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帝内经之气阴阳五行详解

黄帝内经之气阴阳五行详解


临证指要
中午午时,乃阳尽阴生之际;夜半子时,乃阴尽 阳生之际,患儿于此二时见有四肢软瘫,说明 于阴阳交接之时,阴阳交接不利,致使阴阳之 气不得顺接,气血不达四肢,故见此象.岳美中 老中医运用人与自然相应的观点,对此怪病 一诊即能明确其病机,而选用小柴胡汤调和 阴阳,疏达气机,恰到好处.
1108原文阐释天气通于肺—雨气能于肾
天之风寒暑湿燥火气候通达于肺,地之饮 食五味之气经咽而入于胃,风气通达于肝, 雷火之气通达于心,水谷之气通达于脾, 雨水之气通达于肾。说明天人之间物质相 通,人受自然养育。
原文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 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 大论)
名词解释
张介宾注:“始者,肇其生机。散者, 散于万物。布者,布其茂盛。终者,收于 成功。此言万物之始终散布,本同一气。” 生化,指胎孕繁殖。有形,指发育成形。 蕃育,指生长、壮大。象变,指动植物衰 亡而物象改变。
1106原文阐释出入---化收藏
凡有生之物体内生生不息之机,名曰神 机;依赖于外在气化作用而成立者。名曰 气立。若升降出入停止,则神机毁灭、气 立危亡。因此,没有出入与升降,就不会 有事物生长壮衰已和生长化收藏的生化过 程。以此说明任何生物都离不开气的升降 出入运动。
110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理论阐发
人体与天地相通应 一方面,天地之气入通人体以养脏腑,另 一方面,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病理又 与天地的事物应象. 法天地之理养生治病的意义.
临证指要
李×× ,女,10岁.病孩由其父抱持而来,合眼哆口伏在 肩上,四肢不自主地下垂软瘫,如无知觉状.其父代诉:病 已三日,每到中午午时和半夜子时左右,即出现上述症 状,呼之不应,但过一时许,即醒起如常人.岳见病状及聆 听病情亦感茫然,讶为奇症.乃深加思考,得出子时是一 阳生之际,午时是一阴生之际.子午两时正是阴阳交替 之候,而出现痴迷及四肢不收之病状,则治疗应于此着 眼,但苦无方剂,展转思维,想到小柴胡汤是调和阴阳之 方剂,故投以二帖试治.不意其父隔日来告服药二剂,已 霍然如常人,即拟上学读书云. (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
升降出入,存在于任何物体。说明气的升 降出入运动形式区广泛性。
1106原文阐释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 之,生化息矣
物体就象是生化之器具,若器具的形体不 存,则升降出入也要分离,生化之机也就 停止了。说明气的升降出入决定事物的生 化过程。
1106原文阐释故无不出入---反常则灾害至 矣。
名词解释
4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 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守常,反常则灾害 至矣:“化”即生化。“小大”指物体。 “期”,指生与死的间隔时间,即生命的 长短。“四者”指升降出入。“守”指固 有规律。“守常”即经常保持固有规律的 意思。
理论阐发
《内经》把物质运动的形式概括为升降 出入,并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 这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原文]1106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1)。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 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2)。是以升降 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 则分之,生化息矣(3)。故无不出入,无 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 而贵守常,反常则灾害至矣(4)。(素问。 六微旨大论)
原文
太虚廖廓(1),肇基化元(2),万物资 始(3),五运终天(4),布气真灵(5), 总统坤元,九星悬朗,曰阴曰阳,曰柔曰 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 物咸章(8)。(素问。天元纪大论)
名词解释
1太虚廖廓:太虚,指天空,宇宙。廖,通寥,空 阔之意,廓,广大之意。太虚廖廓,谓宇宙广阔 无边。 2肇基化元:王冰注:“肇,始也。基,本也。” 元,古代哲学概念,指天地万物的本源。 3资始:资,凭借。 4五运终天:五运,指木运,火运,土运,金运, 水运的合称,亦既风,火,湿,燥,寒五气的运 动。终天,形容长久 .
三原文1107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1)。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争修明,音 声能彰(2)。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 所藏,以养五气(3),气和而生,津液相 成,神乃自生(4)。(素问。六节藏象论)
名词解释
1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食”音义均同饲。有供给、饲养 的意思。“五气”,即风、火、湿、燥、寒。
名词解释
1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出入”,指大气的内外出入,亦指体内 外的物质交换。“废”,即废止。“神 机”,指自然界阴阳变化,亦指生命活动。 “化灭”即灭绝。“升降”,指大气的上 升下降,亦指体内之气的升降。“息”即 停止。“气立”,指依靠外界气候条件而 生存的意思。“孤危”即孤立危害。
名词解释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天 在上,地在下,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感, 即所谓“高下相召”。天气下降,地气上 升,天地阴阳之气互为升降,即所谓“升 降相因”。
理论阐发
《内经》认为自然界大气的升降运动, 是阴阳两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宇宙的 组成部分,同样存在这一规律。后世医家 也把调整阴阳作为治病的纲要,并进行了 系统的论证,形成为中医学的气机升降学 说,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
黄帝内经 选读 主讲-张银柱
第一章气阴阳五行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的概念:精气,简称气,《内经》认 为,气是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在天地 未形成之前,这种细微难辨、运动不息的物 质之气,便充满着整个太虚,后来天体的形 成,万物的生化,无不以之作为其物质基础。 这是我国朴素唯物主义元素论在古代天体形 成学说的体现。
2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 化收藏:已,即死亡。“生、长、壮、老、已”,指人类 和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 “生、长、化、收、藏”,指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 3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 ,生降息矣:“器”即有形的器质,这里指有生命运动的形 。《内经》称为“生化之宇”,即物体进行生化运动的处所 并认为凡是有生命的物体,无论大与小,都有升降出入运 动,所以是“无器不有”。如果形体一旦解体,生化运动即 告停止。故又说:“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临证指要
张×× ,男,36岁.素有饮酒癖好,因病心下痞满,时 发呕吐,大便不成形,日三四次,多方治疗,不见功效, 脉弦滑,舌苔白. 辩证:证为酒伤脾胃,升降失调,痰从中生.痰饮使胃 气上逆则呕吐,脾虚气寒则大便不成形.中气不和, 气机不利.故作心下痞. 处方:半夏12g干姜6g黄芩6g黄连6g党参9g炙甘草 9g大枣7枚 服一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液甚多,呕吐遂减十分之七, 再一剂,而痞与呕吐俱减,又服两剂,则病痊愈.(伤寒 论十四讲)
临证指要
饮食生冷,而致吐泻,此脾胃虚寒所致无疑. 而患者又有心烦,口苦,脉数等热象.心烦,口 苦表现为上,泄泻,呕吐病变在中下,一寒一热, 一上一下,错综复杂,刘老清上温下,选用干姜 黄连黄芩人参汤主治,干姜以温中,芩,连以清 上,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升降相因.
临证指要
呕吐属胃气不降,泄泻属脾气不升,心下痞满属 胃气失和,盖脾之与胃,脾主升而胃主降;脾主 运而胃主纳.今患者,胃不降,脾不升,二证俱 在.刘渡舟教授抓住其升降失的病机,降胃升 脾同时并举,选用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以 半夏,干姜之辛开散阳气以升;黄连,黄芩之寒 以降,一升一降,一寒一温,便脾升胃降,气机 得舒,不仅胃气上逆之呕吐得解,脾气不升之 泄泻得除,且心下痞满随之而痊.
按语
本段从阴阳学说的角度,简述了宇宙万物 的形成,本质,运动,演化等问题。 1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2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可用阴阳来概括说明
临证意义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又是自然 界的组成部分,并与之息息相通,因此, 自然界发展变化的一般法则-----阴阳五行, 也就成了人体生命活动的一般法则了.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加深我们对阴阳 五行的认识。特别是对阴阳五行的实质的 认识,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了都大有裨益。
按语
本段说明天六气的始成、流散、布化到 终未的运动,导致生物的生化、成形,蕃 育、象变的生命过程。
1103原文阐释
万物形成始于气的生化;其气扩散,形 成事物的形态;其气的布化,使事物能够 以育、生殖;气化终止则物体发生变易。 以此说明气之聚散决定物之变化
原文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 于天1。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2。
2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争修明,音声能彰:“五 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修明”,原义是 整治洁明。《韩诗外传》:“礼仪修明,则君子怀之。” 此处引申为明润。“彰”,即显著。指声音洪亮、清晰。 湿疹怎么治疗 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气和”,谓五脏之气 协调正常。“生”,指生化机能。“气和而生”,谓五脏 获得天气与水谷精微的营养,脏气趋于协调正常,因而能 保持旺盛的生化机能。“津液”,此处泛指精、血、津液 等有形物质,是产生一切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津液相 成”,说明人体生化机能得到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 资助,于是“神乃自生”。“神”这里指生命活动,它是 依附于形体而存在有功能表现。
理论阐发
吸入空气,摄取食物,是与人体生命活动到关 密切的问题。从临床来看,观察病人的呼吸变化, 可以测知心肺,甚至肝肾等脏的病变及其预后, 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脉〉说:“吸 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 不治。在上焦者,及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 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这是从呼 吸情况辨明疾病部位及其预后吉凶的例子。又如, 在临床上根据病人食欲,食量的变化,不仅可以 了解脾胃的病变,还可测知内脏的寒热,以及疾 病的预后转归。
1107原文阐释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 味
天供给人类以风者湿燥寒五气,地供给人 类以饮食五味,说明人类受养于自然。
1107原文阐释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 自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