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振兴东北战略中的国家政策支持

振兴东北战略中的国家政策支持

振兴东北战略中的国家政策支持振兴东北如同当年建设沿海经济特区、开发浦东新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那样,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它表明中央区域经济政策的重心开始移向东北。

一个经验性的判断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之后,东北将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第四增长极”。

一、政策调整的背景因素新世纪之初提出振兴东北,有缩小东北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距离,实行东中西互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因素;有补偿东北对改革开放支付的巨大成本,平衡社会心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有鉴于东北国有经济比重大,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最为彻底,东北的振兴对体制转型是否成功更具象征意义的考虑。

正如人们所说,国企改革“全国看东北,东北看辽宁。

”但是,这些因素还不足以构成实施振兴东北战略的决定性因素,振兴东北还有更深层次的战略背景。

实现翻两番目标的需要。

十六大提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每年7.2%的增长速度。

7.2%在全球范围称得上绝对高速度。

依据对国内经济形势的把握和判断,依托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的支撑,本世纪前十年即2010年前,保持这个速度不难。

但在2010年以后即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继续保持这个速度并非易事。

必须寻找和培育新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就是东北。

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一五”时期的156个重点项目中58项在东北。

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为建设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

积聚了全国很大一部分工业资产存量和大中型骨干企业,拥有众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是我国重化工业的重要基地,也是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东北地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一,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占有较大比重。

人口占全国的8.3% 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1.33%。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较为重要。

2007年东北三省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辽宁第8位,黑龙江第15位,吉林第21位。

第三,拥有巨大的存量资产。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187户占全国的10.2%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13241亿元占全国的14.9%。

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原油产量占全国的2/5 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 商品粮占全国的1/3。

东北地区拥有明显的科教优势和众多的技术人才。

普通高校154所占全国11.3% 本科院校78所占全国12.4% 专业技术人才210万人占全国10%。

由此可见,东北是极富后发优势的地区,它的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产业基础、科技教育、技术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和潜能,很多都为其他地区难以匹敌,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潜力大的特点。

即便是现在,辽宁的现代化指数仍紧随京、津、沪之后,位居全国第四位。

辽宁人均矿产资源位居全国第一,铁路、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领先全国,有占全国12%的海岸线,密集的港口群及其港口吞吐总量居沿海省份前列。

辽宁的人均受教育程度、科教人员占人口比例、城市化水平等多项人文指标也都领先全国。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撑点,东北尤其是辽宁,既有条件也有可能。

按照东北三省的发展规划,到2010年,站在崭新起点上的东北,将象现在的东部发达地区一样,成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引擎。

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经济总量指标是国家实力的反映,但不是惟一的指标。

在很多时候,看一个国家的强大,人们更倚重于这个国家是否有一流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产品和企业。

我国成功发射航天载人飞船引起举世关注,说明了这个道理。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消费品工业完成了从主要依赖进口到进口替代和大量出口的飞跃,但装备制造业发展不快,大量装备依赖进口。

这种状况如不改变,经济总量再大,国家实力也难以增强。

已被证明的规律是,制造业兴则国力兴,制造业衰则国力衰。

从国际经验看,由发展轻工业为主到加快发展装备制造工业,临界点是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我国现在发展装备制造业,实施装备制造的进口替代正逢其时。

东北历史上是我国著名的装备制造中心,飞机、舰船、发电设备、重型机械等许多可以体现国家实力,代表国家形象的产业、产品和企业出自东北。

当重大装备制造等重工业水平成为国家强盛的一种标志,东北的振兴自然成为优先选择的目标,这由东北的产业基础所决定。

东北拥有一批优势产业和举足轻重的骨干企业。

装备制造业,东北三省电站成套设备占全国的1/3;石油化工业,东北三省原油加工量占全国的2/7 东北三省乙烯产量占全国的1/4;冶金工业,钢产量占全国的1/8;船舶制造业,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汽车制造业,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

仅以辽宁为例,资料显示,辽宁的造船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内燃机、变压器、工业锅炉均居第三位,组合机床和数控机床分别为国内市场占有率的30%和10%,歼击机、大型鼓风机、变压器及列车轨道梁数控加工线等重大装备则为世界先进水平。

按利税总额计算投资效果,在辽宁投资装备制造业,效益为西部地区的2.25倍。

争取在亚洲特别是东北亚的国际地位,确保国际分工优势的需要。

东北地区特别是辽东半岛居东北亚中心,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东北重振雄风,对巩固我国在东北亚的国际地位和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最近,韩日两国自由贸易区正酝酿出台,我国政府也做出响应。

一个可行方案是,辽东半岛外加胶东半岛与韩日两国先行实施低关税的自由贸易区。

我省的大连则建成东北亚的国际航运中心,与此同时纵贯东北东部的铁路线即将上马,形成直达丹东的新的出海大通道。

东北地区与韩日两国的历史渊源众所周知,实施振兴东北战略,直接的益处是,促进东北形成新的“资金洼地”,吸引韩日两国的资金和技术,包括承接韩日两国新一轮的产业转移。

深层意义在于,通过日益壮大的东北经济实力,掌握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主动。

二、政策设计的基本原则振兴东北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依据东北的实际而设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两大矛盾日益显现,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沉重,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大;资源性主导产业衰退,接续产业亟待发展。

这些问题也可以概括为“四大压力”,即国企压力、就业压力、财政压力、资源和环境压力。

两大矛盾、五个问题或是“四大压力”,勾勒出东北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窘境。

为此,振兴东北战略的政策设计,必须首先考虑如何融合东北的这些实际,看一看哪些问题是东北最需要解决的,哪些思想是东北应当强调的,哪些支持是东北需要得到的,由此构成实施振兴东北战略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体现为六个坚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调整改造;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这些原则切中要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一直以来,舆论对振兴东北倾向于一种看法,振兴东北重在“转型”,振兴东北先“震”东北人。

既涉及制度层面,也涉及观念形态。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趋强化,重复“不找市场找市长”的思维惯势,企盼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既不合时宜也不大可能,现实的出路是坚持不懈地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

据测算,东北三省的市场化程度不及海南、河南和湖南,排在全国十三位以后。

振兴东北的政策设计,对舆论的反映做出了明确的呼应。

东北的振兴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包括产业结构调整、生产要素整合、技术改造、企业改组,应主要由市场决定和选择。

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划引导和政策导向上,体现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上。

鉴于东北国有经济比重大,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的实际,东北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显得更为迫切,重点和突破口也与市场化先行地区有所区别。

首先是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在经济布局上,缩小国有经济进入的行业和领域,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其余都应放开。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包括象钢铁、汽车、石化和重型装备等重点行业,也都需要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实行战略性重组。

其次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基础上,鼓励国有企业与国际资本组建合资合作企业,对国有小企业则进一步放开搞活。

第三,与上述两点相联系,则是进一步降低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门槛,扩大其经营领域,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民营企业也要做大做强,对其面临的“资金瓶颈”等制约因素,要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予以解决,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方面,民营企业同其他所有制企业机会平等。

第四,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要坚决实行政企分开,切实改变政府主导结构调整和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过多的状况,减少审批项目,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管理,实现资源配置以市场为主导。

由于东北的市场化水平低,导致了人们缺乏竞争意识和较少的开拓精神。

周总理很早以前就说过“关东地区自古文风不盛”。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滋生了固步自封、小富即安的社会心理,延续到计划经济时期,又自然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这种负面的文化传统以及“唯上是从”的行为惰性如不改变,人们就很难对振兴东北投上信任一票。

东北的振兴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这不仅是因为国家的财力和掌控的资源有限,更重要的是单纯依赖等靠要,有悖于市场经济的规则。

靠改革开放,靠市场机制,靠自力更生,是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的原则基点,也是中央对东北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要求与期盼。

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加快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到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各项工作中去。

深刻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深刻认识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

牢牢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牢牢把握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全体人民根本利益和各方面具体利益的关系,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形成谋发展的广泛共识,积聚促振兴的强大力量。

深刻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