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样文内容摘要曾树生是巴金的杰作《寒夜》中的女主角,具有独特的艺术形象。
作为一名女性,曾树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儿媳角色、妻子角色、母性角色、女性角色),在不同的角色里,她付出了不同的情感拾获了不同寻常的感受。
关键词寒夜曾树生儿媳角色妻子角色母性角色女性角色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曾树生是一个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个人价值,年轻漂亮、开朗健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时代‚新女性‛,曾树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生活的熏染,在追求个性解放方面,不顾生活条件限制,一味追求自以为的‚热情生活‛。
由于她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从而使自己的家庭一步步走向悲剧,自己从此也坠入痛苦的深渊。
作为读者,我与文中主人公发生了强烈的共鸣,并就曾树生所承担的角色(儿媳、妻子、母亲、自我)四个方面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一、曾树生叛逆的儿媳角色婆婆汪母首先是一个父权思想严重的封建家长。
她认为女人就应该在家里规规矩矩孝敬婆母、伺候丈夫,她希望自己享有旧时婆婆的威严,在儿媳面前可以颐指气使,为所欲为。
她无法忍受儿子对儿媳的平等态度。
‚她这个没出息的儿子,他居然跑去找那个女人,向那个不要脸的女人低头。
这太过分了……‛极力挑唆儿子拿出大丈夫的权威来压制儿媳,‚我如果是你,我就登报跟她离婚,横竖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的……‛甚至不顾儿子的感情,逼他撵走儿媳:‚我什么苦都受得了,就是受不了她的气!我宁肯死,宁肯大家死,我也不要再看见她!‛她尤其不能接受儿媳比儿子强的事实,对外出工作的儿媳说三道四,言辞刻薄,极力影响他们夫妻的感情。
‚她不会永远跟着你吃苦的。
她不是那种女人,我早就看出来了。
……只有你母亲才不会离开你,不管你苦也好,阔也好。
‛‚她跟我们母子不是一路人,她迟早会走自己的路。
‛不顾事实地极力否认儿媳对家庭所做的奉献。
‚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
只顾自己打扮得漂亮,连儿子也不管。
……在银行里做体面事情,可是就没有看见她拿过几个钱回家用。
‛汪母的表现用当代女作家毕淑敏所说的一段话更能表达出来,毕淑敏说:‚作为施与的一方,母爱有时也是本能以至盲目愚蠢的代名词。
母爱单纯也复杂,清澈也浑浊,博大也狭窄,无偿也有偿。
在汪母的母爱中包含着浓郁的封建专制色彩和明显的自私心理。
这种专制自私的母爱不仅伤害了儿子儿媳,而且也伤害了她自己。
其次是汪母所接受的教育告诉她,女人就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孝敬婆婆,而不是在外头抛头露面,作为长辈自己管束儿媳是天经地义的。
汪母不喜欢曾树生,因为她不守妇道、不理家务、也不关心家人,整天热衷于交际打扮应酬。
尤其是她不服从管教,常常对自己表现出不恭。
‚她希望恢复的是过去婆母的威权和舒适的生活。
‛以自己做儿媳时接受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曾树生。
而接受了西方现代进步思想影响的儿媳曾树生认为,现代女性在人格上是独立的,作忍气吞声的小媳妇的时代已经过去,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追求女性的解放,捍卫自己的尊严,合情合理,因此没有义务接受婆婆顽固守旧的传统思想和无理管束。
于是守旧的婆婆与接受了新思想的儿媳妇发生冲突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曾树生也成了一名叛逆的儿媳。
第三是巴金的《寒夜》中人物、事件是发生在抗战后期,社会环境是充满罪恶的国民统治。
作者将汪母和曾树生放在这样的社会在背景下,人们为了谋得一口饭,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改变自己的做人原则,痛苦地适应着环境。
汪文宣变得自卑怯懦、胆小怕事,科长看他一眼,就会毛骨悚然,胆颤心惊;曾树生变得现实起来,得过且过、及时享乐,这种变化不仅使汪文宣与曾树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而且加剧了汪母与曾树生之间的冲突,因为‚生活苦,环境不好,每个人都有满肚皮的牢骚,一碰就发,发的次数越多,愈不能控制自己。
‛因此婆媳间的不和越来越深,谁也不肯让步。
二、曾树生的妻子角色:充满爱怜却又倍感寂寞作为妻子曾树生十分爱自己的丈夫。
她通过自由恋爱与汪文宣结合,成立了‚新家庭‛。
然而,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秩序无处不在,在她强行越过一道道社会传统门槛后,又有另一个障碍摆在面前,那就是来自以婆婆汪母为代表的封建家长的一再否定和讽刺。
‚为了解决生活上的苦难‛,曾树生就职银行秘书。
然而在汪母眼中,儿媳只不过是‚打扮的妖形怪状的花瓶‛,与儿子汪文宣十七年的婚姻,也因为没有明媒正娶,是儿子的‚姘头‛,‚比娼妓还不如‛。
尽管受到汪母的百般凌辱,但面对患有严重肺结核的丈夫,曾树生还是履行了一个妻子应尽的义务,承担了应付的责任。
在战火烽飞、物价飞涨而丈夫收入窘迫的非常时期,她毅然承担起家庭经济开销的重担,以出卖她的‚漂亮‛和‚能干‛养活了这个已经完全失去劳动能力的四口之家,尽了一个身为人妻的传统女性所应做的事,反倒受到了婆婆的责难。
尽管婆媳关系非常不和谐,但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我们可感觉到曾树生对丈夫汪文宣的那种浓情和关爱。
小说第一节写到他们夫妻吵架后曾树生离家出走,汪文宣醉酒街头呕吐恰逢妻子。
曾树生的一连串反映是‚柔和的呼唤‛、‚惊问道‛、‚关心地说‛、‚着急地说‛、‚大声地叮嘱‛,然后‚马上又跟着他走下去‛将‚孩子似的汪文宣‛扶着走回家,曾树生对丈夫充满了温情。
在这里,妻子对丈夫的关爱体露无疑。
尤其是在去兰州的问题上,她痛苦地犹豫再三,思想斗争十分激烈。
从决心留下再到最终离去,她并不是因为‚怕吃苦‛,或是感情发生了转移。
与那个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的陈主任相比,从心里她显然更依恋自己的丈夫。
因为汪文宣不仅是个极为难得的善良无私的好人,而且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真正关心疼爱、信任理解她的人。
在自己还无钱治病的时候,他强忍着病痛去上班,只是为了给妻子的生日送上一份生日礼物。
那可以说丈夫是捧着一颗血淋淋的红心深爱着自己的妻子。
作为妻子,她无法割舍这份带血的亲情。
在她的感情生活中,丈夫的比重仍然超出了其他任何人,甚至于自己的儿子。
在那如冰的寒夜,汪文宣成了她最难以割舍的心事。
逼她离开的,并不是什么‚苦‛、‚穷‛和‚病‛。
面对危难,她曾坦然地劝慰丈夫:‚环境只有一天天坏下去。
跟着你吃苦,我并不怕,是我自己要跟你结婚的‛。
在离别的痛苦中,她甚至表示:‛我真愿意传染到你那个病,那么我就不会离开你了。
‚这一切并非虚情假意。
纵观全书,我们不难了解到,逼曾树生离开的真正原因,正是汪母对她的极端仇恨和排斥,是那份‛没有和解,也没有决裂‚,‛永远得不到结果‚的绝望,以及摆脱这种痛苦,实现自救的强烈愿望。
文中第十四章中有一段曾树生自言自语的话真实地表达了她在家庭里的生活写照:‚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永远亮不起来,永远死不下去,就是这样拖。
前两三年还有点理想,还有点希望,还可以拖下去,现在……要是她不天天跟我吵,要是他不那么懦弱,我还可以……‛她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安放她这颗心。
文中第十五章里陈主任有一句话说到:‚……我想你在家里一定很寂寞。
‛她觉得末一句搔着了她的痒处。
她想拒绝他的提议,她想分辨说她在家里并不寂寞,可是她的脚顺从地跟着他的脚步走去。
可以说,曾树生的出走是一种无奈、一种逃避,也是一种调整、一种寻求,但绝不是不忠和背弃。
总之,在《寒夜》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身为妻子的曾树生对丈夫的殷殷之情和切切之意,看到曾树生温情的妻子形象。
尽管在她身上体现出了鲜明的新时代女性的思想和行动,但传统的伦理道德对女性尤其是对妻子的约束仍对她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三、曾树生苍白的母性角色曾树生也非不爱自己的的儿子,而是‚他好象不是我的儿子‛。
年仅十三岁的儿子对她‚一点都不亲热‛,好像是‚他的后母一样‛。
在她犹豫是否和陈主任去兰州避难时,小宣那一张‚带着成人表情的小小孩脸‛仅是在她眼前‚忽然闪过‛,而后便决绝地想道‚他没有我,也可以活得很好。
他对我好像没有多大的感情,我以后仍旧可以帮助他。
他不能够阻止我走我自己的路。
‛从整个小说文本来看,小宣所得到的毫无疑问是一份残缺的母爱。
曾树生完成的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抚养义务,但对儿子的精神关爱、呵护却是十分淡漠的。
与曾树生的母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汪母的母亲形象。
汪母在家中就像一个二等老妈子一样,做饭洗衣、收拾房间、缝补衣服,家中一切活都是她一个人干,从无怨言。
冬天,天气寒冷,洗衣服手都冻烂了,儿子让她把衣服拿给别人洗,她总是不舍得花钱,一直坚持自己洗;白天忙家务,晚上一有时间,就在灯下给儿孙缝补衣服。
在儿子生病期间,她悉心地照顾着,端吃端喝,充满了慈母的爱,从不嫌弃。
无论多艰苦,还坚持给儿子鲜牛奶及鸡汤喝,而自己从不舍得尝一口。
树生寄来的钱她不到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从不动用,始终照顾着儿子,坚强地陪儿子度过了最后时光。
一个家庭破灭了,女走男死,是她处理好善后事宜,是她将孤儿带走抚养。
从此可见汪母母爱的伟大。
小说结尾曾树生返回旧居时,年轻母亲唱给婴儿的催眠曲使她想起了自己的儿子。
文中这样写道:‚可是她的小宣现在又在哪里呢?那个孩子,他并不依恋她,她也没有对他充分地表示过母爱。
她忽略了他。
现在她要永远地失掉他了。
‛生活到了这里,曾树生的母性意识在悄然醒来。
尽管曾树生最后下决心要找到儿子,要弥补一位母亲对于儿子的愧歉。
然而作为一位母亲,她所表达出来的母性意识较她的妻子形象,显得是那么苍白和脆弱。
她显然是一位失败的母亲,更是一位失职的母亲、自私的母亲。
从母性角色来看,我深深地为这个家庭感到愤慨。
也祈愿她的母性复苏并能够与儿子共同生活、生死相依。
四、曾树生独特的女性角色曾树生是一位温柔热情、聪慧美丽、富于幻想、不甘堕落的新派女性。
她无法容忍丈夫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和婆婆的恶语中伤,虽然她同情丈夫的不幸,也爱着丈夫,但对自由痛快生活的渴望和受强烈的虚荣心的驱使,最终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诱惑而离弃了丈夫和家庭。
不可否认,曾树生有着小资产阶级享乐观和物质生活对她的侵蚀和引诱。
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在复杂的环境中,曾树生也呈现出复杂的性格。
第一,追求物质享受.,有小资产阶级虚荣心。
曾树生年轻美丽,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和生机。
她不满足现状,对物质生活有极大地占有欲。
她说:"我爱动,爱热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 她有中层阶级青年女性特有的虚荣心。
但她又不得不面对生活,面对现实,为了帮丈夫分担养家费用;为了使生活维持下去;也为了不过贫贱的、劳累的、艰苦的生活,她只得到大川银行去当职员,作为‚花瓶‛任人欣赏,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陪银行主任出入咖啡馆、跳舞厅,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去换取较高的薪水。
.她难以忍受精神上的孤寂和物质生活的贫乏带来的痛苦,最终她因为不甘寂寞,不甘于守着一个怯弱多病、精力衰竭的男人而脱离了家庭,去寻求她自我解放的道路。
第二,不甘屈服,在困境中挣扎。
曾树生是一个生活的强者,是有能力在绝望中支撑家庭、寻求生机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