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也可以表示为以位移为未知函数 的两阶偏微分方程:
2u 2u 1 d m 2 2 d m C0 C0 2 2 t X 0 dX dX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采用特征线法求解,可得对应的特 征线方程和特征线上相容条件。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消去 ,则得
X t d m 1 d m C02 C02 t X 0 dX dX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消去 ,则得
2 0C0 t X 0 X t
4 2 0C1 (4 2 )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两弹性波波相遇后t2时刻应力图
两弹性前驱波首先相 遇于a点。两波相遇界面的 右侧有:
5 1 5 1 Y Y 5 , 0C1 0C1
两波相遇界面的左侧有:
5 2 5 2 5 Y Y 0C1 0C1
d E m E m X X dX 0C02 d d m 0C02 m X dX dX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如果X点和X +dX 两点卸载开始时的 m分 别如图中的a点和b点所示,某时刻t此两点的 卸载应力 分别如图中i点和h点所示,则表 达式 / X 中各项的意义如图中所示。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弹塑性波在固定端的反射
不带(”)和(’) 的区域都是混合 波区,在物理平 面和状态平面上 有一一对应的区 域。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弹塑性波在固定端的反射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弹塑性波在固定端的反射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弹塑性波在固定端的反射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下面我们来求解 sRaQ区。 由简单波区特征线方 程,我们可以求出a 、 Q、R三点的位置和状 态,下面我们求s点的 位置和状态。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如果网格划分的足 够小,则网格内的质点 速度和应力可以近似地 看作是均匀的。 于是特征线段Rs的 斜率可近似地按R点的 状态来确定,Qs的斜率 可近似地按Q点的状态 来确定。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于是可得:
X S X Q C( Q )(tS tQ )
X S X R C( R )(tS tR )
S Q R a
S Q R a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有限差分数值法求解弱间断弹塑性波相互作用
解abdc区这类在两条不 同系的特征线上给定 v 和 ,则可在以这两条 特征线和经过它们端点 的另两条特征线为界的 曲线四边形中求得单值 解的问题,常称为 Darboux问题或特征线 边值问题。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如果用 来表示,则上四式可化为:
d b
d
b
d
d 0C
d 0C
d b b d
d c d c
b a b a
d c
c
b a
b
a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设有一长为l 的均匀等截面杆, 原先处于静止的自然状态。两端同时 受到突加恒速冲击载荷,其值在右端 为 v3 0 ,在左端为 v4 0 。于是在 杆中有迎面传播两强间断弹塑性拉伸 波。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强间断弹塑性加载波相互作用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两波相遇前,和弹塑性简单波的情 况完全一样。图中0,1、2、3、4各区 的状态均可作为已知,即: 0 0 0 Y 1 2 Y,1 2 0C0 3 1 0C1 (3 1 )
d E m E m X X dX
b1
0C02
d d m 0C02 m X dX dX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卸载时杆的运动学方程和动力学 方程和加载时相同,连同卸载应力应 变关系就可列出卸载区的控制方程组 为:
t X 0 t X m E ( m )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弹塑性材料在经历塑性加载后的卸载 应力应变关系满足弹性卸载假定,即:从 卸载前塑性变形所达到的应力 m 和应变 m 卸载时,不论卸载后是否又重新加载,而 只要应力不再超过 m ,则应力应变间有线 性关系,且其斜率等于加载曲线弹性部分 的初始斜率。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弹塑性波在固定端的反射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弹塑性波在固定端的反射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弹塑性波在固定端的反射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弹塑性波在固定端的反射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弹塑性波在固定端的反射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4-2 卸载波的控制方程 和特征线 弹塑性材料在加载和卸载时遵循不同 的应力应变关系,因而相应地有不同的控 制方程。 在处理既有加载又有卸载的弹塑性波 的传播问题时,必须区分不同的质点在不 同的时刻是处于加载过程还是卸载过程。
d b
d
b
d 0C d 0C
对于杆的左侧有 :
d c
d
c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在界面上应满足质点速度相等 和应力相等条件,即有:
vd vd vd
d d d
由上述四个方程联立求解得 vd , 和 d 。
一维应力下弹性卸载的应力应变关系
用字母上加一横来 表示卸载后的量,则一 维应力下弹性卸载的应 力应变关系可写作:
m E m (4-1)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对卸载区而言, m 和 m 都只是X的 函数,与t无关。 上式对t和X分别求导可得:
2 E 0 C0 t t t
c
d 0C
d 0C
c a
a
c a c a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化简合并后可得:
d c b a
d c b a
上式可改写为 : (d a ) (c a ) (b a )
(d a ) (c a ) (b a )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弱间断弹塑性波的迎面加载 ,引 入 来代替 ,就可应用叠加原理来 求解。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有限差分数值法求解弱间断弹塑性波相互作用
把特征线ab和ac分 别分成m段和n段 ,经 过ab线上诸分割点的左 行特征线和经过线ac上 诸分割点的右行特征线 将把区域划分成许多小 网格,而网格内的质点 速度和应力可以近似地 看作是均匀的。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弹塑性波在固定端的反射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弹塑性波在固 Nhomakorabea端的反射
带有(”)的区域 都是恒值区,在平 面上正负特征线都 是直线,在状态平 面上只对应于一点。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弹塑性波在固定端的反射
带有(’)的区域都是 简单波区,它总是和 恒值区相邻出现。 在状态平面上它 对应于一线段。如果 这线段是正向的,则 平面上的负向特征线 族为直线,而另一族 特征线为曲线。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两弹塑性波相互作用的加载过程, 可概括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 迎面加 载,另一种是追赶加载。 追赶加载只发生在递增硬化材料中, 本节具体讨论迎面加载问题,对材料是 递减硬化还是递增硬化并无限制。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1.强间断弹塑性波的迎面加载
先讨论线性硬化材料的情况, 这时弹性波速 C0 ( E / 0 ) 和塑性波 速 C1 ( E1 / 0 ) 都是恒值。
即:
R d a 2 b a 2 I
弹塑性波在刚壁反射后应力 扰动值加倍。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递减硬化弹塑性材料有限长杆, 其左端(X=0)固定,右端(X=L)在t=0 时受一突加恒速撞击。弹塑性波在 固定端和撞击端间来回反射而逐渐 增强。
第四章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弹塑性加载波的相互作用
卸载波的控制方程和特征线 追赶卸载 迎面卸载 Taylor圆柱撞击试验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4-1
弹塑性加载波的 相互作用
弹性波的相互作用时,加载和卸载遵 循同一应力应变关系,且应力应变关系是 线性的。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时,加载和卸载 遵循不同的应力应变关系。且应力应变关 系是非线性的。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如果 c b
(c b )
,代入下式
b a b a
c a c a
可得:c b 2a ,将其代入下式
d b c a 得: d a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由 (
d
a ) (c a ) (b a ) ,b c可得 (d a ) 2(b a )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弱间断弹塑性拉伸波相互作用
第四章
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相遇前都是已知的简单波,且有:
b a c a
b
a c
a
d , 0C d 。 0C
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