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貌学原理

地貌学原理

地貌学原理
名词解释
填空
判断
绘图题
读图题
大题
第一章绪论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的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内外时间
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则有呈唯独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第二章坡地地貌
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地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溃、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坡地行程的两大重要作用重力和流水作用
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

崩塌形成的条件1。

地形条件2。

地质条件3。

气候条件4。

地震因素5。

人为因素
崩塌堆积形成的地貌类型----倒石堆-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
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滑坡作用力的力矩方程Pa-Qb-fR=0
影响滑坡的各种因素
1.地下水
2.地表水
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
4.地震
5.人为因素
滑坡和断裂同样会形成阶地
土屑蠕动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

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地形成的地形,形似衣裙---坡积物在坡面流水作用下,被带刀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下来的堆积物。

坡地形状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和各种形状组成的复式斜坡。

第三章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河流的水流在流动过程中进行侵蚀,形成各种沟谷地貌,被侵蚀的物质沿沟谷向下游搬运并堆积,形成河漫滩、冲积扇和三角洲等堆积地貌。

凡有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称河流地貌。

读图题河流横坡面结构图【p20】
河流流水作用1。

侵蚀作用2b搬运作用3。

堆积作用
河流的侵蚀作用1。

冲蚀作用2。

磨蚀作用3。

溶蚀作用
溶蚀作用是和河流水流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进行溶解所产生的一种破坏现象。

河流的搬运作用1。

搬移2。

跃移3。

悬移
河流侵蚀基准面河床纵坡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
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影响河床纵坡面的发展
影响河床纵坡面发展的因素
1.水文情况2。

构造运动3。

岩性4。

气候变化
沙坡沙坡的形成是河床泥沙颗粒不均匀与水流不稳定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岩槛形成于构造和岩性有关
离堆山被废弃的曲流所环绕的孤立小丘
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河漫滩的构造--二元趁机结构河流从河床中逮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砂和黏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是由河床侧方移动沉积的粗砂和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

河漫滩的发育取决于许多条件水文、植被、气候、地质和地形。

泥石流山地沟谷中含大量松散固体碎屑的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和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泥石流的类型根据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质地和含量可划分为泥流、泥石流和水石流三种
洪积扇山麓带长处与构造下沉状态,地形坡度急剧变缓,河流水流分散,流速减慢,一部分水流神楼地下,因而山地河流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一个半锥形的堆积体,平面呈扇形。

洪积物干旱区或半干旱区的河流,在出山口堆积的洪积扇沉积物。

三角洲的形成条件河口区的堆积作用超过侵蚀作用而形成。

1。

泥沙2。

河流侵蚀搬运能力3。

河滨区水深较浅。

河流阶地的成因1。

构造升降运动2。

气候变化3。

侵蚀基准面下降形成的阶地4。

河流袭夺
河流阶地的类型1。

侵蚀阶地2。

基座阶地3。

堆积阶地4。

埋葬阶地
读图题【p55】
第四章岩溶地貌
岩溶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温现象和地貌现象岩溶作用地表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和物理作用过程,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的改造作用。

地表岩溶形态1。

傛沟和石芽2。

落水洞和竖井3。

漏斗4。

溶蚀洼地5。

岩溶盆地6。

干谷、盲谷和伏流7。

峰从、峰林和孤峰
地下岩溶形态1。

洞穴2。

地下河和岩溶泉
岩溶地貌法语和组合分为地带性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阐述题【p73】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热带岩溶和温带岩溶
第五章冰川地貌
区域在高山和高纬地区,气候严寒的区域
雪线出的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
雪线受1。

温度2。

降水量3。

地形的影响
冰川类型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1。

海洋性冰川2。

大陆性冰川
按冰川的形态、规模和所处的地形条件1。

山岳冰川2。

大陆冰川
冰川地貌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水堆积地貌。

冰川擦痕冰川搬运物多是碎石,则在谷壁基岩上场刻蚀成条痕或刻槽。

(不是冰川作用的特有现象)
大陆冰川类型多为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
特征山地冰川地貌组合有明显的垂直分带规律
第六章冻土地貌
世界上冻土总面积约为3500 万平方公里,占地球全部大陆面积的25%
主要分布在东北北部地区、西北高山区及青藏高原地区
冻土厚度所有地理条件的影响
1.气候的影响
2.岩性的影响
3.坡向和坡度的影响
4.植被和雪盖的影响
冻融扰动构造(冰卷泥)当活动区层于每年秋末自地表向下冻结时,由于底部的永冻层起阻挡作用,结果使其中间尚未冻结的融区(含水土层),在上下方冻结层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形成各种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弯曲结构。

【P101】
冻土的地下冰有多种形式冰脉和冰楔
热喀斯特洼地因温度升高,地下冰融化引起地面塌陷所形成的各种洼地。

第七章荒漠地貌
分布范围南北纬15°~35°之间,由副热带高压引起的干旱荒漠;另外在北纬35°~45°之间的温带、暖温带大陆内部的干旱荒漠
凤的搬运作用1。

悬移2。

跃移3。

蠕移
风蚀地貌1。

石窝2。

风蚀蘑菇和风蚀柱(它是由近地面的风沙流的含沙量较大,对岩石下部侵蚀较强而形成的。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