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教学与期末考试考研大纲参考版2017年2月前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管理学》课程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和会计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管理学》以经济管理工作为逻辑起点,以本科学生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科学管理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以及发展趋势,为深入掌握各门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基本掌握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所需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的工作。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系统的经济理论知识,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工作能力,能够有意识地规划个人职业生涯。
《管理学》知识来自对不同经济组织长期经济活动有益探索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运用综合分析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理解其内容,领会其实质。
《管理学》知识与组织生存的客观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动关系,其知识体系、内容结构充满变化,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站在客观环境的角度进行学习,以掌握《管理学》知识的本质。
先修课程要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本课程计划54学时,3学分。
选用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管理学》(第三版)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案例讨论、自学相结合。
考核方法:闭卷笔试。
注:※符号标注的内容由任课老师自主安排讲授,不在考试范围之例。
第一章管理和管理者的工作一、学习目的理解管理的含义与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及其性质。
二、本章内容第一节管理的含义一、管理的条件共同劳动;组织;组织目标二、管理的定义(教材第5页)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过程与管理职能一、管理过程(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2004.4,第9页)管理过程是一组进行中的决策和工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从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它的含义在于,当管理者进行管理时,他们的工作通常以连续的方式体现出来。
二、管理职能(格里芬:《管理学》第9版,2008.4,第7页)1、计划:设定组织目标并决定实现目标的最佳手段。
2、组织:决定资源和活动组合的最佳方式。
3、领导:激励组织成员为组织利益最大化而工作4、控制:监督和纠正当前活动以保证目标实现。
第三节管理者和管理工作一、管理者的定义(格里芬:《管理学》第9版,2008.4,第6页)管理者是以执行管理过程为职责的组织成员,负责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
二、管理者的类型(格里芬:《管理学》第9版,2008.4,第9页)管理者依不同层次、不同职能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以及营销、财务、运营、人力资源和行政等专业管理者。
三、管理者的角色(教材第7页)1、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2、信息角色:监督人、传播者、发言人3、决策角色: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四、管理者的技能(教材第8页)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五、管理工作的性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本章重点掌握管理定义、管理职能、管理者角色与技能的结论。
二、本章难点提示从管理的产生条件理解管理定义的多样化。
从管理服务于经济组织的实际需要、从客观环境的变化特征和人主观认识的三个角度理解管理职能和管理者角色与技能的表现形式。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学习目的了解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认识管理理论的本质特征:环境适应性。
二、本章内容第一节古典管理理论(教材第13-18页)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泰罗制)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管理活动、管理职能、管理原则)三、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官僚组织)第二节行为管理理论(教材第18-20页)一、梅奥与霍桑实验二、人际关系运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麦格雷戈(X理论、Y理论)第三节现代管理理论(教材第20-22页)一、数量管理理论二、系统管理理论三、权变管理理论四、全面质量管理※第四节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一、学习型组织二、精益思想三、业务流程再造四、核心能力理论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本章重点掌握科学管理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内容:泰罗制、法约尔14条管理原则、韦伯理想组织研究、梅奥行为科学研究、管理科学理论、系统理论、权变理论;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管理理论新发展的主要内容:学习型组织、精益思想、业务流程再造和核心能力理论。
二、本章难点提示从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理解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一、学习目的认识管理活动与组织环境的逻辑关系;掌握组织环境、组织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其对组织管理活动的影响。
二、本章内容※第一节组织环境一、组织环境的含义:对组织绩效造成潜在影响的力量和机构。
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部分。
二、一般环境政治与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技术因素、国际因素三、任务环境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管制者、利益集团、战略合作伙伴四、内部环境所有者、董事会、雇员、物质环境第二节组织文化一、组织文化的概念(教材第220页)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二、组织文化的特征(教材第221页)1、超个体的独特性2、相对稳定性3、融合继承性4、发展性三、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教材第222页)组织文化有三个层次结构,即潜层次、表层和显现层三层。
组织文化的内容包括:组织的价值观、组织精神、伦理规范四、组织文化的维度(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2004.4,第63页)关注细节、成果导向、员工导向、团队导向、进取性、稳定性、风险承受力。
五、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教材第225页)1、确立正确的组织价值观2、强化员工的认同感3、提炼定格4、巩固落实5、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本章重点组织环境的不同内容对组织管理活动的具体影响。
二、本章难点提示组织环境对组织管理活动的客观决定性。
第四章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一、学习目的明确道德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意义,理解影响管理者道德的因素;掌握社会责任的含义及其对组织管理的价值所在。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道德与伦理道德一、伦理道德的真谛(教材第27-28页)1、伦理:为了相互协调,共同生产和生活,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2、道德:在一定风俗习惯下所形成的个人品质与气质。
第二节几种相关的道德观(教材第30-32页)一、功利主义道德观:管理者的决策完全依据其功利结果做出。
二、权利至上道德观:管理者的决策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做出。
三、公平公正道德观:管理者的决策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行事。
四、社会契约道德观:管理者的决策按照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能够接受的社会契约行事。
五、推己及人道德观:管理者的决策按照“合作”、“和谐”、“双赢”的原则行事。
第三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一、道德管理的特征(教材第32-34页)1、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的责任2、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问题3、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4、视人为目的5、超越法律要求6、自律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教材第34-36页)1、道德发展阶段2、个人特性3、组织结构4、组织文化5、问题强度※第四节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教材第33-35页)一、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二、确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三、管理者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四、设定工作目标五、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六、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七、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八、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第五节企业的社会责任一、社会责任的定义(教材第40页)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
二、企业价值观的发展(教材第42页)※三、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本章重点五种道德观;道德管理的特征;影响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因素以及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观的发展。
二、本章难点提示从全面正确认识客观环境变化与组织发展内在联系的角度把握道德与社会责任问题。
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一、学习目的认识什么是科学决策以及如何进行科学决策;理解影响决策诸因素的内在关系;正确使用基本决策方法。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决策与决策类型一、决策的定义(教材第98页)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二、决策的原则(教材第99页)满意原则三、决策的依据(教材第99页)适量的有质量的信息四、决策的类型根据决策的主体不同分类:个人决策、群体决策根据决策的常规性不同分类: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根据决策的确定性不同分类: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第二节决策过程(教材第101-103页)一、诊断问题(识别机会)二、明确目标三、拟定方案四、筛选方案五、执行方案六、评估效果第三节决策风格一、决策风格的含义个体对信息的认识及其反应。
二、决策风格的类型(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2004.4,第171页)1、命令型2、分析型3、概念型4、行为型三、理性决策(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2004.4,第163页)四、有限理性决策(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2004.4,第164页)五、直觉决策(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2004.4,第165页)第四节决策方法一、定性决策方法(教材第109页)1、头脑风暴法2、名义小组法3、德尔菲法※二、定量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本章重点决策的定义、原则和依据;决策过程的内在逻辑;认识并领会决策风格;掌握定性和定量决策方法。
三、本章难点提示根据组织决策的根本目的理解决策过程的内容。
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一、学习目的认识目标与计划的内涵;理解计划编制过程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目标与计划一、目标的含义(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2004.4,第183页)目标是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期望的产出,它提供了所有管理决策的方向,构成了衡量标准。
目标是计划工作的基础。
二、计划的含义(教材第125页)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包括: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分解任务和目标,选择任务和目标的实现方式,规定进度,检查与控制行动结果等。
三、目标与计划的层次(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2004.4,第191页)根据管理层次的不同,目标与计划的层次表现为:高层管理者:战略目标与战略计划中层管理者:战术目标与战术计划基层管理者:运营目标与运营计划第二节计划的类型(教材第128-131页)一、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二、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三、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四、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五、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第三节计划编制过程(教材第134-136页)一、确定目标二、认清现在三、研究过去四、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五、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六、制定主要计划四、制定派生计划五、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第四节计划的组织实施一、目标管理(教材第147-151页)1、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2、目标的性质3、目标管理的过程二、滚动计划法(教材第151-152页)1、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2、滚动计划法的评价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本章重点掌握计划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同计划类型的成因;认识并领会计划编制过程;理解并掌握目标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