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千五百多年前走来,他谈仁,说义,讲礼,论孝。
他所说的核心是什么?中国政法大学方尔加教授将带我们走进孔子学说,走进这位老人的内心深处。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孝的故事。
我们可能听说过王祥卧冰的故事。
晋朝时期王祥的母亲病了,想吃鱼。
王祥就蹲在冰面上,用体温融化冰块。
然后捕鱼给母亲吃。
南宋著名的词人陆游也是一个例子。
因为他的母亲不喜欢唐婉,虽然陆游和妻子唐婉的感情很好,但他却为了孝顺母亲忍痛休妻。
从而给后世留下了那首著名的伤感词作《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陆游和王祥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孝心。
但这是真正的孝吗?春秋时期的孔子在《论语》里也多次提到了孝。
陆游和王祥的做法和孔子提到的孝是一回事吗?)孝是我们中国人最不陌生的道德。
尊重老人,尊老爱老。
这个道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深层的道德、最普遍的道德。
不管是哪个民族、不管是哪个地区、不管是什么职业、不管是哪个年龄段人们共同认同这个道德。
孝这个道德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很早很早人们就崇尚这个道德。
孝在最原始的文字里头,在卜辞里头他的形状像一棵树。
树上面枝繁叶茂,上面有枝叶,底下是根。
不管你枝叶多么复杂,多么繁多,你都根源于一个根。
你的生命力在根,你都来源于根。
我们中华民族最大的祖先,最大的老。
我们是炎黄子孙,有炎帝、黄帝。
我们是炎黄子孙。
所以孝在中华历史上,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是最重要的道德。
孔子本人是非常非常重视这个道德的。
孔子的《论语》里头孝这个字出现了17次。
据说宋朝,北宋王朝宋太祖在他夺取天下以后,他声称要以孝治天下。
宋太祖的宰相赵普说过这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个半部《论语》治天下应该说和宋太祖说的以孝治天下是一致的。
为什么呢?《论语》里出现孝字出现了17次。
《论语》一共20章,这17次出现孝,有15次在前10章。
所以他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后来到宋太宗继位以后,赵普去世了。
去世的时候,人们去翻他的匣子,据说,传说就是一部《论语》。
而且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这个孝的道德非常重要。
孔子有个学生叫有若,有若曾经讲到了孝。
有若讲孝、有若论孝,应该说反映的就是孔子的思想。
应该属于孔子思想的组成部分。
他把孝摆在非常高的地位、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若说“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鲜也。
”(《论语》)。
就是说这个人在家里头,如果能够做到孝顺父母,悌爱兄长,既孝又悌,和家里人和和睦睦。
特别是孝顺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在外面就不会当叛臣,不会犯上。
这就是说,在家是孝子,在外是忠臣。
因为他在家里我当孝子培养了非常好的道德。
他在外面也会忠实履行自己当臣子的职责。
好好的尽心尽力为国家做事情。
接着有若说“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为之有也”(《论语》)。
这人平常不好犯上,对上面都是很尊敬,坚守自己的职责,服从上面的调遣,服从上面的命令,这样的人不会作乱。
然后有若又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什么意思呢?就是君子治理国家先抓住根本。
抓住根本就符合“道”。
抓住根本就不会偏离“道”。
最后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
说你要做到仁爱,仁爱就是根本。
整个国家的治理要充满着仁爱的精神。
仁爱精神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孝悌就是仁爱的根本。
说你抓仁爱,让人们有仁爱的精神,培养人们的仁爱精神,得从根本上来培养。
什么是根本呢?什么是大本呢?孝和悌。
当然其中最主要的是孝。
孝顺父母,悌爱兄长,其中主要的是孝。
孝悌是根本,先从这个道德来培养。
我们平常老说要对人们进行精神文明教育。
道德教育,树立这个道德、树立那个道德、树立远大的道德、树立最美好的道德。
但是你说这些东西说的很大。
这些大的道德,这些长远的道德,美好的道德要通过一些具体的道德来实现。
而且你培养的时候要从具体的道德来开始培养。
就像我们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你再做多么伟大的事业,你也得先从一些具体的事情开始。
这么美好的道德,伟大的道德,仁爱的精神,从哪个道德来具体的开始培养呢?就是孝,从他来开始培养。
所以孝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们一般认为孝只是对老人孝顺,却不会想到孝对人的道德培养也是很重要的。
在家是孝子,在外是忠臣。
其实很有道理。
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岳飞,也正是因为是孝子,在家能尽孝,在外才会尽忠。
而通过前几天的讲述我们也认识到“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尽孝和讲仁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为了说明孝的重要性,我们来把孝和其他一些道德联系起来,我们来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把孝和仁联系起来,仁这个道德是孔子思想中的最高道德。
仁是什么?仁者爱人,就是爱,就是内在的真诚的爱的情感。
孔子说这个道德是非常非常难做到的。
我们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孔子有个最得意的学生——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好的学生,颜回死了以后孔子非常非常的痛苦。
孔子说“天葬予,天葬予”《论语》。
就好像天要抛弃我。
颜回这个学生死了以后给孔子带来这么大痛苦。
但是像颜回这样好的学生,颜回这样有道德的人,孔子说颜回也顶多能够连续三个月不违反仁。
意思就是说连颜回这样的人都不能够长期地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做到仁。
仁简直太难了,他也就三个月不违反仁。
所以仁这个道德是最高的。
仁这个道德强调的是人们的一种内在信念,强调的是一种真诚。
仁这种道德他是比较抽象的。
他要通过一个具体道德来体现。
在具体道德中那种道德最能够体现仁呢?仁可以通过很多具体道德来体现。
你比如孔子也讲过“恭,恭敬;宽,宽厚;敏,敏捷;惠,恩惠”。
这些都是道德。
但是在孔子看来最能够体现仁的道德的、能够更好的、集中的体现仁的道德的莫过于“孝”。
孝是最能体现仁。
仁也能够通过其他道德来体现。
但是最好最好是通过孝来体现,孝是最能体现仁的道德的。
为什么孝能够体现仁的道德呢?因为孝道最讲究内心真诚、没有代价、不是为了别人,就是我的内心,就是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仁不就是这么一种道德吗?仁就是讲内心,而孝这种道德是最强调内心,所以孝最能够体现仁的道德。
比如有人问什么叫孝?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
这是什么意思呢?说现在很多人说孝顺父母就是能够养活父母。
养活父母什么意思?父母要吃,给他吃。
要穿,给他穿。
要居住,给他居住。
父母需要物质,有什么物质需求,有什么物质的待遇,我都给他。
能够养活父母。
孔子认为不是这样。
(孔子)说你对你们家养的狗,养的马,你也得满足他们得物质需求啊。
孝和养狗马不同,最大的区别是内心真正的尊重父母。
发至内心的那种情感。
发至内心的一种道德。
还有人也问孝,孔子也回答了,也这么回答,也是这个意思。
当时孔子有个学生叫子夏,问什么叫孝,孔子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僎,曾以为孝乎”《论语》。
什么意思?家里有事情了,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儿女抢先去干,不让父母干。
好不容易有点酒,有点肉,有点好吃的,给父母吃,子女可以不吃。
仅仅这些就是孝吗?孔子说,这些还是不是,那么什么是孝呢?还是我们说的内心真诚。
孔子说了,有事情你自己去做,有酒食给父母吃,可是你的色难(面色很难看)。
(孔子)说你虽然能够给父母做事情,给父母吃好的,但是你的脸色很难看,你这还是不孝。
真正的孝是什么呢?脸色不能难看,是你真诚的真心的爱你父母。
所以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孝不能光追求形式。
孔子说最高道德仁就是这样,仁不能够停留在形式上。
要内心真诚的爱别人,讲仁的时候,不能够光表面上互相赠送礼品、敲钟打鼓,互相说好听的话,互相敬酒。
这是仁吗?这不一定是仁,还得看你的内心。
如果你内心真诚的爱对方,那你才是真正的仁爱。
那么孝就是这样。
如果你内心真的对父母好,真正的关心父母,真正的尊敬父母,那才是真正的孝。
不要光讲究那些表面的形式。
这里我们要联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
我们现实生活跟过去那种家族社会不一样。
现在很多人远离自己的父母,到远方去工作,这是很普遍的。
你不可能像古代那样,整天在父母周围伺候父母,直接去伺候父母,这是不可能了,也不必要。
因为现在条件跟过去不一样了。
现在父母有其他的保障,有其他的方式来得到合理的照顾。
那么现在情况不同了。
但是有一点还是和古代一样的。
就是孔子说的内心真诚,你虽然离父母非常远。
父母在大南方,你在大北方,甚至你可能在地球的另一边远隔千山万水,非常远。
但是你完全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你对父母的那种真诚的爱、真诚的尊敬,而且现在条件也允许啊。
现在很多人有钱了,你可以给父母买这买那,你可以回家的时候给父母买很多东西。
但是父母并不一定真正的快乐。
父母真正的快乐,父母真正希望的是你对他的情感,你的心想着他。
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孝的情感呢?这种孝的情感是不是光通过课堂的老师去讲,人们就能够做到呢?这种情感就能够产生呢?不是,当然也需要别人讲,也需要别人去培养,这种孝的情感,这种道德的产生,他是在生活中形成的。
在生活中形成的,在人们头脑中他是最不容易被抹掉的。
他是人们最不容易放弃的。
知识有时候通过知识的讲解,通过知识的讲解进入你头脑中的东西可以放弃,那个东西不可以放弃。
他渗透到你的每一个细胞当中。
跟你的生命力已经合一了。
就这么形成的。
孝这个道德的培养,应该说是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中非常非常重要的。
孔子儒家道德的培养,特别重视:道德完全出于自律、道德完全出于我们的内心、完全是我们内心真诚的信念。
我信这个东西,不为什么,没有什么功利,没有什么好处,我就这样。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
“古之学者为己”,什么意思?古人(孔子)想像的那些圣人,他学习的是为了什么啊?为了完善自身。
不为什么,没有什么功利。
他不像现在的学者的学习老是给人家看的。
老是想通过这种学习得到什么好处,让别人夸自己,他老有功利的心。
古代的学者不一样,古之学者为己,他是为了完善自身,不为什么。
孝也是这样。
你为什么孝啊?不为什么,就这样。
既然就这样,既然不为什么,所以我就这样,不会变化的。
别人在这,我这么做。
别人不在这,我也这么做。
如果我孝是为了别人的话,那就坏了。
那就别人在这儿,我孝。
别人不在这,那我就不孝。
别人在这,我这么做,别人不在这,我就不这么做,就会这样。
那就不是自己的本性。
不是自己真诚的情感。
既然是我的本性,既然是我真诚的情感你在不在这,我都这样,我永远这样,这就是我的秉性。
所以孔子说过这话“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父亲在,看你的志向,看你的想法,就知道你是什么人。
父亲去世了,那就看你的行动了。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也”——《论语》。
把父母那些好的东西,把长辈那些好的传统,你都继承下来。
长期的把他坚持下去。
那你就是孝。
所以《孝经》里说孝是什么呢?“孝是善继承人之志也”善于继承人的志向,继承人的思想。
“善述人之事也”。
把前人的那些好的事情、好的做法也继承下来,加以发扬光大。
所以我们说孝讲究的是一种真诚。
(只有发至内心的真诚才有发至内心的孝顺,那么孝顺应该怎样表现呢?孔子认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是他的第一层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