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由于当时的历史条 件和认识水平,不可能运用象现代生物、 化学、物理学等那样的科学知识,以及各 种检测仪器来认识人体,探索生命的奥秘, 只有从生活在大自然的人体生命活动现象 来了解,这是很自然的。主要有以下观察 方法:Leabharlann 第一节 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
第一节 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
2、比较法——“别异比类” 《素问· 示从容论》“别异比类”“以常衡 变”,通过正常与异常的对比、分析,从 而推论出生命活动规律和病理变化机制。 《内经》的理论取决于现象观察的方法而 得出的,因而就很自然地把自然现象与人 体的生命现象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人与 自然统一的整体观念。
1、对人体外部现象的细致观察——“以表知里”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以表知里”、“司外揣 内”即通过对外在表现的观察,以测知内在的变 化。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灵枢· 本脏》。如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活动规律的 “藏象学说”,从“藏象”这一名词的含义,可 以说明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是形成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主要基础之一。
第一节 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
《内经》对解剖人体,观察脏腑,已有较 为详细观察的记载,如《灵枢· 经水》说: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 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 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 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说 明当时医家对用解剖的方法来了解人体的 形态结构是非常重视的。
第一节 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
如气候反常变化,人体感受风寒,就会出 现恶寒发热,鼻塞咳嗽等病理反映,通过 这些现象推论到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肺与 皮毛、鼻等具有内在生理上的联系。但这 一推论是否正确,还须实践验证。实践中 用增强活动等发汗的方法,就能使这些现 象消除,这就证实了肺与皮毛、鼻等内在 联系的理论是正确的。
第一节 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
②全面性与系统性:《内经》十分重视观察的全 面性,如《素问· 脉要精微论》言:“切脉动静而 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 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系统性是指观察具有层次的、有序的和相关的特 征,如《素问· 三部九候》说:“必审其所始病, 与今之所方病。”即强调观察时必须根据疾病演 变的顺序,重视时间上的连续性。
第一节 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
二、观察方法的应用 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感 官或者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 计划地考察、描述、反应自然界中各种物 质运动形式的一种方法。任何经验科学都 必须以观察作为理论建构的基础。作为思 维触觉的观察,也是《内经》理论建构的 十分重要的认识方法。
第一节 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
【目的要求】 1.理解解剖方法在《内经》理论体系形成 中的作用。 2.掌握《内经》观察方法的特点。 3.理解假说方法与《内经》理论体系形成 的关系
第一节 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
一、解剖方法的应用 人体形态结构的探索——为认识生命活动奠定了 形态学基础。解剖人体的直接观察,即当时已有 通过尸体解剖的方法,来了解人体组织形态、构 造等的直观手段。 从殷墟(公元1400多年以前的殷代)出土的甲骨 文,就有“耳、目、口、鼻”等多种人体器官名 称的记载,说明当时早已根据人体器官的不同部 位,不同形态,不同作用,确立了名称。
第一节 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
其次,中医主要是一个实用的临床医学体系,对 临床家而言,重要的知识是“上知天文,下知地 理,中知人事”、四诊合参等观察和临床实用的 知识,而不是以认识为目的的解剖等基础知识。 再次,《内经》强调“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 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将人 视为万物之灵,不能与动物相侔(音mou,相等、 等齐之义),绝不以禽兽作比,故不用动物作解 剖研究。 上述数种思想认识,均妨碍了中医学对人体解剖 的深入研究。
第一节 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
虽然古代这些解剖知识比较肤浅,但已为 探索生命的活动规律,创立医学理论,奠 定了基础。 《内经》虽然有上述解剖内容的记载。但 亦受下述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
首先,受有机自然观的影响。即把自然界理解为 一个有机整体,是气的生生化化的统一过程,任 何具体事物,不过是气的运动过程中的小小浪花, 人亦如此。从有机自然观前提出发,其研究方法, 就形成了以整体、动态、功能、相互作用为思考 中心的研究思路,这种思路的总倾向,不是着力 于变革对象,不是要把对象理解为各个部分分别 加以处理,而是着力于在保持事物的整体性的前 提下,对其整体的属性和功能状态进行考察、描 述、调节、控制,无需提出深入认识物质结构和 功能细节的任务。
第一节 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
1、表面解剖。《灵枢· 脉度》《灵枢· 骨度》讨论 了经络的走向与人体骨骼之长短。测知经脉的长 短,对于腧穴的定位有重要意义,如脐上2寸为 下脘,脐上4寸为中脘,脐上5寸为上脘。 2、内脏解剖。《灵枢· 肠胃》记载了人体肠胃之 大小、长短及其容量等,其中所指出的食道长度 与大小肠长度的比例约为1:35,与现代解剖测 量的结果很接近,说明当时若非真正通过解剖测 量而能取得这样数据,是绝不可能的。
第一节 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
《内经》观察方法的特点: ①整体性与动态性:《内经》从气化论的有机自 然观出发,认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生命的现实 存在,如“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 之行不休……终而复始”(《灵枢· 脉度》),故 要认识气的运动规律就必须以现实中活体的整体 观察为基础。《素问· 五运行大论》等篇并采用类 比的方法以论证其动态性,如“形精之动,犹根 本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第一节 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
三、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卓越的临 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力,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 是《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又一基础。古人在长 期生活实践中,观察到某些不同的生理现象和病 理反映,与某些脏腑功能的正常或异常有关。这 些反常变化,又常常在体表的某些部位出现特殊 反映,通过这些观察,以及临床的反复验证,进 一步加以证实。
相关主题