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画》优秀教案《古诗》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着”的字音;会写“首、无”等7个生字。
2.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3.联系实际生活、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会写“首、无”等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1、出示图片,同学们说一说这是什么?哪个季节才会有呢?2、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板书课文题目:《池上》。
二、初读古诗,初识字词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正音。
2.学生自由古诗,边读边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3.学生分组读古诗,互相帮助,读准字音。
三、合作交流,趣味识字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2.出示带去掉拼音的词语3.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4.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指名读。
(3)学生齐读。
借助图片了解“浮萍”。
四、再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五、细读古诗,品味情趣1、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
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
“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
“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
4、讨论:从诗中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娃?六、指导写字,养成习惯出示要写的字“首”“”。
1.教师指导笔顺,学生书空。
2.学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首”“”。
4.学生描红,练写生字。
七、巩固训练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八、布置作业1.把《池上》背诵给别人听。
2.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池上》,这节课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充满夏日情趣的古诗――《小池》。
(板书课文题目:小池。
)二、初读古诗,初识字词1.学生自由古诗,边读边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正音。
3.学生分组读古诗,互相帮助,读准字音。
三、合作交流,趣味识字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2.出示带去掉拼音的词语3.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4.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指名读。
(3)学生齐读。
四、再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五、细读古诗,品味情趣1、教师:同学们朗读得很棒,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诵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话题交流:读了诗,我觉得这方小池。
我们读一下前两句诗,都有什么景物?后两句呢?5、美丽的画,需要同学们动情的朗诵来衬托,让我们一起尽情朗诵吧!六、指导写字,养成习惯出示要写的字“无”“树”“爱”“尖”“角”。
1.教师指导笔顺,学生书空。
2.学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无”“树”“爱”“尖”“角”。
4.学生描红,练写生字。
七、巩固练习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八、布置作业1、把《小池》背诵给别人听。
2、阅读《春日》。
古诗优秀教案篇二古诗两首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幻灯片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
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
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 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
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3、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画好后,再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天门开碧水回青山出孤帆来教后记: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投影器。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
介绍作者:苏轼2、出示投影片,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
(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
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结合投影思考回答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横高《画》教案篇三活动目标1、了解树的基本结构,学习用水粉表现又高又直的大树。
2、通过欣赏几米作品、迁移已有经验,尝试画出粗细不同的树干和简单的树枝造型。
3、在绘画过程中,积极大胆地进行创作。
活动准备1、幼儿观察过树、写生过树。
2、各种树的图片。
3、刷有颜色的作业纸,水粉颜料(灰色、咖啡色、黑色等)。
活动过程1、引导幼儿回忆观察过的树,了解树的基本结构。
教师:我们看过也写生过树,谁来说一说,树有哪几部分呢?(树根、树干、树枝和树叶)2、欣赏几米的作品,观察高高直直的大树。
(1)教师:我们平时看过的大树是什么样的?那画家画出的大树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吧!(2)教师:你喜欢哪张画?看到这些大树,你有什么感觉?画中的大树是什么样子的?大树的生长从下往上有什么变化?树干怎样?树枝怎样?(可请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树的造型)3、集体讨论用画笔表现树干的粗细。
(1)教师:我们用画笔怎样来表现细细的树干?怎样来表现粗粗的树干呢?(2)个别幼儿示范。
(3)教师:你想画什么样子的树枝呢?4、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今天在你自己画好的作业纸上画高高直直的树。
提醒幼儿在用颜料时要注意舔笔,以免颜料太多。
5、展示幼儿作品。
幼儿园小班古诗《画》教案篇四一、活动目标:1、初步培养幼儿古诗朗读的兴趣。
2、引导幼儿边表演边朗读古诗。
二、活动准备:一幅山水画,音乐磁带。
三、活动过程(一)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幼儿谈论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1、事先布置好场地,教师带领幼儿入场。
2、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入主题。
①小朋友们,春天的时候你们去山上玩过吗?(玩过)在山上你看到了什么呢?②(大树)大树上住着谁呢?(小鸟)如果你过去抓它,小鸟会扑棱一下飞走吗?③(小溪)水声好听吗?(好听)④(小花)春天里小花都开放了,非常漂亮,小朋友们看到的小花是什么颜色的?到了冬天花怎么了?还在吗?⑤你见到大山了嘛?谁能说说你见过的山是什么颜色的?⑥小朋友们玩的地方可真多,有山有水有鸟有花,真漂亮!(二)以郊游的形式带领幼儿去看画。
1、师:今天老师也带小朋友们去美丽的山上玩一玩,看看山上有些什么?让我们背上背包出发了!2、带领孩子一边开汽车一边欣赏路上的风景(轻音乐起)师:走呀走,走呀走;碰到小草问声好:“嗨,你好!”看小鸟在我们头上飞过了,我们也学小鸟飞吧,飞的高,飞的低;好美的小花呀,亲亲它吧;前面有条小河,我们变成小鱼游过去,游呀游,转个弯吧;游到岸上休息一下,擦擦汗吧。
前面是个小山坡,让我们蹦蹦跳跳的跳上去;这是一条石子路,我们踏步走吧;后面的小朋友可要跟上了;起风了,我们找个地方躲一躲。
(带领幼儿到座位上休息)(三)引导幼儿观看图片,并初步讲解诗句的意思。
1、教师与幼儿围在画的周围,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师:哇,小朋友看这个地方漂亮吗?(漂亮),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哪些漂亮的东西?(幼)找到小花,(师)好漂亮的小花,春天过去了,可小花还依然开放的很漂亮(春去花还在);(幼)有一座山,(师)我们走远一些看看山宝宝今天穿了件什么颜色的衣服?(幼)很漂亮的衣服,有很多颜色(远看山有色);(教师手指水)看山宝宝旁边是谁呀?(水)悄悄的走进水宝宝的身边听听,它发出声音了吗?(有声音的)竖起小耳朵,再听听水宝宝真的发出声音了吗?(没有)(近听水无声);好漂亮的小鸟,和小鸟打个招呼吧:嗨!你好。
咦!小鸟怎么不理我们?我们轻轻的走过去摸一摸,奇怪?小鸟怎么不动的?(这是画上的小鸟)哦!原来这是一幅画!2、教师小结:师:难怪小朋友刚才没有听到水的声音,小鸟也没有被吓跑,这是为什么?(因为这是一幅画)在很久很久以前许多读书人喜欢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用简单的好听的话写下来,变成诗让别人朗诵。
那么古时候有位叔叔就因为非常喜欢这幅画,所以写了首诗,名字就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