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ppt课件
1、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仲永才能初露 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导 致他才能衰退。
2、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其沦为平 庸的原因,引人深思。
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伤”这 一 主题。
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 的情形?
•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 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 烈对比。
• 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 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 方 仲 永 的 变 化 经 历 了 哪 几 个 阶
段? 2.方仲永最后变得“泯然众人”的
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两分钟后回答
分析本文
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资非凡。 第二阶段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
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 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 事。
王安石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 人,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王临川集》、 《王文公集》等。
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 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 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
(1) 仲永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中?
明确: “世隶耕”,点明了其家庭背景,
也暗示造成他悲剧的深层原因。
(2) 知道仲永才华出众时,父亲是怎样做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父亲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贪图 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二、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 隶( lì) 谒( yè) 邑( yì)
❖称(chèn) 泯(mǐn ) 矣( yǐ ) ❖焉(yān) 扳(pān)
三、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
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让消曰失 “泯然相众当人矣”样子
一般的人
终于
达到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
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
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
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
已耶?
止 本来
尚且
那
能
四、注意下列实词的理解
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
重点在哪一部分?
明确: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
的写法,第一部分叙事,第二部 分说理,两部分是证明和被证明
的关系。重点是在第二部分 的议论
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 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 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 上了。
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 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 “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方仲永命运变化 的关键因素是三
个字:
• 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 有什么作用?
•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 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 “见”后“闻”。
“利”: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 格特点。
“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
“不使学”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 果。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 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 人”,原因是什么?
• 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 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而“不使学”。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 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 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 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能的人,没 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一般的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 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 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 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参考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 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 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 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 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 秀才看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 立即写好,诗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 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 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 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 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才艺展示
注意读准字音、掌 握节奏,把握语气。
伤 仲 永 属于
——王安不石曾,从来没有 索要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
指代文具 对…感到惊异 给 他 写
作,写
用
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
这父,母那、收作族为为意,立传即一,乡马上秀才观看 之。此,自这是指立物刻作,诗马立上就,完其成 文文理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书具 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 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5、父利其然也
利:名词作动词,认为……有利
六、理解下列句式
⒈“不使省学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 (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⒉“还自扬倒州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 州还”:从扬州回家。
⒊“受之天省也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 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 天赋予的。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 形式。 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是以“见”的形式。
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 的形式。
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 方仲永“世隶耕” ?
•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 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 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 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 课文中找出原句。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 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 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 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 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
少了后开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 现它的价值。
2、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是作者对人 才毁灭所做的挽歌,表明了作者对家庭和社 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摧残的谴责。
3、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集》,是作者青年时代 写的一篇随笔。文中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 变化的故事,告诫人们:一个人不论先天条件多 么优越,如果自恃聪明,不肯接受后天教育和坚 持自学,不仅难以长进,就连后来的聪明也保不 住。
•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 实之感。
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 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 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 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 确的。
那么仲永为什么会“泯然众人矣”?
我们一起来分析吧。
曰:“泯然众人矣。”
回答说:“他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他的天资胜过一般有才能的人。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 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 为众人;
• 1伤仲永 • 2世隶耕
伤: 哀伤、叹惜 隶: 属于
• 3养父母
养:赡养
•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立就: 立刻完成
• 5传一乡秀才观之
一乡: 全乡
• 6或以钱币乞之 • 7邑人奇之 • 8从先还家 • 9前时之闻 • 10泯然众人矣
或: 有的人 邑人:同县的人 从: 跟从 闻:听到的名声 泯然: 消失
• 11卒之为众人 • 12如此之贤也
卒: 最终 众:普通 贤: (有)才能
• 13且为众人
且: 尚且
• 14固众人
固: 本来
五、需要理解活用的字词
1、即书诗四句
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