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


5
3.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另外
也可通过胎盘发生垂直感染。
4.流行特点
新疫区的牛发病率约5%,其致死率多达
90~100%,而老疫区发病很少,多数为隐性
感染。
医学ppt
6
四、症状
潜伏期 7~14天。 急性 多见于幼龄犊牛,表现突然发病,体
温升高达40~42℃,白细胞减少,精神沉郁,厌 食。鼻有浆液性分泌物,2~3天内鼻镜及口腔粘 膜糜烂,舌面上皮坏死,流涎增多。腹泻,开始
医学ppt
3
2.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的培养 本病毒可在牛肾、睾丸、鼻甲骨、气管、 肺、皮肤、猪肾等原代细胞,MDBK等传代细 胞中培养增殖,多数病毒株无致细胞病变作用。
3.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的抵抗力 本病毒对外界环境因素抵抗力不强,56℃很 快即被灭活,对脂溶剂敏感,-70℃可保存多 年。常用消毒药对本病毒有良好消毒效果。
膜 病
-

腹 泻
毒 性
牛 病
(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
BVD-MD)
医学ppt
1
一、概述
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
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犊牛的一种传染病。
特征是粘膜发炎、糜烂和腹泻。本病简称
牛病毒性腹泻或牛粘膜病。
本病分布广泛,世界各地养牛地区均有
有的牛有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病变。 流产胎儿的口腔、食道、真胃及气管内可能 有出血和糜烂。有的小脑发育不全、脑室积水。
医学ppt
13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牛齿龈出血、糜烂
医学ppt
14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牛医学口ppt 粘膜出血、糜烂或溃疡15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医牛学p肠pt 粘膜出血、糜烂和溃16疡
化弱毒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医学ppt
19
2.发病时采取的措施
(1)病畜隔离治疗或淘汰,治疗以对症 治疗为主, 配合使用抗菌类药物以防止继 发感染。
(2)加强消毒及其他防疫措施。
医学ppt
20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4.鉴别诊断 本病与口蹄疫、恶性卡他热、 水泡性口膜炎、蓝舌病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 诊断。
医学ppt18源自七、防制1.平时的防疫措施
(1) 无病地区,平时要注意加强检疫,防止
引入带毒牛羊,将本病传入。
(2)做好兽医卫生工作。
(3)对常发本病的地区或牛场可用弱毒疫苗
(Oregon C24 V)进行免疫预防。也可用猪瘟兔
医学ppt
4
三、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本病可感染奶牛、黄牛、水牛、牦牛、绵羊、 山羊、猪、鹿及小袋鼠。以犊牛(6~18月)易感 性最高,成年牛和其它动物多为隐性感染。
2.传染源 病牛和带毒动物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病毒 经各种排泄物和分泌物排出。绵羊多为隐性感染 并可排毒。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
医学ppt
颊部粘膜有糜烂及浅溃疡,严重病例在咽、喉头
粘膜有溃疡及弥散性坏死,最有特征性的病变是
食道粘膜糜烂,大小不等呈直线性排列。
瘤胃粘膜出血、糜烂,真胃粘膜炎性水肿、
糜烂。
医学ppt
12
小肠急性卡他性炎症,盲肠、结肠、直肠有 肠粘膜出血、溃疡、坏死、脱落,肠内物含有血 液,甚至是脱落的肠粘膜。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医学ppt
8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牛流鼻液、流涎,有蹄叶
炎或趾间糜烂坏死医,学pp导t 致跛行或卧地
9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牛腹泻,脱水消瘦,衰竭死亡
医学ppt
10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牛鼻粘膜严重出血
医学ppt
11
五、病理变化
本病主要病变表现在消化道和淋巴组织。
鼻镜、鼻孔粘膜、齿龈、上腭、舌面两侧及
水泻,以后带有粘液和血液,甚至在腹泻粪便中
混有脱落的粘膜。有些病牛出现蹄叶炎及趾间皮
肤糜烂,导致跛行。多数医学以ppt 死亡为转归。
7
慢性 病牛鼻镜糜烂。眼有浆液性分泌物。 有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可能出现腹泻。多数 病牛死于2~6个月内,病程长者可拖延一年以上。
怀孕牛 表现流产,产死胎、弱胎,生下 的胎儿表现小脑发育不全,不能站立,卧地不起, 有的表现共济不调,有的表现盲目。
1980年以来,我国从国外引进奶牛和种牛,将
本病带人我国,并分离鉴定出了病毒 。
医学ppt
2
二、病原
1.病原的一般特性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又名黏膜病病毒,是
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病毒粒子呈圆形, 大小为50~80nm,有囊膜的病毒,为单股RNA。
本病毒与猪瘟病毒、羊边界病病毒为同属 病毒,有密切的抗原关系,可发生交叉免疫反 应。
六、诊断
1. 临诊诊断 根据犊牛腹泻,血痢,粪便中 带有血液、粘膜,病死率高,粘膜糜烂出血, 肠粘膜脱落等
2.病毒分离鉴定 取发热期病牛的血液、 尿、鼻眼分泌物,病死牛取脾、骨髓、淋巴结 等病料,接种牛肾、睾丸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也可接种易感犊牛进行病毒分离。
医学ppt
17
3.血清学试验 主要有中和试验、免疫荧 光技术、琼脂扩散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