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课教学反思6篇
生物实验课教学反思篇1
生物科学实验是以认识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实践。
它不是盲目的行为,而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
在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意念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是思维的结果。
所以,生物科学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
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而科学素质的培养又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
内容。
本文结合初中生物实验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
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
但是,单纯由“实验”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
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
比如,从生产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不断明确实验目的意义,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等等。
通过这些手段,及时地把学生的直接兴趣发展为间接兴趣。
思维总是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
当一个人产生必须排除困难的需要,或要了解某一问题时,思维就活跃起来。
实践证明,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
我们要善于利用实验中的[观察与思考]、[讨论]等栏目中的问题,以及在辅导实验的教学中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科学思维方法的首要问题是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即解决问题的程序。
例如,〈观察鼠妇活动〉的实验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观察发现问题。
为什么在花盆下、石块下等处容易找到鼠妇?这些地方有什么
特点?其次,提出假设(对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猜测和解释)。
1。
鼠妇的活动可能与光照条件有关。
2。
鼠妇的活动还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关,等等。
第三步,设计实验,验证假说。
在这个阶段,实验的目的任务、方法、材料、装置等等都
是根据假设来确定的。
所以,实验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假设(当然还有赖于学生对有关科学知识
的掌握情况)。
1。
先检验“光照”对鼠妇活动有无影响。
2。
为了消除无关变量的干扰,突出自变量,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联系,必须创造一个除“光照”以外其它条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两处相通的场所。
把一定数量的鼠妇放在其中,观察鼠妇在明暗两处的数量分布情况。
第四步,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推导结论验证假设的真伪。
通过“鼠妇实验”,要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问题→假设→实验→结论。
初中所有的生物实验几乎都体现了这条思路,这里不再重复。
需要说明一点,科学的“假设”绝不是无根据的凭空捏造,而是要有科学根据的。
这种根
据来源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者来源于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观察。
例如,在研究“消化”的实验里所提出的假设:“细胞膜只能透过小分子物质,食物中的大分子
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膜。
”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①人和动物都是由细
胞构成的;②生活的细胞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③营养物质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里的;
④人和动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⑤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
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
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完全可以把这种思考问题的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
三、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
思维操作技能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几个步骤。
在生物实验中要实现对某生命
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要对实验中的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才能实现。
生物实验课教学反思篇2
一、分好实验小组
实验小组是实验课中的活动单位和评价单位,因此,科学划分这小组是成功的生物实验课的关键。
分组前应向班主任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等因素,然后再进
行划分。
本校实验室一共有28张实验桌,分为四大组,一般前后桌4人构成1小组。
每个小组中有小组长(主要负责督促小组成员预习,组织成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共同研究拿出
具体方案并监控整个实验进程)、监督员2人(监督实验过程中的纪律、动手、合作情况,并
负责对成员的活动作出评价)、记录员1人(记录共同研究方案过程中的奇思妙想并最后形成
方案以便交流)。
每个实验中要明确各个成员的责任,轮流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
这样,学生
不再只是面视教师,也可以面视同伴,保证了小组成员的多样性,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
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既有师——生交流、生——师交流也有生——生交流。
可以激发出
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二、以学生的兴趣来做动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错,没有兴趣,学生是被动的参与,或是不愿意参与,
而如果有了兴趣,他将能主动参与其中。
所以,实验课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生物
实验课的兴趣。
正巧高中学生学习生物的第一个实验是必修1中——使用高倍物镜观察几种细胞,我就利
用此实验去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前的一个星期,我就告诉学生可以自带生物材料来做
实验,想观察什么就带什么来,学生高兴极了,都在积极的准备着。
终于到了上实验课的时间,只见学生手中拿的时应有尽有,有的是蔬菜类的,有的是水果类的,有的是家里鱼缸里捞来的
水草,有的是外面的树叶、野花、小草,有的是发面的酵母粉,甚至还有的是自己的头发等等。
我用了简短的15分钟对实验做了要求和解析,并告知学生桌面上还有老师准备的永久装片,可以对比观察各类细胞。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他们都在争先恐后的制作临时装片,积极的在显微
镜下观察,明白了不透光的物体无法直接利用显微镜观察,掌握了不同生物细胞的相似和不同。
三、加强实验课前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每节实验课的前一周我便布置学生进行预习,此时我会及时提出该实验的特点及往届学生在完成实验时可能出现困难的地方,使学生明确实验的原理、步骤的同时,提出本小组的相应的探究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后写出相应的方案,并相互进行评价,力图有所创新,提高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实验过程中真正让学生独立操作
在学生独立操作阶段,我认为教师应注意五个方面:一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操作能力;二是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操作机会,例如可以课后开放实验室让操作未熟练的同学能有机会单
独操作;三是实验中,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解决,而是要注意启发点拨,让学生自己处理解决。
四是要对学生某些错误的操作动及时指出,保证练习动作的准确性;五是评价学生的操作水平不单针对某个学生而且也要对整个小组的水平进行评价,促进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合作。
五、引导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程序和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不单是通过实验结果来证实课堂知识,也不单单是为了学会某种仪器、器具的使用方法,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培养研究生物学的能力。
一个较复杂的实验程序是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往往要经过几十次以至上百次的反复探索。
所以,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完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