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F-87)2.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F-89)3.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4SC-2001年修订版)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F-2001年修订版)5.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F-9F)7.招标设计任务书及规划条件书二、项目概况安徽无为明星电缆工业园占地约24.47Ha,东西均为民宅,北接其他工业基地,南临自然生态河流,高新大道南北穿越该地段,形成天然的大视野背景。
其中一期建设项目7万平米左右(4幢厂房和配套设施用房);二期建设项目10万平米左右(科技研发楼、综合办公楼、职工公寓、生活配套用房)。
一期、二期建筑群既能独立使用、互不影响,又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整体规划建筑气势如虹,分区明确,合理安排人、车出入口,并与外围的市政道路有良好的衔接关系。
建筑内部空间开合有致、简洁明确,流线清晰合理、方便快捷。
规划整体风格明快而大气、势如破竹的现代造型与水天相接的景观环境,将成为无为县高沟镇熠熠生辉的新“旗舰”,充分体现了“今日明星电缆,明日电缆明星”的企业精神。
三、设计原则——多维度的表达1、城市的新地标作为无为县高沟镇的重要科技产业场所,该工业园是通向更广阔视野的窗口。
在这个意义上赋予了规划建筑群在城市中的重要位置。
规划地段南临自然生态河流,高新大道南北穿越地段,天然的大视野和强烈的视觉轴线成为需要表达的设计要义。
强调在沿高新大道的视觉冲击效果,并着力塑造了面向城市主干道开阔区的标志性特色。
入口广场与喷泉水池如日月相伴,而园区综合办公楼以拔节之势与南边的平坦的自然河流形成鲜明对比。
整体建筑既彰显着城市气魄之美,又隐喻着城郊山水的底蕴之气,必将成为城市的新地标。
2、从城镇走向区域的整体观基地的整体性表现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统一。
本方案用地较为自由,但依然考虑到与周围城镇建筑的协调关系。
建筑群纵横平衡,基地内部南北向建筑取得内在的一致,通过对工业园中心广场的设计明确入口广场的中心感,并形成城镇序列轴线,入口广场处一条绿色长廊将基地东西两个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对科研楼和综合办公楼的立面整合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联系。
该绿色长廊向东和东区的景观轴相交于东区的中心景观区,而东区以中心景观区为中心,向外发散道路,将东区内部职工宿舍和工程师别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东区景观轴向南和沿河景观带交会于沿河广场,而沿河景观带位于基地东区南边的广场和科研楼南边的基地内部的小游园又有轴线关系,这样绿色长廊、景观轴和沿河景观带三个最主要的景观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基地中心建筑群向心性使整个基地成为一个整体。
3、与自然的“人本”和谐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充分重视城镇地段特色的前提下,贯彻生态原则与效益原则,力求塑造一个具有生态内涵、经济效益而且个性鲜明的“水景生态”高尚工业园。
水的引入既闪烁着科技之灵性,又辉映着现代科技之伟岸,形成一种碧波徜徉、绿意盎然、自然和谐、节约能源的生态环境。
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生产办公的健康生活,运用科学规划形成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及清新的区域环境。
四、设计创意——几个要点的展现1、集中与灵活本方案用地较为宽松,为合理的利用土地凸现区域特色,设计了综合办公楼和科研楼的一体化布局,使空间集中而明确。
西区4幢厂房整齐而有序列,而东区职工生活区则规划的相对灵活,两个方向的曲线的相互交汇的道路布局使得生活区很活泼,体现了使用的灵活性,利于职工休息和生活。
2、观景与景观基地东西均为民宅,北接其他工业基地,南临自然生态河流,高新大道南北穿越地段,为了实现高沟镇总体规划新蓝图,观景与景观的设计也有重要的意义。
从景观上看建筑整体虚实变化,内外空间自然流动、层次丰富,形成轻巧、通透、变化的复合形态。
特别重视自身环境的塑造,结合水面廊台、广场花园形成多轴线、多视点的开阔画卷。
从观景上看注重入口环境的塑造和各层休息区的视野,使情景交融,赋与空间以情感的力量。
而南向直指沿河景观的景观轴、东西向的绿色长廊,共同构架了城市意义上的观景效果。
3、开放与开朗现代生产办公在室外空间布局上越来越开放,以期获得最大的使用效率和使用灵活性,同时给建筑赋予了开朗的气质,符合现代生活的审美情趣。
拒绝封闭、强调沟通也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基地规划建筑形象开朗的气质更明确了这种理念,展现了科技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
4、气势与细节作为高沟镇的重要产业基地,明星电缆工业园的建筑群应有一定的气势。
所以建筑造型处理上力求完整、简洁,突出整体体量的气势和力度。
而细节的凹凸处理与百叶、遮阳板的结合丰富了建筑肌理,又恰当真实的满足了采光需要,使含蓄的个性气质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升华,形成高品位的建筑体验。
特别是在细节上借鉴生态技术的新成果,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具体设计充分利用地形,建筑布局尽量坐北朝南,争取生产、办公、生活的良好朝向与景观。
基地建筑群设计有多种组合方式,规划统一而富有变化,保证开发的灵活性;同时充分利用周边环境,改造水系,通过基地内东西两区的景观轴线和建筑层次创造出丰富的立体景框。
1、建筑设计:一期建设项目:A、4幢厂房均为84m X 200m的平面设计,单层,钢结构,高13米,立面造型富有现代气息,位于基地西区内整齐排列。
B、食堂面积约4000平米,可以同时供应600人就餐,建筑内还布置了浴室和其他服务设施,位于基地东区内,和综合楼在一起考虑设计,因而和综合楼统一为一个整体,但建设时可以先后建设。
二期建设项目:A、科技研发楼面积约9000平米,六层,功能包括展览、大会议报告、办公、科研,位于基地西区,和综合办公楼紧邻,造型设计因而考虑了综合楼的设计,和综合楼立面效果统一而有对比。
B、综合办公楼面积约19000平米,位于基地东区,为一16层的高层建筑,是整个工业园的标志性建筑。
具有时代精神的造型设计和从细部着手的立面处理,建筑在体块构成上结合周边环境,充分体现园区的自我表达。
整个造型注重场地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有效结合,使伸展的弧形体量与中心园区广场、主楼形成完整统一的效果。
并在一二层局部架空引入灰空间,使得视野开阔通透,又运用大尺度的柱廊作为建筑语汇,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畅快、纯净之感。
立面设计运用体块穿插交接、材质的虚实对比,以及玻璃幕墙和百叶交织的肌理变化,传达丰富的建筑信息和语汇,给人以整体精练、细部耐读的知觉体验。
色彩以灰褐色为基调,清新质朴,与周围建筑相协调,间或穿插一些出跳的色彩,突出科技创业园的活力。
局部采用金属穿孔板与遮阳板相结合的构造方式,既贴近自然又不乏风尚潮流之感。
与一期的食堂建筑相呼应,综合楼平面功能布局明确。
四层裙房的底层为综合楼的餐厅,2、3、4层为大空间办公和会议室。
建筑各个部分有单独出入口,又结合环形水域形成的柱廊相互连接,使流线清晰便捷。
裙房沿主入口广场环内侧为主要人流方向,环外侧为主要辅入口,使人、物分流使用、畅通合理。
平面成卵形的主楼,标准平面层为一四星级酒店,三层以下设休息厅、及集中办公空间;核心筒按国家规范设置交通电梯、消防楼梯及货运电梯、管道井、设备间、卫生间、开水间等,使用合理、流线清晰。
C、户型设计:职工宿舍的设计考虑到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反应到平面户型设计中,我们主要作了如下的改善:强调住宅平面的紧凑性,实用性,尽最大努力做到物有所值;更加强调住宅平面的多元性,尽量满足各种住户的需求;设计中更强调住宅内空间的趣味性,以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精神上的需求;强调住宅平面的日照、采光、通风,以及室内外空间和景观的相互融合,保证每户有最大的自然接触面。
阳光二居室——起居室落地景观窗,主卧室朝南,提供给人们最长的日照时间,是节能的最佳户型,面积约为120平米。
经典三室二厅一卫——室室通风,阳光厨房,户型紧凑,彻底的摒弃以往户型华而不实的弊病,体现了设计的精致感和人性化面积约为140平米D、工程师别墅面积约为每户300平米,为一联排别墅,每幢建筑有4户,共5幢建筑20户,造型新颖。
2、道路交通设计基地内道路由区内主干道,次干道和宅间道路组成,西区生产区道路规整而宽阔,便于厂区内机动车的运行,采用货流和人流分流的流线,中心住入口为人流住入口,北边次入口为货流主入口,南边次入口为货流出口,这样人和货就完全分流运行,互不干扰;东区生活区内道路由中心景观区向四周发散,道路规划灵活,具有向心性,有助于丰富职工生活。
3、绿地系统设计西区生产区的绿化由建筑间绿化,广场绿化,道路绿化组成,主要绿化空间是科研楼北边的科技广场和南边的小游园,以及沿河景观带。
东区的绿化与小区结构相适应,绿地系统按小区级公共绿地----住宅群落绿地----宅间绿地三级设置。
小区游憩中心属小区级绿地。
在保证绿量的基础上,绿地与水体,雕塑、小品、硬地等有机结合,方便各个年龄段的居民需求。
按精品设计,以提高小区的档次与品味。
在多层住宅群落内,结合住宅布置,形成多种类型的住宅群落级绿地。
住宅群落级绿地均应考虑小块活动硬地,简洁而有趣味,满足老年、儿童就近活动需要。
宅间绿地则强调绿量为主,为整个小区铺上浓重的绿色基调。
小区三级绿地系统以人行流线有机穿插组合,形成统一、丰富的绿地景观。
绿地设置充分考虑规划用地内现有高大乔木的保留与合理利用。
凡不影响住宅与道路设置的高大乔木,原则上均予以保留;确需移植的在小区内就近移植。
区内应结合地形与住宅山墙等进行垂直绿化,增加绿量,美化空间,强化小区的绿化与生态效果。
小区北部边界应密植高大乔木,起屏障作用,适当阻隔周边较差的景观。
4、管线综合规划本区规划管线包括电力电缆、路灯电缆、电讯电缆(有线电视电缆、宽带网),给水管、中(低)压煤气管,雨水管、污水管七类管线。
区内管线均采用地下敷设方式,与古泉路管线相接。
管线布置原则、管线交叉处理、管线覆土深度、管线之间及其与建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管线交叉的垂直净距等控制指标,均按《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执行。
管线综合规划具体内容如下:A、电力规划(1)该工程分为工业厂区和住宅生活小区两部分,本设计采用两个开闭所,工业厂区内设置一个开闭所,住宅区内设置一个开闭所。
(2)工业厂区设计采用一路10KV电源埋地引入开闭所。
住宅区采用两路10KV电源埋地引入开闭所,两10KV电源互为备用。
(3)生活小区内设三座箱式变电站,环网供电,要求在低压侧进行无功补偿。
(4)为合理交费,便于供用电管理,该小区住户采用一户一表制。
(5)小区内高、低压电缆采用穿排管方式敷设,管孔应留有一定备用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