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经

内经

1.肠覃:生于肠外,形如菌状的肿瘤。

2.漏池:病证名,外伤于风,内有热饮食入胃,而致腠理开泄,汗出入漏的病证。

3.三焦的功能的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4.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生理:血汗同源(精血同源)病理:血汗在病变中相互影响,(失血着少津,失津着少血)治疗:血,汗不可并攻,失血着不可发其汗,失津着不可放其血。

5.哪些因素可影响我们的睡眠:取决于营卫的盛衰,营卫二气运行的利于涩。

6.从治法:又称反治法,是逆其病象而治的方法,是临床特殊的治疗。

7.病机十九条:P2898.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9.微着逆之:微,指病势轻浅,病情单纯无假象,逆,指治法,逆其病象而治。

意指针对病势轻,病情单纯无假象的病证,可以逆其病象而治疗。

10.甚着从之:二甚,指病势较重。

病情复杂或有假象。

从,指治疗,顺其病象而治,意即针对病势较重,病情复杂或有假象的病证,要顺其病象而治疗。

11.为何“治痿独取阳明”:1、阳明着,五脏六腑之海,乃人身气血精液化生之源泉。

2冲脉为经脉之海,渗灌谿谷。

3、阳明主润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阳明盛,气血充盈,诸筋得以濡养,则关节滑利,运动自如。

4、阳明总会于宗筋,合于阳明。

12.痹症的分类按病邪性质可分为:1行痹2痛痹3著痹按病位分: 1 五脏痹2五体痹3六体痹13.腹胀和鼓胀的特征:鉴别P41314.行痹着痹痛痹P21015.痹症的预后?死,疼久,易已16.痿症的病因:1热伤五脏2情志太过3劳倦过度4伤湿伤热17.五脏气热病因:1情志2外邪3劳倦18.白淫P22119.心下崩P22120.谿谷P22221.痿痹P22122.中气喘急P212胞痹的症状(原文)p21123.痛证的病因病机P192 寒邪侵犯人体,不管是经脉外还是经脉内都可以引起气血不通造成疼痛。

24.咳证的病位P187 1,咳发自于肺2,脏腑相关3,重点在肺胃25.咳证的病因病机P187 外内合邪:外受寒邪,皮毛受邪---相含--------肺内伤寒饮食,胃先受邪-----肺脉-------肺(咳)26.关于咳证的治疗P187(脾咳肺咳小肠咳大肠咳三焦咳)27.脾咳的症状P187(原文)28.有过之脉:即有病之脉。

29.头倾视深:头倾是头歪斜不正,视深是目珠凹陷无光。

30.正常面色:明润,含蓄,有光泽。

31.煎厥:指肝气不疏善怒而厥者;此篇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又逢夏季之盛阳,以至煎熬阴精而昏厥之危重病证。

32.外感病邪转变的规律?答:外邪侵袭人体,是由表里,由轻转重,步之深入的。

其传变的一般顺序依次是皮毛、肌肤、筋脉、六脉、五脏。

传至五脏,终至难治。

33.病位在上、中、下治疗方法:答:病在膈上,宜用吐法;病在下焦,宜用疏导之法;胸腹胀满者,宜用泻下之法。

34.阳气昼夜消长规律:平旦阳气升、日中阳气旺、日西阳气渐虚。

35.壮火:指病理之火。

(偏亢阳气)36.清阳与浊阳答:1.清阳出上窍(功能),浊阳出下窍(糟粕)。

2.清阳发腠理(卫气),浊阴走五脏(精微物质)。

3、清阳实四肢(阳气),浊阴归六腑(水谷)。

37、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38、阴阳之间保持状态: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39、摄生防病原则: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此乃养生之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40.养生法则:1.法与阴阳2.和于术数 3.饮食有节4起居有常5不妄作劳41.我国现存最早医学典籍为《黄帝内经》,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中后时期。

它是医学论文书的汇编性质。

42.史崧校勘“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八十一篇”,定名为《黄帝内经灵枢经》,并刊印流传至今。

素问全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由王冰整理。

43.《黄帝内经》书名,首次见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44.天葵:是精水一类的物质,源于先天,藏于肾,乃女生殖功能盛衰的物质。

45.现存最早全注《内经》的著作为《黄帝内经太素》,唐.杨上善撰注。

46.现存全注《内经》最完善的著作为《类经》,明.张介宾撰注。

47.天真:先天禀赋或天然而成的纯真之物。

指纯朴无邪的天性,在《上古天真论》中,指先天真元之气。

48.女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49.地道不通:地道,即通行月经之道。

地道不通,指月经停止来潮。

50.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

51.虚邪:乘人体之虚而侵入人体的邪气。

六淫之害常于不知不觉中侵入人体,泛指外界一切反常气候和致病因素。

52.四维相代:四维,四方四时。

代,更替。

意指寒,暑,湿风四时邪气更替伤人。

53.痃疟:疟疾的总称。

54.望色的要点:无论何种面色1)以明润含蓄,有光泽为顺,提示脏腑精气未衰易愈,预后良好2) 以枯晦不泽或晦暗暴露为逆,提示脏腑精气以衰,真脏之色外露病势沉重,预后差。

55.怒可造成什么样的症状?气上逆——薄厥、呕血怒——肝气逆乱横逆乘脾——飧泄犯胃——呕逆56.痹证病机:营卫失调与风寒湿气结合。

痹证预后按邪气分风气胜易己按脏腑分入脏,死寒湿气胜,难己留筋骨,疼久留皮肤间,易己57.五脏气争:五脏气机不协调。

58.热因热用:用温热药物治疗真寒假热证。

59.逆治:逆病象而治的方法。

60.洞泄:水谷不化,泄泻无变如空洞无底。

61.大肠咳状: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62.治病必求于本,“本”的含义:阴阳。

63.五气伤人致病特点: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64.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本义:阳病治阴——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散寒以回阳本义阴病治阳——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清热以养65.为什么阳明脉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经---束骨利关节主养冲脉---渗灌谿谷主养阴阳经脉---属带,络督---收持牵引66.异常的五色(背诵原文)p10467.怎么理解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68.四季的脉象p108 春日浮------君子居室。

69.肝痹的症状(原文)P211(肝痹者-----)70.阳气消长的规律(原文)P26平旦人气生-----阳气已虚。

内经多选题1、《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二七可有(③④⑤)①肾气平均②肾气盛③任脉通④太冲脉盛⑤天癸至2、《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七七可有(②③④)①阳明脉衰②任脉虚③天癸竭④冲脉衰少⑤肾气衰3、《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丈夫二八可有(①②⑤)①精气溢泻②肾气盛③任脉通④太冲脉盛⑤天癸至4、《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丈夫七八可有(①②③④)①肝气衰,筋不能动②天癸竭,精少③肾脏衰④形体皆极⑤发堕齿槁5、《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善于养生者的主要做法是(③④⑤)①起居无节②务快其心③食饮有节④法于阴阳⑤和于术数6、《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不善于养生者的主要表现为(①②④⑤)①以酒为浆②以妄为常③不妄作劳④不知持满⑤不时御神7、《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善于精神养生者能够(①②③④⑤)①美其食②高下不相慕③恬惔虚无④任其服⑤乐其俗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的走向是(②④⑤)①出上窍②走五脏③发腠理④归六腑⑤出下窍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的走向是(①③⑤)①出上窍②走五脏③发腠理④归六腑⑤实四肢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阳胜则出现(①③④⑤)①身热②寒厥③齿干④腠理闭⑤喘粗为之俯仰1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阳的特性(②③⑤)①静②躁③化气④成形⑤生清12、据《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阴的特性(①④⑤)①静②躁③化气④成形⑤生1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的范畴里包括下例哪些内容(①②③④⑤)①生杀之本始②天地之道③变化之父母④万物之纲纪⑤神明之府1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用针者”,应做到(①②③④⑤)①从阴引阳②从阳引阴③以右治左④以左治右⑤以我知彼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阴胜则出现(①②⑤)①汗出②数慄而寒③齿干④腠理闭⑤身常清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发散为阳”的是(①②)①辛②甘③酸④苦⑤咸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涌泄为阴”的是(③④)①辛②甘③酸④苦⑤咸18、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述阴阳在诊法中运用的原文是(①②③④)①审清浊而知部分②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③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④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⑤观太过与不及之理19、据《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述,“老人之不夜瞑者”的主要机理是(①③④⑤)①气血衰②营卫之行不失其常③肌肉枯,气道涩④五脏之气相搏⑤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20、据《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述“少壮之人不昼瞑者”的原因是(①②③⑤)①气血盛②肌肉滑③气道通④营卫之气相搏⑤营卫之行,不失其常21、据《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失卫外,湿邪侵害人体出现的症状是(②④)①烦则喘喝②首如裹③为肿④大筋緛短小筋弛长⑤体若燔炭22、据《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失卫外,煎厥的主要症状是(③④)①纵,其若不容②口渴③目盲不可以视④耳闭不可以听⑤偏枯23、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则导致(①②)①精神乃央②筋脉沮弛③脾气乃绝④大骨气劳⑤胃气乃厚2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如是则骨气以精”的“骨气”是指((①②③④⑤)①气②血③筋④骨⑤腠理25、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皆属于热”的病机是(①②③⑤)①诸胀腹大②诸病有声,鼓之如鼓③诸转反戾,水液混浊④诸逆冲上⑤诸呕吐酸,暴注下迫26、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皆属于火”的病机是(②③④⑤)①诸厥固泄②诸禁鼓慄,如丧神守③诸躁狂越④诸逆冲上⑤诸病胕肿,疼酸惊骇27、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涉及痉挛、抽搐、拘急的条文是(①②③④⑤)①诸风掉眩;诸寒收引②诸热瞀瘛③诸转反戾,水液混浊④诸禁鼓慄⑤诸暴强直;诸痉项强28、《素问•咳论》,五脏受邪致病,微则为咳,甚则(②④)①为呕②为泄③为喘④为痛⑤为满29、《素问•咳论》认为肺咳的发生源于“外内合邪”,具体是指(②⑤)①外伤湿邪②内伤寒食③内生水湿④外伤热邪⑤外伤寒邪30、《素问•咳论》所述肺咳的表现为(①④)①咳而喘息有音②咳而呕③咳而胸痛④甚则唾血⑤甚则咳涎31、据《素问•咳论》,脾咳的兼症为(③⑤)①咳则遗尿②咳则失气③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④呕吐⑤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32、据《素问•咳论》,肾咳的兼症为(③④)①咳而遗尿②咳而失气③咳则腰背相引而痛④甚则咳涎⑤动则咳剧33、据《素问•咳论》,下列表现哪些属于三焦咳之兼症(④⑤)①吐涎②呕吐③遗矢④腹满⑤不欲食饮34、据《素问•咳论》,与咳病发生联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②③)①三焦②肺③胃④脾⑤肾35、据《素问•咳论》所述,咳而出现疼痛的脏腑咳有(②③④⑤)①肺咳②心咳③肝咳④脾咳⑤肾咳36、据《素问•咳论》,心咳之状为(①②③④)①咳则心痛②喉部梗塞③咽肿④喉痹⑤唾血37、据《素问•咳论》,脾咳之状为(①②④⑤)①咳则右胁下痛②阴阴引肩背③两胁下痛④甚则不可以动⑤动则咳剧38、据《素问•咳论》,下列哪些是治咳的正确选择(①④⑤)①治脏者治其俞②治腑者治其俞③治脏者治其合④治腑者治其合⑤浮肿者治其经39、据《素问•举痛论》,疼痛按之无益者,是由于(②③)①寒邪客于经脉之中②寒邪客于侠脊之脉③深按之不能及④脉充大而血气乱⑤重中于寒40、据《素问•举痛论》,五色望诊中属热者其色为(①⑤)①黄②白③青④黑⑤赤41、据《素问•痹论》,不痛不仁的机理是(①②③)①荣卫之行涩②经络时疏③皮肤不营④卫气失于温煦⑤经络阻塞42、据《素问•痹论》,脾痹的症状是(①②③④)①四肢解堕②发咳③呕汁④上为大塞⑤嗌干43、据《素问•痹论》,心痹的症状是(①③④)①烦则心下鼓②夜卧则惊③暴上气而喘④嗌干、善噫⑤上为引如怀44、据《素问•痹论》,肝痹的症状是(②③④)①嗌干善噫②夜卧则惊③多饮小便数④上为引如怀⑤善胀45、据《素问•痹论》,肺痹的症状是(①④)①烦满②心下鼓③上为大塞④喘而呕⑤多饮数小便46、据《素问•痹论》,肾痹的症状是(①②③)①善胀②尻以代踵③脊以代头④四肢解堕⑤发咳呕汁47、据《素问•痹论》所述,卫气的循行分布是(①②③④)①不能入于脉②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③熏于肓膜④散于胸腹⑤络于六腑48、据《素问•痹论》,痹证的产生原因有(①②③④)①风寒湿三气杂至②饮食不调③居处失宜④营卫气血逆乱⑤痰湿壅阻49、《素问•痹论》认为痹,其热者是因(②⑤)①阳气少②阳气多③阳气盛④阴气多⑤阴气少50、《素问•痿论》指出骨痿的症状是(①③)①腰脊不举③骨枯而髓减④筋急而挛⑤肌肉不仁51、《素问•痿论》指出筋痿的症状是(①②③)①胆泄口苦②筋膜干③筋急而挛④枢折挈⑤腰脊不举52、《素问•痿论》指出脉痿的症状是(③⑤)①胆泄口苦②筋膜干③枢折挈④腰脊不举⑤胫纵而不任地53、《素问•痿论》指出肉痿的症状是(②③)①胆泄口苦②胃干而渴③肌肉不仁④筋膜干⑤腰脊不举54、据《素问•痿论》,痿证的致病原因可概括为(①②③④⑤)①悲哀思虑等情志因素②天时气候的影响③生活居处中感受水湿之邪④远行劳倦⑤房室内伤55、“五体痿”的共同病机是(④⑤)①脏气阻滞②功能失调③气机不畅④脏热精伤⑤五体失养56、据《素问•厥论》所述,引起寒厥的病因病机是(②③④)①外界寒邪的侵袭②秋冬夺于所用③劳力纵欲过度④肾中阳气损伤⑤阳盛阴衰57、热厥的病因病机为(②③④)①外界热邪的侵袭②酗酒无度③纵欲伤肾④阴虚阳盛⑤气血不足58、《素问•厥论》认为,厥出现暴不知人的病理机制为(①③⑤)①阳气盛于上②阳气虚于下③下气重上而邪气逆④正气内损而不升⑤阳气乱59、《灵枢•水胀》篇指出肠覃的病因病机是(①②③④⑤)①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②气不得荣③癖而内著④恶气乃起⑤息肉乃生60、《灵枢•水胀》篇指出石瘕的病因病机是(①④⑤)①寒气客于子门②癖而内著③恶气乃起④子门闭塞,气不得通⑤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61、《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气之华也”是指(①④)①面②发③唇④目⑤舌62、《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神明之乱”主要表现为(③⑤)①大笑②不言③衣被不敛④啼哭⑤言语善恶不避亲疏63、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夺气”表现为(②④)①目不明②言而微③耳聋④终日乃复言⑤四肢乏力64、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气之湿”的表现为(③④)①浮肿②小便不利③中盛脏满④声如从室中言⑤不欲食65、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平旦诊脉是因为(①②④⑤)①经脉未盛,络脉调匀②气血未乱③阳气已散④饮食未进⑤阴气未动,阳气未散66、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以此参伍”主要包括(①③⑤)①视精明②按尺寸③切脉动静④望神色⑤察五色67、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色应欲如(①②④)①赤欲如白裹朱②白欲如鹅羽③青如蓝④黄欲如罗裹雄黄⑤黑如地苍68、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四时的脉象为(②③④⑤)①春应中矩②夏应中矩③秋应中衡④冬应中权⑤春应中规69、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四时脉象的具体形象为(①②③⑤)①春日如鱼之游在波②夏日泛泛乎万物有余③秋日蛰虫将去④冬日蛰虫将去⑤冬日蛰虫周密,君子居室70、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内容,下列哪项属于反治法(①②③④)①真寒假热,治以四逆汤②真热假寒,治以白虎汤③气虚便秘,治以补中益气汤④热结旁流,治以大承气汤⑤阴虚火旺,治以六味地黄丸71、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内容,下列哪项属于正治法(①②③⑤)①坚者削之②客者除之③微者逆之④甚者从之⑤结者散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