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仲永》ppt课件(53页)

《伤仲永》ppt课件(53页)

王安石
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
• 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 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 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 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 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 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 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 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 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 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 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 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 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3、背景资料
二、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 隶(
称(
lì)
谒(
yè)
邑( yì )
chèn) 泯(mǐn ) 矣( yǐ

焉(
yān)
扳(p
ān )
三、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 、借旁近 / 与之,即 / 书诗四句,并 / 自为其 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主旨
认为…惊异
纷纷
把…当成宾客 有的人

思想
这样 牵,拉 我
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求,索取
认为…有利
学习 在 他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这件事 跟从 回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让 消失 这件事 助词 曰“泯然众人矣” “的”
五、需要理解活用的字词
1、即书诗四句
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宾客对待
5、父利其然也
利:名词作动词,认为……有利
六、理解下列句式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 ⒈“不使学” 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 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 形式。 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是以“见”的形式。 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 的形式。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 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 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
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十 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 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 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回答说:“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通达聪慧是天赋的。他 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 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 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 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常的人;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 常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 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把他的父 亲当作宾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 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 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 ⒉“还自扬州” 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 ⒊“受之天也” “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 或上天赋予的。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 的名字。
才艺展示
注意读准字音、掌 握节奏,把握语气。
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惊叹语气 2、父利其然也。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泯然众人矣。
——愤怒语气 ——遗憾语气
——痛心语气
隶属,附属
伤 仲 永——王安石 不曾,从来没有
给 他 看 写 此,这 作,写 立刻,马上 用,拿
学习目标: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 读准文言语句中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 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一、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 人,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王临川集》、 《王文公集》等。
唐宋八大家:
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 的情形?
•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 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 形成强烈对比。 •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 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 中有什么作用?
•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 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 “见”后“闻”。 •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 真实之感。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 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 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
2、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是作者对人 才毁灭所做的挽歌,表明了作者对家庭和社 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摧残的谴责。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集》,是作者青年时代 写的一篇随笔。文中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 变化的故事,告诫人们:一个人不论先天条件多 么优越,如果自恃聪明,不肯接受后天教育和坚 持自学,不仅难以长进,就连后来的聪明也保不 住。
明确: 父亲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贪图 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 父“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
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 育。
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
哀伤、惋惜
试分析“伤”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1、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 最终却“泯然众人”。 2、“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 悲之辈。 3、“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 远意味。
小组讨论交流,两分钟后回答
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 方仲永“世隶耕” ?
•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 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 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 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分析本文
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幼年作诗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与天赋。 第二阶段 十二三岁时才能大不如先前。 第三阶段 写成年之后的仲永才能泯灭。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 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 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曰:“泯然众人矣。”
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 成为普通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先天 得到的。
索要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
指代文具
这,那 对…感到惊异 作为
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 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
立即,马上 完成

文采

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
每天 这件事 到处 拜访 对,到 乡人 让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 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 为众人;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 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 众人而已耶?
…的样子
听说
符合
名声
回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再一次
一般的人
四、注意下列实词的理解
伤: 哀伤、叹惜 • 1伤仲永 隶: 属于 • 2世隶耕 养:赡养 • 3养父母 立就: 立刻完成 •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一乡: 全乡 • 5传一乡秀才观之 或: 有的人 • 6或以钱币乞之 邑人:同县的人 • 7邑人奇之 从: 跟从 • 8从先还家 闻:听到的名声 • 9前时之闻 泯然: 完全 • 10泯然众人矣 卒: 最终 众:普通 • 11卒之为众人 贤: (有)才能 • 12如此之贤也 且: 尚且 • 13且为众人 固: 本来 • 14固众人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 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 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参考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 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 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 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 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 秀才看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 立即写好,诗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 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 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 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 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