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通用5篇)《琵琶行》教案1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程要求:一导入课文问: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典诗歌。
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听录音三、自由读课文文题全解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__]。
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
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曲”篇。
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四、赏析序言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1、写作动机是什么?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五、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问: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析:时间、——夜、地点、浔阳江头、“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六、全体同学精读第二段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
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1、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
2、全诗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析:“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
“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
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
“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
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
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八、全体同学读第三、四段问:请同学们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__的主题句析:江中听诉身世苦同病相怜感慨多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
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前面写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
介绍籍贯和住处、接着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
后面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
生活道路发生大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
嫁作商人妇过着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主题揭露黑暗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白居易任谏管时、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洲司马、[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相同]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
第五段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映、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
最后、用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
一问一答、形象地说明了全诗的主题、江洲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余地。
《琵琶行》教案2教学目的: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第二诗段、以比较赏析为主。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两课时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知道、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们就象艺术孕育的联体婴儿、在《诗经》及以后的很长时期、诗歌既是文学(诗)又是音乐(歌)。
虽然在后来、音乐与文学逐渐分离、但二者仍然互相影响、比如大家熟悉的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唐人的诗歌创作的、而许文学大家在自己的诗文中也给我们描画出了经典的音乐场景。
我们知道的有《老残游记》中的句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一篇写音乐的名篇。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__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本诗的相关文体常识。
1、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
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欣赏相关的书法、图片(大屏幕展示)五、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1、学生对照了解小序、解决字词。
2、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一)江头送客闻琵琶(二)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三)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四)同病相怜伤迁谪(五)重闻琵琶青衫湿六、品味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1、形象的使用。
2、比喻。
以声写声。
七、随堂练习。
大屏幕展示(从略)八、课后思考作业:任选一题。
1、比较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等描写音乐的篇章、写300字左右的赏评文字。
2、听一听古典名曲、写300字左右欣赏文字。
《琵琶行》教案3一、对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1、对比欣赏《琵琶行》、《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中的音乐描写。
2、讨论:白居易和琵琶女感情交流共鸣的原因。
二、学生聆听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扬顿挫、转折起伏。
序曲——急切愉悦——滞涩悲哀——雄壮激越——戛然而止三、重点欣赏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1、学生朗读、体味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过程和情感的变化。
2、讨论:本段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
a、完整的音乐情节的展示;b比喻的使用3、对比欣赏。
(1)各文段的内容从略。
(2)总结文学家写音乐的技巧变化:博喻(多个比喻的使用、以声写声)——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联想、想象意境画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发展到完整的音乐场景的描画)音乐描写的发展越来越高超。
后人在前人的肩膀上给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四、讨论:略五、关于“音乐”的引申扩展。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音乐成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今天的流行音乐走向何方?(学生思考、写400字__)《琵琶行》教案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能力目标: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__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