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2007年第5期山东省团校学报No.5,2007 (总第61期)青少年研究General,No.61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唐伟[摘要]笔者从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语言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从青少年的性格特点、心理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影响产生的原因;据此提出了开展挫折教育、体验教育,倡树感谢文化等对策。

[关键词]流行文化;青少年;影响;对策[作者简介]唐伟,西华师范大学团委(四川成都637002)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获得知识信息、参与社会生活、选择休闲娱乐方式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其中流行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突出。

从染发到文身,从摇滚乐到饶舌歌,流行文化以其百变多样的形式和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在青少年中蔓延、扩散。

一、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所谓流行文化,是一种产生于城市工业化社会、消费社会的文化形态,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平面化和普及化的流行元素的总称。

流行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价值取向多元化流行文化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充分激发和展示个人的潜能。

它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偶像崇拜这一现象上。

当代青少年很少去追逐科学家、劳动模范和政治领袖人物,而更崇拜集名利于一身的实业家、歌星、体育明星。

偶像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青少年对火爆一时的/超级女生0所表现出来的狂热反映了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一夜成名0的价值观念。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反复强调的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精神,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则被崇尚自由与个性的价值观逐渐代替。

青少年理想主义淡化,呈现出更加世俗化和现实化的色彩。

2.消费方式超前化流行文化的市场操作以营利为目的,其运行必然刺激青少年的消费需求。

在生活方式上一改以往的保守、节俭等传统取向,而特别注重新潮、变异以及个性化。

流行文化宣扬一种超前的消费观念,在青少年中倡导一种时尚、享受、追求刺激、及时行乐的心态。

情人节、圣诞节在商家的炒作下催生出巨大的商业利益,营造的气氛远胜于不少中国传统节日;洋快餐的兴起,麦当劳、肯德基成了不少青少年、儿童趋之若鹜予的地方。

这些衣食住行中的品牌意识强化了青少年高消费的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

3.审美情趣低俗化流行文化的世俗性使青少年的审美趣味走向低俗,在青少年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感性的文学艺术形式在青少年中流行,/芙蓉姐姐0等哗众取宠的偶像在网络上被热炒追捧就是这一现象的折射;在审美方式上,追求浅显直接,不少流行歌曲以其轻快流畅的曲调,直白的歌词内容,赢得了青少年的同感而得以广泛传唱;在审美情感上,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去追求直接的男女情爱和金钱关系,如/早恋0现象的日益低龄化和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速食主义的爱情观,就是这一影响的具体体现。

4.语言表达奇异化在网络这一现代交流方式的助推下,青少年自创俚语作为与同辈的沟通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青少年次文化。

特别是在聊天室及手机短信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流行语出现,一些网站的论坛联合评出了2004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其中/沙发0、/汗0、/潜水0、/顶0等现代汉语中的常见词也榜上也名,但是这些常见词在网络流行语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不懂这些奇异用词的青少年,常常被讥为落伍。

二、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影响的原因分析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在青少年中产生巨大影响,是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点决定的。

流行文化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等传播媒介渗透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

1.青少年具有自我意识增强、情感丰富情绪多变的性格特点,为流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契合点青少年时期是个性、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一方面青少年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自己的外在形象、成长需求日益关注,一切新鲜的东西对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对社会现实中的很多现象颇有兴趣,并且乐于就他们的所见所闻发表意见。

然而,青少年思维的特点也使他们不容易接受某些正确的但未经过自己证明的论点,对自己的观点常常固执己见。

另一方面,青少年情感丰富,情绪多变,乐于表达,表现为喜欢吟诗、作画、唱歌、跳舞,遇到愉快的事情欢呼雀跃,见到不合理的现象则非常气愤不满。

以上种种性格特点,都为流行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契合点,因此,流行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广泛传播和影响是顺理成章的事。

2.青少年追求时尚的心理特征,使青少年成为流行文化的直接推动者青少年是一个活跃的、富有好奇心的、具有生机与活力的群体。

这个群体的某些特质在21世纪的青少年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追逐时尚就是他们的/行为标签0。

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使他们会对某种流行的事物趋之若鹜,倾心追求,以满足自己好奇求新的心理欲望。

而从众心理和模仿心理则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通过模仿某种行为方式来融入群体、适应环境。

在这些心理特征的影响下,流行的时尚势必会诱发青少年采取行动,使他们成为流行文化的直接推动者。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社会各界对流行文化非常重视,继金庸的武侠小说5天龙八部6入选中学读本、周杰伦的5蜗牛6被收入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之后,罗大佑歌曲5现象七十二变6也入选新版5大学语文6。

种种迹象表明,当前社会是以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对流行文化取其精华,善加利用。

除了从流行文化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内容鼓励青少年外,还应从青少年自身特点出发,从完善自我意识、学会换位思考、常备感恩心态等方面对青少年加以引导。

1.开展挫折教育/人生逆境,十有八九。

0在人的一生中,只要有追求、有欲望,就会有失败、有失望。

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充分享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文化成果,在成长过程中顺境多、逆境少,生活阅历浅,对可能遇到的挫折缺乏心理准备,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都比较弱。

因此,认识挫折,适应挫折,学会理性地面对挫折和积极地化解挫折,是当代青少年的必修课。

在青少年中开展挫折教育,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是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在遭遇挫折时,还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已取得的成绩,尽快从情感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以理智面对挫折。

二是引导青少年在挫折中锻炼成长。

平静、安逸、舒适的生活,往往使人安于现状和享受。

挫折和磨难,却使人受到磨炼和考验,不断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

三是帮助青少年学习和掌握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化解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挫折承受力。

四是指导青少年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在遭遇挫折时,能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

2.开展体验教育体验教育的内涵,是组织和引导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下转第33页)远近,对远方的朋友,用情要细腻,关心细致,问寒问暖,问吃问穿,不厌其烦,这是显示彼此间的交融沟通。

对近前的朋友,用情要粗放,谈些大事、乐事,高高兴兴,才不显彼此间关系庸俗,也不易生是非。

分远近则是用/情0话度。

三是分个性。

每个人的脾气秉性是不相同的,在交朋友的时候要看对方的长处,不一定要与其性格类同。

对于真朋友来说,意见相左时,可以争论于公堂,而握手于私宅,不会因争执而失和。

(2)学会微笑。

微笑是友好的信号,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功;微笑是接纳的信号,是人际沟通的桥梁。

它的力量举足轻重,能导致理解、激励斗志、净化心灵,而且还是对外的手段。

微笑显示的是你为人热情,富有修养。

自然的微笑可以打破僵局;轻松的微笑可以淡化矛盾;坦然的微笑可以消除误解。

如要人接纳与喜爱,请奉献你的微笑。

(3)善于认同。

认同是人际沟通的切入点。

发出微笑以后,就要走近对方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有了认同就会产生共鸣,就能拉进彼此间的距离,为自己与对方创造接触的机会。

(4)保持谈兴。

有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能否谈下去,是友谊发展的关键。

保持谈兴的技巧是耐心倾听并及时鼓励对方谈下去。

在倾听别人谈话时,要习惯用应答语,得到正常的反馈后,对方才更有信心,更有激情把话谈下去,不至于扫兴地中断。

谈话时要注意:对初识者谈吐要有分寸,要说真话;不论在什么场合,不论面对谁,不论是对一人对多人,谈话都不可绝对,要留有余地,进退有度。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问题在整个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将存在,但在大学生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只有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必须针对其具体特点,对症下药,才能引导其克服心理障碍,更好、更迅速地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1]樊作澍.心理危机与心理健康[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2]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黄红,张佩珍.学生心理行为指导[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魏晓娟](上接第11页)程。

它是一个完整的道德认知、情感升华、道德实践和人的社会化过程。

在实践中的体验,渗透于青少年道德认知的不同阶段和全过程,渗透于青少年道德内化的知、情、意、行的不同阶段和全过程,渗透于青少年道德养成的不同阶段和全过程,渗透于青少年道德形成的不同阶段和逐步社会化的全过程。

体验教育的实施,以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中提炼出的青少年应当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内容,以自己的身份和视角、以他人的身份和视角或进入设定的实践和情境中去体验为形式,达到使教育内容触动青少年的心灵、进入青少年的内心、最终外化为青少年的实际行动的目标,从而为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3.倡树感谢文化/饮水思源,知恩图报0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上海市教委最近推出的第三版5中学生守则6增加了/学会感恩0的条款。

共青团中央也推出了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倡树感谢文化,构建和谐社会0的主题活动。

当前,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倡树感谢文化,疏导沟通理解的渠道,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道德体系,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生动实践。

倡树感谢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将/学会感恩0写进手册、开展/感谢0系列活动仅仅是一个开始,感恩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素养。

与其责怪青少年不懂得关心他人、眼里只有自己,不如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帮助他们学习感恩,通过感悟、启发、培养,全面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

[责任编辑:刘长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