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散文说课稿3篇

高中散文说课稿3篇

高中散文说课稿一《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曰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

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

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

《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

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

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

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说教法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

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

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

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探讨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赏。

此设计直接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

然后由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题目。

2.介绍作者:川端康成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分别由外祖父和舅父托养。

19xx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作家生涯。

小说《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国》(1937),《千只鹤》(1951),《古都》(1957)等.它们"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川端康成因此获得19xx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

川端康成继承了大和民族文学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

由于受佛教影响较深,故其作品常带有消极悲观情调,荣誉也不能解脱他思想的颓废和空虚,19xx年x月x日,他终于口含煤气管自杀,终年73岁。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首先指定学生朗读第三段内容,然后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感悟接着让学生评价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能否说说他们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过这个过程的阅读,学生就能整体把握到文章的一个观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同时也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们身边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们平常没有留心,让学生明白平时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现海棠花的美的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点起来,我一个人凝视着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

”、“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然后教师小结:作者能够发现司空见惯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为"静";二为"孤独"。

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自学,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观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找到并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现的有关艺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思考对于这些艺术作品作者持什么态度,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借此让学生再去读文章,关于这些内容的段落,明白这些艺术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能够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能够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6.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师此时再加以总结,学生就对内容有了更明确的理解。

教师小结: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写起,阐述了自己对美和审美的三个观点,即: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亲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艺术品能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

这三个观点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7.学生对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然后再进行迁移拓展就顺理成章了。

设计一个迁移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出示一个名家描写自然美的语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幅清幽的山水图,也请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话把它描述出来。

8.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的含义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

教师可举例引导如:(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为什么说盛放的海棠花的美含有一种"哀伤"?明确:海棠花在夜间是不眠的,然而其盛放的美却无人发现,无人欣赏,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背后有什么隐蒇义?明确:①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②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一些美好事物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就能不断发现美。

③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接近无限的自然美。

9.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是一篇谈论美学问题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

其实美无处不在,美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应该感谢川端康成,他告诉我们只要细心地去寻找,用心地去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美,感受美并能创造美。

那就让我们以这种美好的心态去拥抱我们灿烂的明天吧!高中散文说课稿二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鸿门宴》是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节选自《史记》。

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

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一个巨匠,一部巨著: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和方法目标:两个英雄,两种性格: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和价值目标:三种认知态度:①学以致用的态度,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②领悟态度:分析项羽悲剧的原因,到底“败”在哪里?领悟良好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③分析态度: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个性化的分析人物,如何认知项羽与刘邦?(开放性问题)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汉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汉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①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②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二、说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一种技术。

根据该课的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老师范读,整体感知,筑好文言基础墙。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学习共同体3、拓展延伸,启迪心智,创设课堂训练营。

三、说学法1、纸上得来终觉浅,圈点、勾画、批注法,学好文言基本功。

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脑手并用,破疑解难在其中。

四、说课时安排《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五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初读) 第二课时: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熟读) 第三课时:进一步梳理文言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精读)第四课时: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赏析,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由学生自主认识到人物的性格,悲剧的原因等问题。

(赏读)第五课时:补充课本教学内容:同学生一起阅读古今关于刘邦项羽的一些篇章:让学生投入进来,把握自己眼中的项羽。

(展读)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采取五步学习法:初读-熟读-精读-赏读-展读(板书)五、接下来针对第四课时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一、说教学过程1、疑问导入,激发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气氛,我的开场白是这样安排的:提起项羽刘邦,提起楚汉相争,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

项羽:少年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扬名天下。

刘邦: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而景从,发兵沛县。

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样的两个英雄人物,为什么一个被围垓下,枭雄末路,悲歌别姬,最后自刎乌江。

而另一个却能成就千秋霸业,建立大汉王朝呢?由此激起学生的探求兴趣。

2、发散思维析人物因为本单元的探究性学习任务是:走进小说人物,所以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点。

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层层设疑,步步引入环节)(课件展示)(一):鉴赏人物作品(1)、鉴赏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请男同学齐读,读出其雄奇壮美的王者之气,分析在大气磅礴之中含有怎样的可贵的思想:求贤如渴,居安思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