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忠孝观
孔老人家的“忠孝观”是中华民族区别世界上其它民族最大的文化特质,在思想上、文化上、生活上、政治上一直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
何谓“忠”,就古代而言,忠就是忠君。
《说文解字》中“忠”的解释“忠,敬也,尽心曰忠”指的就是要对君王竭心尽力,诚实负责,它的含义有忠诚、忠实、忠信等思想道德品质,应该说这便是孔子忠的定义。
就现在我们而言,只需要大道忠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要求,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要诚实可信,这是一个人良好道德修养的表现。
孔子一再告诫底子要“与人忠”。
据《论语。
学而》的记载,它是一种人应该具有的品德和行为准则,也是孔老夫子提倡做人应具有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
另一方面。
“忠”也是指在政治范畴特定的君臣关系。
鲁定公曾经问过孔子:“君事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我以为这就是可以理解为“臣子尽心去做君王安排的事务”。
放到当今社会,也就是指那国家工资的公务人员,需要尽心的去做单位安排的事务。
再后来所谓的什么三纲五常中的忠,则早已是变了一番模样,它指的是绝对的服从,跟孔子的思想完全的相悖。
再就是和为孝,孔子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至仁之本,教化的源泉,血缘亲情关系是人类先天所共有的。
因此,《孝经。
开宗明义》就记载: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业。
”也就是
说,父子关系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关系,孝是中国社会上自天子、下自贫民都应当恪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中国社会能够统帅其它一切道德规范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孔子非常重视子女对父母的孝,其中尤为重视子女对父母的内心感受的关怀及他们情感上获得的满足。
如果子女仅仅在物质上给父母关怀,做到了“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仅仅只是达到了孝顺的根本要求养,还不是孝。
因此,孔子的孝也就是在养的基础上加以引申和扩大,产生了如恭、顺。
敬、爱等。
要使父母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子女必须“动之以情”,站在父母的立场,为父母着想,使父母不为儿女担心忧虑。
给父母天伦之乐,让父母感到精神上的愉悦,“父母在,不远游”,《论语。
里仁》让父母能看到子女在眼前,情感最满足,从而做到“不登高,不履危”。
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立身。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因而可以看出孔子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
忠孝长城,说不清它的起点,更没有终点,因为忠孝二字早已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精神之中;因为忠孝二字早已澎湃地流淌在我们的民族气节之中。
而只要中华民族不倒,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的气节就永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