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磁共振法定量测定

核磁共振法定量测定

实验原理• 化学位移
由于化学环境不同导致的核磁共振信号出现的位置的不同 采用四甲基硅烷(TMS)作为化学位移的标准物质, 强屏蔽作用,单一的化学位移峰
问题2: 问题 : 本实验中为何采用六甲基二硅氧烷为标准物质? 本实验中为何采用六甲基二硅氧烷为标准物质?
实验原理
•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 诱导效应 2. 共轭效应 3. 各向异性 4. 范德华效应 5. 氢键的影响 6. 溶剂效应
实验内容
• 1. 2. 3. 4. 5. 实验中的关键点: 待测物质,内标物准确称量 控制内标物的加入量 控制溶剂(氘代氯仿)的加入量 图谱处理中的基线校正,积分处理 样品管与仪器操作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
思考题
• 分析影响本实验准确定量分析的因素 • 药片中的某些组分的测量值与理论值的 严重偏差来源于何处? • 本实验该如何进一步改进以实现各组分 的准确定量分析?
实验原理
• 问题1 C,Si元素能否产生核磁共振现象?如能, 则与H,P等元素的核磁共振信号的收集 过程有什么区别?
收集相应的同位素的核磁共振信号,如13C, 29Si 信号收集时间长
实验原理
• 屏蔽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核外电子对磁场的磁力线的排斥作用,造成对 核的屏蔽效应 屏蔽效应的改变完全取决于核外电子云密度
实验原理
• 内标法定量分析中对内标物选择的要求:
1. 试样中不应含该物质 2. 内标物质的信号响应与待测物质相近 3. 能很好地溶解于测定体系,与体系无化学反应 4. 内标物浓度与待测物质相近 问题3. 问题 与外标物分析方法的区别? 与外标物分析方法的区别
实验内容
• 样品的预处理 将药片粉碎,称重后转移到核磁共振样 品管中,并加入内标,溶剂使待测组分 溶解于反应体系 • 样品的核磁共振图谱的获得及数据处理
核磁共振法定量测定 酚氨咖敏药片中的各组分
复旦大学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任楠
实验目的
• 掌握核磁共振波谱法(NMR)进行定量 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 了解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工作原理及基本 操作
实验原理
• 核磁共振产生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1. 外加磁场 2. 原子核的质子数或质量数不全为偶数(磁矩) 3. 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发生核自旋能级裂分 4. 电磁波辐射(射频) 5. 该电磁波的能量恰好等于该核的两个相邻能级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