍处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上。由于自然 条件、自然资源、发展历史、政治制度、人口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亚洲发展 中国家的发展道路、经济水平、发展潜力及其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基础设施——水、电、通讯、道路和港口等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仍不能满足
经济发展的需要。
19
4.科技条件: 印度的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和海洋工程等高技术在世界均 居重要地位,但是一些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则比较落后,束缚其经济发展。
5.社会文化条件: 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熟练劳动力和科技人员;至今仍保存着森严的 种姓制度;印度在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种姓等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尖锐复杂的 矛盾,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工业部门
钢铁工业 棉纺工业 麻纺工业 电子工业
分布 德干高原 东北部
孟买 加尔各答 班加罗尔
区位因素 煤、铁、锰丰富, 矿区邻近
靠近最主要的棉产区 和对外贸易港口 地处黄麻产地和港口 科技发达,环境优美
对比日本和印度的工业分布
工业分布在沿海港口附近 临海型
工业分布在原料产地附近 资源型
2. 农业
2.人口劳动力条件: 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属成年型,15岁以下、15~65岁和65岁以上人口分别占总人 口的35%、60%和5%,因此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密度高且分布不均衡、劳动力素质分化明显。
18
3.政治经济条件: 政治上——印度实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政局 基本稳定。长期实行公务员制度,培养了一大批掌握有关法规并善于理政的国家公 务员,但 封建官僚主义仍有深厚的影响。 资金方面——资金短缺是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措施:建立完善的税收征管体制和银行金融系统,改革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建10亿 卢比 的IT发展风险基金
东北部的稻谷、黄麻、茶叶区 西北部小麦、杂豆、油菜区 半岛杂粮、棉花、花生区 西南稻谷、热带作物区
33
3. 工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能源短缺 印度能源消费正在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长,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为 1.5﹪~2%。能源产量的增加远远落后于需求的增长。原油70%靠进口,2000年 的石油进口费用高达160亿美元,成为一大财政负担。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政府把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入到能源、原材料工业部门,因而基础设施建设相 对滞后,成为工农业发展的瓶颈。 资金和技术对国外的依赖性较强 积极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这一方面建立起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但另一方 面也使印度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依赖外国资金和技术的基础之上。 截至2001年底,印度的外债总额达1 004亿美元。虽然印度也向外输出一般 性工业技术,但如煤炭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电子等先进技术仍依 赖于国外。
25
能源工业。能源短缺一直是印度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能 源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煤炭是印度的主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占57%,燃煤发电在总发电量 中占58.8%。煤炭资源归国家所有,现有两大国营煤炭公司从事煤炭的生产和经营, 一是印度煤炭公司,二是辛格雷尼煤矿公司,产量分别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90%和 7%。煤炭工业主要分布在比哈尔、中央和西孟加拉3邦,合计占全国总产量的80% 以上。 石油在能源消费中占30%。国内储量和产量很小,孟买沿海和东部高地地区开 发的油田生产能力已达开采极限,维持现有产量已非常困难。 电力工业中以火电为主,水电只占26%。火电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产煤区,尤 其是达莫德尔河谷地,水电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各邦。另外在孟买、德里、艾哈 迈达巴德、恰内等地建有6座核电站。
印度 1996-2001年电子产品出口额
8600
单 位 : 百 万 美 元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6200
4000
3860
1760
1996-1997 1997-1998 1998-1999 1999-2000 2000-2001 2001-2002
蓝色革命
发展渔业生产
30
部门结构:
印度农业以种植业占绝对优势,在种植业中又以粮食作物为主。稻谷是最重 要的粮食作物,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在世界上居第二位,出口量居世界 第三位;小麦为印度另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30%,在世 界上亦居第二位。在畜牧业中,养牛业最为重要,印度是世界上养牛最多的国家。
24
钢铁工业。资源条件十分优越,铁、锰、铬矿储量大,质量好,且相互毗邻, 距煤产区较近。目前,印度是世界第十大钢铁生产国,印度钢铁局(Steel Authority of India,SAIL)是印度最大的钢铁企业,在世界上排名第11位,由位 于比莱、波卡罗、杜尔加布尔、劳尔克拉和伯恩布尔五大钢铁厂组成,在杜尔加布 尔、塞勒姆、钱德拉布尔、珀德拉沃蒂还有合金钢厂和铁合金厂。 焦达讷格布尔高原及北侧的达莫德尔河谷地是印度钢铁工业的主要分布区。
印 度 经 济 图
22
纺织工业。棉纺织和麻纺织分别居世界第二位和第一位,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10%,占印度出口总额的30%。棉纺织主要分布在以德干高原为主体的棉花产区, 特别是孟买和艾哈迈达巴德两市;麻纺织集中分布在加尔各答附近南北长约90 业。独立后发展十分迅速,近年来其增长速度是亚洲的2倍,世界的5倍。 现已成为印度仅次于机械和纺织服装的第三大工业部门,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12.5%,占制造业产值的16.2%;其出口额占印度出口总额的13%。其中石油化学 工业和有机化学工业增长最快,获投入最多。 印度化学工业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占34%)、古吉拉特邦(占26%) 和安得拉邦(占7%)。
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实行宽严结合的利用外资政策和 进口替代为主的对外贸易政策。
16
印度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主要特性: (1)经济增长率较高。 (2)人均收入水平低。 (3)二元结构明显。 (4)生活质量较低。 (5)贫困和社会不公平现象十分严重。
17
(二)经济发展条件
1.自然条件: (1)地形。低缓平坦,平原和低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3%,山地只占25%,其余 为海拔不足1 000 m的高原和丘陵。 (2)土壤。以冲积土和热带黑土为主。此外,印度还有红壤、森林土、荒漠土等 土壤分布。 (3)气候。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十分充足,降水充沛,季节 分配不均,易发生洪涝、干旱灾害。 (4)水文。河流水量丰富,但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5)矿产资源。最重要的有煤、铁、锰、云母、铝土、铀、钍和稀土矿,其中云 母储量居世界首位,其他几种也居世界前列,除自给外有的还可大量出口。依赖进 口的矿产品有锡、锑、镍、钼、钴、钒、铂等,大部分依赖进口的有石油、铜、铅、 锌、钨、石棉和磷灰岩等。
35
表6.3.1
近年来印度IT产业的发展状况 1995/1996 1996/1997 24 100 39 100 1997/1998 35 100 65 300
单位:百万卢比 1998/1999 49 500 109 400 1999/2000 72 000 171 500
国内产值 软 出口值 件 小 计 国内产值 硬 出口值 件 小 计 国内产值
(三)工农业发展和问题 1. 工业
独立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1950—1965年,工业的年平均增 长速度为8%,1966—1989年为5%,1990—1999年为6.7%,重工业比重上升至 50%以上。目前,已经建立了拥有40多个工业部门的工业体系,其中机械、纺织、 化工、能源、钢铁等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工业布局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机械工业。能生产各类机械设备,包括汽车、拖拉机、船舶和原子能、航空航 天装备以及轻、重武器等,机械产品的自给率已达90%以上,并成为最重要的出口 商品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纺织机械、汽车零配件与拖拉机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 机械工业主要分布在孟买、加尔各答和班加罗尔三大中心,此外,兰契的重型 21 机械、维沙卡帕特南的造船和恰内(原马德拉斯)的汽车制造等也占有突出地位。
29
发展模式
三大革命——“绿色革命”、“白色革命”、“蓝色革命”。 重要手段——农业合作社。包括农业信用、销售、耕种、牛奶、渔业、农产 品加工、消费以及住宅合作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