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5年我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与渔用饲料开发技术的发展战略研究一、目的及意义(一)发展水产养殖是解决国人食物和改善食物结构的需要二十一世纪《谁来养中国》(Brown,1995)?这个问题虽然是一位美国人提出来的,但是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我们决不应该存在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们必须自己养活自己。
2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证明,我们不仅有能力解决吃饭问题,而且改善了我们的食物结构,吃得更好、更健康了。
从表1中我国肉、奶、蛋、水产品的人均年消费量的变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表1. 1978-1996中国人均肉蛋奶水产品消费量(kg/人)的变化1978 1996 增加(倍)肉8.9 49.5 5.56蛋 2.4 16.3 6.79奶 1.0 6.2 6.2水产品 1.3 23.5 18.08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饲料工业产量从1978年的60万吨增加到1996年的5500万吨,饲料总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
饲料工业是养殖业基础,没有饲料工业的飞速发展,就不可能有养殖业的今天,也就没有我们今天食物结构的改善。
从表l还可以看出,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在18年间增加了18倍,增长速度最快。
1997年水产品总量已增加到3601万吨,年人均消费达28.8公斤;并且水产品的快速增长主要来自水产养殖业的巨大贡献。
1950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仅占水产品总量的8.3%,到1988年首次超过50%,1997年达56.3%(表2),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表2. 1951-1997中国水产总产量以及水产养殖的比重变化1950 1960 1988 1997总产量(万吨)91.2 301.8 1060.9 3601水产养殖(万吨)7.6 62.1 532 2028要依靠水产养殖。
如果维持目前的水产品消费量28.8kg/人/年不变,到我国人口达到16亿时,水产总量即要达到4609万吨。
在海洋捕捞量维持目前水平的情况下,我国水产养殖产量要净增1008万吨。
也就是说到2030年水产养殖产量2914万吨,要占水产总产的63%。
假若其中l/2的水产品是依靠人工配合饲料养殖生产的,约需要水产饲料2500-3000万吨。
然而,我国目前的商品化水产配合饲料才300万吨左右。
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与饲料技术的开发是水产饲料工业的基础,因此,在未来15年和“十五”期间,我国对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的研究与开发有十分迫切的需要。
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我国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耕地面积会随之减少。
据专家估计,到2030年耕地面积只有目前的80%;而人口达到16亿时,按人均400公斤计,需要生产粮食6.4亿吨。
考虑耕地的减少因素,届时的粮食生产能力要超过目前的40%左右。
估计到2010年,我国的饲料产量会达1.17亿吨(赵永合,1998),相当于目前居世界第一的美国饲料产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从口粮为主到饲料量为主的趋势将越来越显著,给粮食生产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因此,如何把有限的粮食更有效地转化为人民菜篮子中的肉、蛋、奶与水产品,改善人民生活,是摆在我们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养什么更合算呢?从不同动物的平均饲料转化率来看,鱼虾62.5%和肉鸡50%的饲料转化率无疑是最高的(表3)。
研究已证明,优质水产饲料的转化率可达到更高的水平,且鱼虾为更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所以,我国在未来15年应优先发展水产动物和肉禽养殖。
但是,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水产动物的营养与饲料的研究水平与开发技术还远落后于畜禽的水平,因此,作为水产养殖大国,我国在未来15年和“十五”期间应把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开发技术的研究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表3. 不同养殖动物的平均饲料转化率(增重/饲料,%)鱼虾鸡猪牛62.5 50.0 28.6 20.0(二)加强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开发技术的研究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997年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为2028万吨,除贝类651万吨和藻类96万吨外,然后才是鱼虾等,约1281万吨,其中淡水养殖1237万吨,海水养殖鱼虾44万吨。
在淡水养殖产量中,除461万吨滤食性的鲢鳙鱼外,其余776万吨均为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
海水养殖的44万吨中有25.5万吨为鱼类,16.2万吨为虾蟹类(表4、5、6)。
也就是说817.7万吨养殖水产品可通过使用人工配合饲料来生产。
按目前我国商品水产饲料可达到的平均饲料系数1.9计算,即需要商品饲料1554万吨。
但是我们仅生产300万吨左右的商品饲料,不足五分之一。
这300万吨饲料主要用于淡水养殖种类的鲤鱼、草鱼、罗非鱼、鳗鱼、罗氏沼虾、鳖等,而海水养殖虾用饲料不足8万吨,鱼用饲料不足2万吨。
在淡水养殖中除了部分是通过施肥提高天然生产力来获一定产量外,而大部分是渔农直接大量投喂糠麸饼粕类农副产品来获得的。
这些农副产品,虽然是很好的饲料原料,但直接投喂,营养不平衡、转化率不足20%,这样不仅每年浪费3000万吨饲料原料,而且更严重的是加速了养殖水环境的污染,使养殖对象疾病滋生,威胁到水产养殖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海水养殖中,估计有5万吨左右的对虾和鱼类是由10万吨人工配合饲料生产的。
而其它的39万吨养殖鱼虾几乎是用杂鱼、虾和低质贝类养殖的。
按每10公斤鲜杂鱼虾或30公斤低质贝类养殖生产1公斤商品的鱼虾计算,每年必须向池塘或网箱投入400万吨鲜杂鱼虾。
也就是说每年水产品总量的11%投入沿海的滩涂中。
这不仅是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更是环境污染、病害发生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必须全面开展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研究,开发优质高效的人工配合饲料,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保证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表4 1997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及其组成(万吨)总产量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内陆捕捞内陆养殖3601 1385 791 189 1236表5 1997年全国海水养殖产量(791万吨)及种类分布(万吨)鱼类对虾其它甲壳类贝类藻类25.5 10.3 5.9 651.0 96.1表6 1997年全国淡水养殖产量(1237万吨)及种类分布(万吨)青鱼草鱼鲢鳙鲤鱼鲫鱼鳊鲂罗非鳜鱼鳗沼虾河蟹鳖其它13.8 263.2 460.6 176.1 85.8 43.5 48.5 6.8 16.7 4.3 10.1 4.4 103二、国内外发展趋势鱼虾类消化生理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关于鱼虾营养需要与饲料开发相关技术的研究是本世纪20年代才从美国开始,50年代成功生产渔用商品颗粒饲料。
40年代日本、欧洲也迅速开展相关研究,50年代进入工业化生产。
我国渔用配合饲料研究始于1958年,但是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与饲料的商业开发始于80年代初。
水产行政部门提出“以养为主,养捕并举”以后,我国淡水鱼养殖、对虾养殖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客观上推动了鱼虾营养与渔业饲料的研究与产业化进程。
迄今世界上已有300余种的鱼类和20余种的甲壳动物进行了养殖,但已经进行营养研究的鱼类不足50种(wilson,1991),甲壳动物不足15种。
到目前为止,营养需要研究较全面的种类仅有太平洋鲑、虹鳟、斑点叉尾鮰、鲤鱼4种,甲壳动物尚未有1种获得较完善的营养需要数据。
这是由于水产动物的生活环境、行为与生理特征以至营养需要研究(尤其是可溶性微量营养素)较为困难的缘故。
从饲料开发水平来看,国外鲑、鳟、鮰、和鲤鱼饲料的饲料系数已达1.0-1.3的水平,其他鱼类及甲壳类的饲料系数达到1.5-1.8之间;而我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起步晚,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也相对少,在鱼虾类营养生理和营养参数等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
通过技术、设备的引进和消化,以及水产饲料工业通过剧烈的质量竞争、淘汰,国产饲料质量和管理水平在近10年来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从1989年1589家渔用饲料厂到目前仅剩600余家,但真正产量在l万吨以上、质量效益都较好,有较好知名度的水产饲料企业不足50家。
这些厂家的饲料质量基本代表了我国的饲料质量的最好水平,它们的鱼虾商品饲料的饲料系数可以达到1.3-2.0的水平。
估计这部分饲料占我国300万吨渔用饲料的60%,而其余部分的饲料系数估计在2.1-4.0之间不等。
目前,世界各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和饲料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营养需要研究仍以研究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养殖品种的营养需要(营养参数)为主体。
因为这是制定饲料配方、完善配方、提高饲料利用率的依据。
2、新蛋白源的研究与开发由于鱼粉等优质蛋白源日益短缺,价格上升,新蛋白源的开发便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以保证降低饲料成本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3、环保饲料的研究与开发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急剧恶化,因而研究开发低污染饲料是发达国家目前十分重视的课题。
同时,从环境营养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环境条件对鱼虾营养需要的影响,以及天然生产力对养殖产量及饲料效率的贡献。
4、免疫营养学研究水产养殖越来越受病害的困扰,使得人们从90年代中期开始注意水产养殖动物抗病力与营养素及添加剂关系的研究,以开发提高动物抗病力的营养添加剂和免疫增强剂。
5、摄食行为和摄饵促进物质研究由于越来越多使用植物蛋白源,为了提高饲料的适口性,降低植物原料中营养拮抗物质的负面作用,水产动物的摄食行为和摄饵引诱、摄饵促进物质的开发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6、水生动物营养研究方法的标准化水生动物营养研究方法的标准化仍是营养学家们努力的方向。
由于陆生动物与水生动物在生活环境、习性和生理特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不能把用于陆生动物营养的研究方法直接照搬到水生动物的研究中,至今水生动物的营养研究方法仍然没有标准化,以至不同动物之间、不同研究者之间的研究结果无法比较,这也是阻碍水生动物营养研究的因素之一,所以水生动物营养研究方法的标准化仍是营养学家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三、我国现有的技术基础8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的科技开发队伍不断壮大,已经建立了几个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实验室。
对我国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的营养需求与饲料已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与开发,例如鲤鱼、草鱼、罗非鱼、青鱼、团头鲂、鳗鲡、中国对虾、罗氏沼虾、鳖、鲍鱼等等。
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于大量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和酸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研究和饲料配方的筛选。
这些研究结果对商品配方的制定与生产,加上国外研究成果、水产饲料加工技术与设备的引进消化,对我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与饲料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产鲤鱼、草鱼、罗非鱼、鳗鲡、对虾、罗氏沼虾和鳖的商品饲料的质量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平均水平,饲料系数已达到2.0以下。
但是,因起步晚,资金投入少,我国在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与饲料开发方面仍然存在如下急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