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断及治疗方法
牛病毒性腹泻也称黏膜病,是由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
一、病原
病原为腹泻病毒,本病毒有囊膜,对胰醚、乙醇、氯仿等敏感,对低PH(PH<3.0)敏感,对热不稳定,56℃很快失活。
大多数毒株对低温稳定。
二、流行病学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头、猪、鹿及小代鼠。
各种年龄的牛对本病均易感,以6-18月龄者居多。
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
亚临诊感染居多,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
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
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常年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冬末和春季。
新疫区急性病例多,发病率通常约为5%以上,病死率90-100%。
老疫区则病例较少,发病率和病死率很低而隐性感染率在50%以上。
本病也常见于肉牛群中,舍饲牛群发病时往往呈暴发式。
近年来,猪对本病病毒的感染率日趋上升,不但增加了猪作为本病传染源的重要性,而且由于本病毒与猪温病毒在分类上同为瘟病毒属,有共同的抗原关系,使猪瘟的防制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7-14天。
1、急性
急性者突然发病,体温升至40-42℃,持续4-7天,有的可发生第二次升。
随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持续1-6天。
继而又有白细胞微量增多,有的可发生第二次白细胞减少。
病牛精神沉郁,厌食,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2-3天内可能鼻镜及口腔黏膜表面糜烂,舌面上皮坏死,流涎增多,呼气恶臭。
通常在口内损害之后常发生严重腹泻,开始水泻,以后带有黏液和血液。
急性病例恢复的少见,通常死于发病后1-2周,少数病程可拖延1个月。
2、慢性
慢性病牛很少有明显的发热症状,主要表现为鼻镜上的糜烂,此种糜烂可在全鼻镜上连成一片。
眼常有浆液性分泌物。
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跛行。
淋巴结不肿大,大多数患牛均死于2-6个月内,也有些可拖延到1年以上。
母牛在妊娠期感染常发生流产,或产下先天性缺陷犊牛。
最常见的缺陷是小脑发育不全(即妊娠100-200天被感染)。
患犊可能只呈现轻度共济失调或不能站立。
四、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鼻镜、鼻腔黏膜、齿龈、上腭、舌面两侧及颊部黏膜有糜烂及浅溃疡,严重病例在咽喉黏膜有溃疡及弥散性坏死。
特征性损害是食道黏膜糜烂,呈大小不等形状与直线排列。
瘤胃黏膜偶见出血和糜烂,第四胃爆炎性水肿和糜烂。
肠壁因水肿增厚,肠淋巴结肿大。
蹄部趾间皮肤及全蹄冠有糜烂、溃疡和坏死。
五、诊断
在本病严重暴发流行时,可根据其发病吏、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初步诊断,最后确诊需依赖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检查。
1、病原学鉴定
病毒的分离应于病牛急性发热期间采取血液、尿、鼻液或眼分泌物,采取脾、骨髓、肠系膜淋巴结等病料,人工感染易感犊牛或乳兔来分离病毒。
也可用牛胎肾、牛睾丸细胞分离病毒。
RT-PCR方法可用检测器官、组织、培养细胞中的病毒。
2、血清学试验
主要包括ELISA、血清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技术、琼脂扩散试验等,可用于检测血清抗体和BVDV抗原。
六、治疗
本病尚无有效的疗法。
症状轻微的病例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应供给新鲜的饲料和饮水,并避免外界应激、运输或免疫接种等。
出现临诊特异症状如黏膜糜烂、腹泻的病牛,可对症治疗,应用收敛剂和补液疗法可缩短恢复期。
即补充水分及电解质,保护胃肠黏膜,并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进行预防细菌感染,减少条件性细菌继发感染的可能性。
七、预防措施
1、鉴定并淘汰持续性感染的牛,因为这种牛不易被发现,但一直带毒,并通过分泌物向体外持续排毒。
2、严禁购入带毒的牛、羊和猪。
3、有灭活疫苗进行充分免疫,初始免疫至少需要2次,
间隔30天再进行一次免疫,以确保产生足够强的免疫力。
4、活牛在运输前要进行检疫,防止本病的扩大或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