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分析比较中国古典语言学与古印度语言学
分析比较中国古典语言学与古印度语言学
印度
• 词汇 • 印度也有词汇学, 但是它的内容本质上跟中 国词汇学不同: 它不解释词义。梵文死化后 很类似于规则的人造语言, 它的词汇再也没 有像活的语言那么大的发展与变化, 所以梵 文学家没感到编词典, 解释词义的必要。
印度
• 词法 • 印度学者在词法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 们在分析词的构成时发现了“ 词根” 、“ 后缀” 与“ 词尾” 三种主要造词单位; 对于造词法的概 念印度语言学家也很清楚, 他们构造的系统很完整。 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 动词” , 因为它包含着句 子当中最重要的消息, 同时一般也无法省略。印度 学者也考察过不同词类在句子里的关系, 提出 “ 谓语” 概念后, 研究了它与名词(即主谓与动宾 结构)的关系; 同时他们也分析变格在句子当中的 作用等。
• 此时两国的语言研究都属于一种非本体研 究。在逻辑、文学、哲学的背景下发展起 来,时常处于一种杂烩式的研究状态中。
印度
• 时间:语言学在印度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 • 背景:大概从那时候起, 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作为印度文 学书写语言的梵文, 对时人而言几乎变成了一种类似外语 的语言, 它基本上被接近当时印度口语的白话文所替代。 到公元前四世纪末梵文已完全变成死语了。由于保留这种 完美的过去语言是未来世界的需要, 当时出现了很多著名 的研究者, 他们开始描写梵文的语言系统。他们对语言学 的最大贡献在于比较完整地描写了梵文的语音与词法系统。 这些成果即使从现代语言科学的角度来看, 也是非常大的 成就。
中国
• 中国语言学者主要研究词汇与文字 • 中国《尔雅》、《方言》、《说文解字》
与《释名》四部词汇学著作的出现已经说 明问题,中国那时开始出现语言学方面的 书估计跟在印度的原因相同: 因为《六经》 的语言特别是在词汇方面跟汉代语言的差 别已经相当大, 想懂五百多年前写的古 籍的语言, 这种需求引起了汉代经学的产 生与词汇学的发展。
研究方法的特点:印度更加理性,中国更加感性
• 印度:在语言研究过程中,古印度学者发明了一整套的专门术语,语 言学的一些基本术语如全部阻塞音(塞音和鼻音)、摩擦阻塞音(擦 音)、半阻塞音(半元音)和无阻塞音(元音)要归功于古印度学者。 印度的语言学在研究方法上十分注重描写、观察和归纳。语法方面, 潘尼尼语法最显著的特色便是大量对于具体语法现象的描写和语法规 则的归纳。在语音方面,全面描写发音过程也是古印度语音研究的起 点。研究中古印度人对发音的部位和方法进行了细致的揣摩和区分, 区别出了元音、半元音、塞音、擦音等音素,还注意到了声带在发声 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 中国:与古代西方学者擅长理性说明的做法不同,中国古代人乎更注 重自我的感悟,因此在语言研究中他们很少创制术语,即使有术语也 不加界定,更不加统一,这种局面似乎一直持续到近代。
总结:中国古典语言学的特点
• 1、研究背景方面:是对经典的阐释和解读的基础 上发展而来的。 • 2、研究对象方面:注重书面语的死的语言的研究; 注重语言内部要素的研究,对语音词汇语法很有 建树;有专门研究语义的训诂学,有记录整理语 义的传统,有数不胜数的词典. • 3、研究方法:更偏重感性的层面
研究风格是很扎实很仔细
分析比较中国古典语言学与古 印度语言学
小组成员:李皓、王晓燕、刘岑
我们讨论的时间段
• 中国古典语言学时期:公元前五世纪到公 元三世纪初 • 古印度语言学时期: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 三世纪
我们比较的方面:
• 两国语言学研究出现的时间及背景 • 两国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 两国语言学研究的方法
相似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状态
中国
• 时间:起始于“ 百家争鸣” 的时代 • 背景:中国哲学家开始对语言的思考大体 跟印度、希腊同时, 即起始于“ 百家争鸣” 的时代。思考内容也基本一致: 墨子谈语言 与逻辑的关系; 荀子在儒学的基础上, 公孙 龙在名学的基础上各自发展了孔子的“ 正 名” 之论; 如此等等。
印度
• 印度语言学者主要研究词法、词汇与语音 • 语音 • 印度研究者想要尽可能详细地分析、描写词的发 音, 是由于诗学要保留词的原来声音的缘故。印 度的语言学家认为语音最小的单位是音节。这种 观点也反映于印度文字所谓天城书里。它一共有 三十六个字母, 每个字母表示辅音加元音a 的联 系。要是辅音不跟a 联合, 在这种情况下音节符 号要再加上特别的符号。印度学者也第一次用发 音位置来描写音节的发音, 这样他们又给后来的 发音语音学打下了基础
• 总结: • 在古代语言学方面成就最大的是印度, 因为 它研究语言学不但很全面, 而且在每个分支 里面的研究也相当成功,,中、印两国虽然 都研究词汇, 但是前者重视词义, 而后者却 更注意造词法。
• 我们也知道在一种语言之内发展最快的部分就是 词法, 然后是词汇、语音系统, 最后是固定性较强 的句法。活动、有变化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引起 人的兴趣, 反过来相对固定的现象人也许根本注意 不到。比较事物在时、空间的差别是人类学说最 古老的研究方法之一—比较法。 • 因为印度语言学家在很长的历史过程当中收集了 不少反映印度语言的文献, 故从历时角度进行比较; 而我们认为,中国古典语言学研究时期对语言的 研究在从历时角度研究的同时还加入了共时研究 的成分,比如说杨雄的《方言》。
参考文献
• 古印度、古希腊与中国古代语言学比较 ——吴大伟 • 古代和近代中西方语言学研究比较 ——丛岩 《中西方语言学史之比较》-王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