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治理湘江和潇水的水污染

如何治理湘江和潇水的水污染

如何治理潇湘的水污染黄棋(食品质量与安全1001 201007003111)摘要: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由于人类的活动或其他活动使我们赖以生存的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对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关键词:潇湘水资源水污染污水处理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是农业的命脉。

水是一种可以更新的自然资源,它可以通过复原更新和不断的循环利用。

地球表面约有70%被海水覆盖,而淡水只占全球总水量的3%,其中淡水的77.2%以冰帽和冰川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山上,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且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如果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或不合理,就会造成水资源的危机。

水体受到人类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使水的感官性状、物理化学性能、化学成分、生物组成及底质情况产生了恶化,称为水污染。

最突出的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或其他活动产生了废水和废物,这些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很好地处理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导致水体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按污染源释放的有害物种类可分为物理性(如热和放射性物质)污染源、化学性(无机物和有机物)污染源、生物性(如细菌、病毒)污染源。

另外按污染源分布和排放特征可分为点污染、面污染和扩散污染源。

点污染源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一般都是集中从排污口排入水体;面污染源是相对点源而言,主要指农田灌溉形成的径流和地面水径流;扩散污染源是指随大气扩散的有毒、有害污染物通过重力沉降或降水过程污染水体的途径,如酸雨、黑雪等。

水质是指水和水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综合特性。

水质指标是用于表示水中杂质的成分、种类和数量。

水质指标项目繁多,按其性质一般可以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大类概述湘江,英文为HsiangRiver,亦作Hsiang Chiang或Xiang Jiang。

中国湖南省的最大河流。

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

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灵川、灌阳、全州等县境内的海洋山,上游又称海洋河,在湖南省永州市市区与发源于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的潇水汇合,开始称湘江,向东流经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至湘阴县入洞庭湖後归长江。

全长817公里,流域面积92,300平方公里。

上游水急滩多,中下游水量丰富,水流平稳。

干支流大部可通航,旧时是两湖与两广的重要交通运输线路。

湘水即湘江。

长江中游南岸重要支流。

干流全长856千米,流域面积9.46万平方千米,沿途接纳大小支流1300多条,主要支流有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蒸水、涟水等。

多年平均入湖水量713亿立方米。

湘江支流众多,部分支流水土流失较重。

零陵以上为上游,流经山区,谷窄、流短、水急,雨期多暴雨,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占25%左右。

永州至衡阳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红层盆地错落其间,河宽25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吨~200吨驳轮。

衡阳以下进入下游,河宽50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吨~300吨驳轮,沿河泥沙淤积,多边滩、心滩、沙洲。

长沙以下为河口段,常年可通航50吨~500吨驳轮,多汊道和河成湖泊。

河口冲积平原与资、沅、澧水的河口平原连成宽广的滨湖平原。

湘江流域资源丰富,矿产以煤、铁、锰、铅、锌、铜、锑等为主,湘潭是中国著名的锰矿区。

水利和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总蕴藏量470多万千瓦。

流域内建有欧阳海、千金庙、双牌等大型水库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兴建的东江水电站(装机容量50万千瓦)。

此外,还有大中型水利工程145处,设计灌溉面积64万公顷,其中韶山灌区7万公顷。

农副产品以稻、薯、烟、茶、大豆为大宗潇水之名古名深水,又名营水,东晋以后改名潇水。

潇水因其水流清绿幽深蘸得名,《水经注•湘水》说:“潇者,水清深也。

”潇水各个河段的名称如下:深水,蓝山县境内25公里段称深水;大桥河,江华码市镇以上河段称大桥河;东河,码市镇至水口镇段称冯河;东河,水口镇至沱江镇段称东河;沱江,沱江镇至道县道江镇段称沱江;道江镇以下始称潇水;但青口至双牌段又称(shuāng)泷河。

<注:双牌县城叫(shuāng)泷泊镇>潇水,干流长354公里,流域面积1209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08.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45秒立米,从南到北流遍六个县(市),是湖南永州地区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为全地区生产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河流,支流多,落差大,水能丰富。

现在潇水干流上已经建有三座较大的水电站,最大的双牌县-双牌水电站装机容量13.5万千瓦;永州市-南津渡水电站装机容量6万千瓦;江华县-涔天河水电站装机容量2.25万千瓦;这三座水电站不仅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电力,而且在灌溉、航运和渔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现状“秀木茂盛,江澄如练”曾是古人笔下湘江的绝美景致,而如今的湘江早已不复往日风姿。

在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肆无忌惮地汇入江中,湘江江面呈现出红黄分明的两种颜色。

望着脚下远去的湘江,曾担任过11年省环保局局长的傅玉辉感慨地说:“湘江污染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

”“母亲河”难以承受之重湖南省水利厅水政处提供的一份湘江污染状况示意图上,蜿蜒的湘江被标成深浅不同的两种颜色。

从中游的衡阳以下,湘江颜色由绿转红,渐至褐色,污染渐重。

2001年6月,湘江中游一级支流舂陵江欧阳海水库周边地区。

上百个非法小锡矿排出的汩汩黄水直接流入库区,数十米高的矿渣堆直插入水中。

污水流经之地,草木绝迹,岩石发黑。

2002年10月,湘江下游长沙三汊矶河段。

粗大的排污管裹着黄色污水汩汩流入江中,江风吹过,不时飘来一阵阵刺鼻的味道。

河岸的泥石因为污水的长期侵蚀,已经变成乌黑,岸边翻起朵朵棕黄色的浪花。

2003年8月,湘江下游株洲市一沿江排污口。

发黑的生活污水通过一根粗大水管直接排入湘江,高温下污水散发着阵阵恶臭,周边蚊蝇乱飞,垃圾成堆……这些镜头仅仅是湘江遭受污染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湘江受污染河段的主要超标项目为总大肠菌群、非离子氮、石油类、溶解氧、总砷、总汞等,其中以矿物污染和化学污染最为严重。

湖南省水质监测中心对湘江43个河段进行一次监测中,只有11个河段水质在三类标准以内,达标率仅为25.6%。

32个河段水质为4类,属已污染水体,其中湘江干流有2个河段水质为五类,已根本无法饮用。

潇水因其水流清绿幽深蘸得名,《水经注•湘水》说:“潇者,水清深也。

”如今的潇水,发黑泛油光的河水、淤塞的排水沟渠、河堤边成片的垃圾、漂浮的动物尸体……原因探索潇湘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她的污染对湖南来说是极其不好的。

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是农业的命脉。

水是一种可以更新的自然资源,它可以通过复原更新和不断的循环利用。

地球表面约有70%被海水覆盖,而淡水只占全球总水量的3%,其中淡水的77.2%以冰帽和冰川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山上,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且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如果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或不合理,就会造成水资源的危机。

水质污染的三种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土地利用的径流。

工业废水主要来自字浆和造字、化学、石油化工与练制、采矿与金属冶炼、食品加工和化肥工业。

水危机主要表现资源危机、水环境危机和水生态危机三个方面水体受到人类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使水的感官性状、物理化学性能、化学成分、生物组成及底质情况产生了恶化,称为水污染。

最突出的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或其他活动产生了废水和废物,这些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很好地处理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导致水体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按污染源释放的有害物种类可分为物理性(如热和放射性物质)污染源、化学性(无机物和有机物)污染源、生物性(如细菌、病毒)污染源。

另外按污染源分布和排放特征可分为点污染、面污染和扩散污染源。

点污染源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一般都是集中从排污口排入水体;面污染源是相对点源而言,主要指农田灌溉形成的径流和地面水径流;扩散污染源是指随大气扩散的有毒、有害污染物通过重力沉降或降水过程污染水体的途径,如酸雨、黑雪等。

水质是指水和水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综合特性。

水质指标是用于表示水中杂质的成分、种类和数量。

水质指标项目繁多,按其性质一般可以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大类。

第一类:物理性水质指标,包括感官物理性指标如:温度、色度、嗅和味、浑浊度、透明度等。

其他物理性指标如:总固体、悬浮固体、溶解固体、可沉固体、电导率等。

第二类:化学性水质指标,包括一般的化学性水质指标如:pH值、硬度、各种阳离子、阴离子、一般有机物质等。

有毒的化学性水质指标如: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各种农药等。

有关氧平衡的水质指标如:溶解氧(DO)、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总需氧量(TOD)及总有机碳(TOC)等。

水体中的污染物可分为四大类,即“无机无毒物、无机有毒物、有机无毒物和有机有毒物”。

无机无毒物主要指酸、碱及一些无机盐类和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

无机有毒物主要指各种重金属(汞、镉、砷、铬、铅等)和氰化物、氟化物等。

有机无毒物主要指在水环境中比较容易分解的有机化合物,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等。

有机有毒物主要指苯酚、多环芳烃和各种人工合成的具有积累性的稳定有机化合物,如农药等。

有机污染物特征是耗氧,有毒物的特征是生物毒性。

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等在微生物作用下易于份解,最终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

这些有机物质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故称之为需氧有机污染物。

1.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富营养化”是湖泊分类与演化的概念。

湖泊学家一致认为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

随着水体植物营养物含量的增加,将导致水生生物主要是各种藻类大量繁殖。

藻类占据湖泊中越来越大的空间,有时甚至有填满湖泊的危险,这样便使鱼类生活的空间越来越缩小。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藻类种类数逐渐减小,而个体数迅速增加,藻类过度旺盛的生长繁殖将造成水中溶解氧的急剧变化。

藻类的呼吸作用和死亡藻类的分解作用耗氧,能在一定时间内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从而严重影响鱼类的生存,问题严重时,常使鱼类大量死亡。

在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过程中也有可能使某些湖泊由贫营养湖发展为富营养湖,进一步发展为沼泽和干地。

一般把比重大于5以上的金属叫重金属。

在美国提出的优先污染物中,所列出的重金属为砷、镉、铬、铅、汞、铜、镍、锌、硒等,其中砷和硒等并不是金属,而是类金属。

砷的人为污染来源主要来自砷矿的开采,含砷的铅、锌、铜矿的开采和冶炼,煤和石油的燃烧和上述使用砷化物的工厂排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